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3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内容摘要: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还没有摆脱依靠生产规模扩张,以要素、资源消耗为主的增长模式。对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市场上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比重过高,而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较低。

    (一)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

    由于政府对绿色食品的开发缺乏宏观调控及科学规划,导致企业布局盲目,产业结构趋同,产品开发深度不够,市场和品牌开发滞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不够,导致对绿色食品认证、生产及销售过程的监管出现各自为政、监管脱节的局面,难以形成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另外还表现在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尽管黑龙江省对绿色食品生产的专项扶持资金在逐年增长,但与山东、河南、江苏等农业大省的扶持力度相比,仍有差距。政府对中小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缺乏明确规定,且紧缩的货币政策使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同时,黑龙江省农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能力差的现实问题。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来在农村中的推广,但就目前的实施效果而言,培训的数量和质量还难以达到现实的需求。

    (二)粗放式发展特征明显

    从整体来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还没有摆脱依靠生产规模扩张,以要素、资源消耗为主的增长模式。对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市场上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比重过高,而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较低(如表2所示)。其中,技术人员的增长率要小于投资额度和职工人数的增长率,且技术人员在职工人数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可见,现阶段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一般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科技进步因素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较小。

    (三)品牌杂乱与知名品牌少

    尽管黑龙江省已经拥有“北大荒”、“完达山”、“九三”等多个知名度较高的绿色食品品牌,但在品牌建设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足。重生产轻市场、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品轻品牌的理念和做法导致许多企业在品牌认证后,缺乏对品牌培育的高度重视,因此品牌建设大多只停留在标志层面,而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营销,无法形成自己忠实的消费群体,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品牌多而杂,知名品牌少。目前全省绿色(有机)食品的注册商标近1000个,一品多牌的现象大量存在,且规模小的企业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些企业占有较多的优质资源,但往往定位于中低端产品,市场影响力不足,难于开拓区域以外的市场。在市场监管方面,由于执法不严、宣传不到位等原因,超范围使用、超期使用、假冒绿色食品标志的现象较为普遍,这都造成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市场公信力的下降。

表2 2000—2010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要素投入及产出情况
 

年份
产品产量(万吨)
投资额度(亿元)
职工人数(万人)
技术人员(万人)
2000
120.0
14.4
3.3
0.5
2001
222.0
21.7
4.3
0.8
2002
319.8
26.2
4.7
0.9
2003
345.2
35.7
5.1
1.0
2004
389.9
62.0
6.2
1.4
2005
458.4
78.2
6.6
1.3
2006
539.7
81.0
7.0
1.5
2007
853.7
76.8
10.5
1.1
2008
730.0
78.0
13.2
1.4
2009
768.0
78.3
14.9
1.5
2010
800.0
91.7
15.9
1.4

 

资料来源:《黑龙江统计年鉴》(2001—2011)。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绿色食品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绿色食品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绿色食品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共十章,包含中国绿色食品行业代表性企业布局案例研究,中国绿色食品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发展趋势预判,中国绿色食品行业投资战略规划策略及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