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3年河北农村区域格局特性分析

    内容摘要:河北处于京津冀区域,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制定京津产业要按照“双核三带四区”的布局逐步向河北扩散;而《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也定位河北要从被动“服务京津”向“接轨京津”转换,即成为京津的外资流转扩散基地、产业转移承载基地、高技术产业研发转化与加工配套基地等。

    1 河北农村区域格局的一般性:区域差异逐渐增大

    近年来,河北农村在经济、社会与空间等各方面的区域差异都逐渐巨大。根据《河北乡镇经济年鉴2005》,河北东南平原地区最高的人均非农产值在6万元以上,而西北山区的人均非农产值最低甚至在1 000 元以下。工商业发达的东南农村有大量外来人口暂住,而西北山区则是人口净流失并导致社区衰退:中青年外出打工,“603861”(老人妇女儿童)的老龄化、核心家庭离散和留守儿童等严重社会问题大量存在。而就空间来讲,东南平原地区有大量厂房、多层住宅在农村修建;而西北山区则是房屋破旧失修、大量房屋闲置倒塌、道路无人整修导致行路难、垃圾污水遍地等等。河北农村整体上的区域差异已非常明显。

    农村的区域差异产生于部分农村逐渐发生的变化,本质则是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化,并最终通过人口迁移来实现农村社区分化。变化的内在因素一般认为是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和政府干预,而这四个因素又主要源于城市对农村的影响:农村地区因距离城市远近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发展程度。由此,来自农村外部的现代工商业向农村地区的直接转移、城市机能的直接扩散能带动农村快速发展,成为农村发展的外生型理论。而这是否又是河北农村区域差异逐渐增大的理论解释呢?

    2 特殊性问题:并非源于城市的直接扩散

    河北处于京津冀区域,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制定京津产业要按照“双核三带四区”的布局逐步向河北扩散;而《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也定位河北要从被动“服务京津”向“接轨京津”转换,即成为京津的外资流转扩散基地、产业转移承载基地、高技术产业研发转化与加工配套基地等。但事实上,2000年以前京津对区域资金资源的抽取一直抑制着河北的发展,直到现在京津经济都并没有对河北形成扩散效应。同时,河北经济外向度低,外资与私营企业的数量一直较少,直到1998年后才开始增长。对外开放也是在2000年后才开始发展,私营与外资企业也是在2002年后才开始增多。

    从城市来看,石家庄、邯郸等几个大城市的产业仍以钢铁与石化等国有企业为主且改革缓慢,难以对周边农村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例如保定即明确提出自己是“小马拉大车”。同时,经济较好的县城以单一轻工业为主,例如容城72%的产业为服装产业、三河市51%为纸等印刷品②,县城产业基础较弱。甚至,“环京津地区贫困带”有32个贫困县,占全省县城总数量的1/4,面积约占全省的近一半。而就建制镇来说,河北建制镇从1988年的489个增加到2007年的773个③,但数量增多284个的原因并不是经济发展,而是撤乡建镇、乡镇合并的行政变化。这集中反映为集镇数量从1 539个减少到963个,减少了576个。

    京津经济并未明显扩散、河北城镇自身发展缓慢,说明河北农村并未受到周边城市经济要素近距扩散的直接影响。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