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安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现状和协调性分析

    内容摘要:安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因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皖江地区是安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皖南次之,而皖北和皖西城镇化水平发展相对迟缓[4],而且区域差异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安徽已经进入工业化扩张期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化率由“十五”末落后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一举反超全国3.5个百分点,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5%以上,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1]。但从总体看,安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协调性不强,诸多问题比较突出。

    (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展性偏差明显

    与工业化水平(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相比,安徽城镇化水平(用常住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总数的比重来表示)明显滞后。经过测算,2011年,安徽城镇化率44.80%,工业化率为46.16%,城镇化和工业化之比为0.97,而1995、2000、2005、2008、2009、2010年,安徽城镇化率分别为19.09%、28.00%、35.5%、40.5%、42.10%和43.20%,工业化率分别为31.07%、30.50%、34.34%、39.61%、40.40%和43.75%,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例分别为0.61、0.92、1.03、1.02、1.04和0.99,尽管总体表现出逐步提高的趋势,但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4~2.5这一“合理区间”的下限。

表1 安徽省2005-2011年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

年份
城镇化率(UR)(%)
工业化率(IR)(%)
UR/IR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35.50
 
37.10
 
38.70
 
40.50
 
42.10
 
43.20
 
44.80
34.34
 
36.65
 
38.17
 
39.61
 
40.40
 
43.75
 
46.16
1.03
 
1.01
 
1.01
 
1.02
 
1.04
 
0.99
 
0.97

资料来源:根据《安徽统计年鉴—2012》整理。

    尽管不能单从工业化率、城镇化率高低来判定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是否协调[2],但是,安徽省城镇化滞后工业化是不容置疑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速度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速度;二是城镇人口比重的提高速度滞后于非农业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速度。从本质意义上说,这主要是由于采用“反城镇化”政策来促进工业发展及“待城镇化人口”的大量存在造成的,这也固化和加剧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3]。

    (二)工业化、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

    认识安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不应停顿在“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上,实际上,安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都比较落后,都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从工业化方面来看,一是行业结构层次偏低;二是产业集中度过低;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四是技术水平和工业装备水平较低。从城镇化方面来看,一是小城镇多而不强,经济集聚能力和辐射功能偏弱;二是很多城镇性质和功能不明确,缺乏特色;三是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较弱;四是城市建设资金投入较小,基础设施相当薄弱。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

    安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因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皖江地区是安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皖南次之,而皖北和皖西城镇化水平发展相对迟缓[4],而且区域差异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性来看,合肥、黄山、芜湖、淮北、蚌埠等市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差距相对较小;亳州、滁州、宿州等市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