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拼吃还是看?还是拼谁更丰富?谁会是下一个“不夜城”?我国夜间经济市场规模发展潜力巨大[图]

    王旭和同事坐在摩托车上,时间是晚上10点半,成都的这条街上依然亮灯喧嚣,路边夜宵店里,食客甚至比白天还要多。而点外卖的人数,也在晚餐正点后迎来高峰。很快,王旭和同事就接连收到订单。

    无论餐厅还是外卖骑手,能够感知到的市场变化,这正是夜间经济带来的活力。

    日前,在解读成都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时,相关负责人就提到,要加快培育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大力培育布局均衡、结构合理的商圈体系,发展夜间经济,巩固提升西部消费中心和西南生活中心的地位。

    多个城市也不约而同地尝试撬动这块“蛋糕”:今年4月,上海任命了首批夜间区长和夜生活CEO;就在最近,北京宣布地铁1号线、2号线每年5月到10月将延长运营时间至0:30以后。广州也希望通过推动夜间经济成为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夜间经济,如何成为发力重点?

    ▼拼业态:吃还是看?

    做骑手的4个月里,王旭摸清了成都人“吃”的规律:无论在家还是在外,晚上的吃饭热情比中午火。这也让越来越多成都餐馆延长了夜间营业时间,甚至有的不做白天生意,只在晚上经营。但夜间餐饮的活跃,也让不少人认为,成都的夜间经济无非就是“啤酒+烤串”。事实真的如此吗?

    7月24日发布的《阿里巴巴“夜经济”报告》中,饿了么口碑的夜间餐饮消费活跃度排名显示,成都排在了第七位。反倒在大麦网晚间演出峰值时段观看统计数据中,成都位居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的夜间消费里,文化消费反而更有竞争力。

    上个月,在域上和美先锋剧场公演的《成都偷心》首月演出的14场里,每场平均上座人数在500人左右,上座率达100%。值得注意的是,这部话剧只在晚间7:00-10:00演出。

    不远处的三联韬奋书店自实行24小时营业以来,也吸引接纳了夜间消费的人群。相关人士曾透露,该书店每晚人流量维持在300人上下,24小时营业提高了书店的整体收入。

    文化消费的异军突起,让成都的夜间消费更加多元。上海小伙周毅近期来成都旅游时,就先到东湖公园看完《成都偷心》,10点后再和同行的朋友打车到九眼桥,体验成都著名的“酒吧一条街”。他在朋友圈写道:“从剧院到酒吧,成都的夜生活相当丰富”。

    仲量联行成都董事总经理谢凌注意到,伴随着文化消费场所经营时间的延长,成都的夜间经济空间正在越发多元且具有连贯性。根据仲量联行研究显示,晚上6点到7点间,主要是上班族下班后的消费行为较多,比如社交、餐饮消费等,成熟商业片区和有特色的餐饮店是他们的主要消费场所。晚上9点到10点,以及零点至2点这两个时段,因为能够承接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而成为夜间消费的高峰。

    除了传统的酒吧、KTV等传统消费业态,文化类主题消费活动也集中在这两个时间段。如宽窄巷子的白夜、三联24小时书店等举办的文化活动,都能刺激周边夜间消费的增加。

    而成都想要发展的夜间经济远不止“吃吃喝喝”的内涵。不仅是商圈体系,夜间经济的发展也应当“布局均衡、结构合理”。此前就有专家表示,文化、旅游、影视、会展等方面发展空间巨大,配套服务如金融、交通服务升级等也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拼场景:谁更丰富?

    成都夜间经济的“蛋糕”,吃得如何?即便是成都这样以夜生活闻名的城市,也必须承认消费供给与消费场景相对匮乏的问题。

    去年以来,成都新兴了一大波24小时健身馆,但鲜有夜间消费额超过白天的情况。市中心一家24小时咖啡厅的店主也向记者透露,23点后的营业额几乎可忽略不计,“常见的客人要么是附近白领来加班,要么刚下飞机临时找落脚点的游客。”

    当然,发育不足的消费观念和场景,也是国内各个城市在发展夜间经济时面临的问题。

    从目前提出发展夜间经济的城市经验看,夜间消费的主要业态往往也仅限于购物和餐饮,消费供给与消费场景相对匮乏,经常有人会遇上“夜晚想要休闲娱乐的心无处安放”的剧情。甚至还有人固守传统观念,不仅认为晚上参与经济活动是不守规矩的表现,甚至还一提起“夜生活”,就与花天酒地联系起来,抑或是因此而瞧不起那些“夜猫子”们。

    夜间经济发展不温不火,也与夜间旅游产品的日趋同质化有关。此前有媒体评论称,北京的夜间文艺演出、购物等夜间开放场所密度不如上海。而在故宫今年举行灯光秀后,不少人发现,这种灯光秀几乎是各旅游城市的“标配”。“很多城市都有夜市,但大多数是卖相相似的小吃和纪念品,业态相似。”谢凌表示,这也是消费者难以被吸引的原因。破解的关键在于,夜间经济要与城市历史文化深度融合,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打造城市特色品牌,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的夜生活。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对游客夜游体验需求调查,文化节事活动;景区、文化场所参观等活动占比位居前列,这也说明夜间经济在提升特色文化优势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只有注重夜间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合理布局,避免千城一面,“夜间经济”才会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拼政策:谁更精准? 

    对于夜间经济,成都也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包容”。例如针对占道经营问题,成都在4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城市首店和特色小店的实施意见》中,就曾明确要实施“审慎包容”监管,根据商圈发展需要制定户外广告设置分区规划,对不影响市容秩序、不妨碍交通并有摆位条件的咖啡馆、酒吧、轻食餐厅等零售企业,适度放宽“外摆位”“跨门经营”。

    就在成都探索夜间经济新场景时,各个城市也不约而同地尝试撬动这块“蛋糕”。于是,城市间也“爆发”了政策的比拼:今年4月,上海任命了首批夜间区长和夜生活CEO,负责统筹夜间经济发展;就在最近,北京宣布地铁1号线、2号线每年5月到10月将延长运营时间至0:30以后。

    但记者发现,在采访过程中,从业者最关注的,仍是能否精准解决实际问题。成都某商场工作人员就表示,鼓励夜间经济不能只是口号,还需要一些实际政策保障,包括延长公共交通运营时间,保障商场工作人员以及消费者夜间出行。此外,一位商圈管理人士也表示,一旦延长运营时间,平衡人工的夜间工资成本、夜间商圈的配套、人流量、消费需求是否聚集等问题都要综合考虑,否则做不到持续发展。

    一位火锅店负责人则提出,尽管目前很多餐厅已经在自主延长服务时间,但针对餐饮业的垃圾清运时间却没有延长。“如果后期全城要统一延长经营时间,相应配套措施一定要到位”。

    目前,夜间经济仍是一小部分城市的专属,全国范围内还有很多地区尚且不具备发展这一经济形态的条件和能力。对此,谢凌提醒道:“未来,想要推动夜间经济的健康成长,除了发展本地经济与提供正确的引导之外,城市政策还需要制定一整套科学有序的方案来予以配合。”

    城市夜间经济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夜市,而是一种基于时段性划分的经济形态,一般指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所发生的三产服务业方面的商务活动,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第二时空的进一步延伸。

    资料显示,美国人已有1/3的时间、1/3的收入、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而其中60%以上的休闲活动在夜间。在国内,北京王府井出现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上海夜间商业销售额占白天的50%,重庆2/3以上的餐饮营业额是在夜间实现的,广州服务业产值有55%来源于夜间经济。

    一般而言,夜间经济包括娱乐、饮食、休闲甚至旅游等领域。尤其是在当前许多企业实行“996”工作制度的情况下,夜间经济逐渐成为大城市的主要经济收入。

    2017年5月,河北省出台了《2017年夜经济建设工作方案》,以“繁荣夜经济,丰富夜生活”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一带、一水、多区域、多业态”的夜消费格局。10月,南京市也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从目前的统计结果来看,北京、丽江、佛山等城市夜间出行比例较高,排名前十城市除北京、西安和上海外,基本都是南部城市,可见我国南北夜生活习惯差异较大。

夜间出行占比最高的前十大城市(22:00-6:00)

排名
城市
1
北京
2
丽江
3
佛山
4
西安
5
深圳
6
泉州
7
东莞
8
厦门
9
上海
10
广州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80、90甚至00后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热衷熬夜,同时对夜间娱乐活动有着巨大需求。据相关调研显示,2019年中国年轻女性“夜蒲族”熬夜选择的外出场所中,78%选择电影院,67%选择酒吧或KTV。除了这些典型的传统娱乐场所外,24小时便利店、不打烊书店等,也成为年轻人租房的考虑因素以及夜间活动的重要场所。

2019年中国年轻女性“夜蒲族”熬夜选择外出场所占比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推动夜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2017年11月,南京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年8月,成都市印发《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行动计划》;2018年11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2019年4月,《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北京市也于7月发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和《通州区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工作方案》,同时拉动主城区和副中心的夜经济发展……

    此外,根据饿了么提供的数据,从全国夜宵时段交易额来看,上海同样位居全国首位,杭州与深圳位居二、三名。而从夜宵时段的外卖交易额来看,前十城市的交易额占全天比重基本都超过10%以上。夜间经济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全国夜宵时段交易额TOP10城市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66262亿元,同比增长10.2%。按10%增速计算,201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将超过40万亿。按0.5%的比例计算,我国夜间经济市场规模已经可以达到2000亿元。未来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城市年轻人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我国夜间经济将会保持继续增长。

    总的来看,夜间经济可以提高设施使用率、激发文化创造、增加社会就业、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提高消费水平、带动区域发展。因此,有学者将夜间经济称为“城市消费的新蓝海”。

    刘学智表示,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逐渐从投资和工业生产为主转变为消费和服务业为主。特别是东部大中型城市尤为明显,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升,夜间经济将对这些城市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对于不同城市而言,要打造“不夜城”,做好夜间经济这篇大文章,都将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和挑战。

    首当其冲的压力来自于城市管理。随着夜间经济的繁荣,对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需求将大量增加。

    “夜间经济繁荣以后,会给城市交通、环境、安全等带来管理压力和责任,如果城市管理延续过去的思维和模式,就难以满足夜间经济发展的需要。”李佐军说,要繁荣夜间经济,就必须未雨绸缪,加快对城市现有管理体系梳理和调整,既要规划好夜间经济的空间布局,也要理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机制,为夜间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刘学智也表示,在打造夜间经济过程中,需要注意和解决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包括夜间交通、垃圾清运、治安问题等。夜间经济发展还将带来噪音问题,因而需要把住宅密集区与夜间经济密集区在空间上合理布局,提升城市综合规划管理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城市在发展夜间经济时,仅仅把白天街头的游商、小商贩的经济行为在夜晚进行扩大化、组织化、合法化,反而容易给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困扰,引发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等问题。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政府必须做好统筹安排,发展夜间经济就必须完善相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如果政府财力跟不上、公共服务不能保障,或者公共安全出了问题,就得不偿失了。

    专家建议,发展夜间经济,不能只搞“灯光秀”,不做“文化秀”。在发展过程中,应以挖掘城市精神文化内核作为着力点,满足市民与游客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要注重培养地方特色的夜生活文化,塑造地方独特的夜生活文化品质。 

本文采编:CY315
10000 12403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夜间经济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夜间经济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夜间经济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共十一章,包含2019-2023年夜间经济用户分析,2019-2023年夜间经济行业各区域市场概况,2024-2030年夜经济行业发展机遇及趋势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