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8年Lyft美国打车市场份额达到39% 众人唱衰的网约车经济并非走向穷途末路,未来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图]

    迅速发展的网约车经济终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作为全球网约车三大巨头之一的lyft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上市当天,股价急速上涨,IPO认购超过公司预期。但仅仅过了一天,股价又经历了断崖式下跌,根据 CNBC数据库统计,lyft市值从巅峰时的230亿美元跌至196亿美元。

    IPO前,Lyft已获14轮融资,共计51亿美元,参投机构包括Alphabet旗下投资部门CapitalG、阿里巴巴、腾讯、滴滴出行等。2018年6月,在Fidelity Management牵头下,Lyft又筹集了6亿美元,这是其IPO前最后一轮私募融资。

    2018年公司收入为21.6亿美元,高于2017年的10.6亿美元和2016年的3.433亿美元。截至2018年底,Lyft活跃司机人数为1860万人,几乎是2016年底人数(660万人)的三倍,平台活跃乘客人数为3070万人,Lyft在美国打车市场份额达到了39%,已经完全高于2016年12月的22%。

2016-2018年lyft经营情况分析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

    自从2009年Uber成立以来,在资本和市场的推动下,网约车在全球疯狂扩张。作为头号霸主的Uber已经基本完成了全球布局,拥有超过1200亿美元的估值。紧随其后的lyft和独霸中国市场的滴滴也分别有20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左右的估值。除此之外,众多相比较小的网约车公司也在全球各地迅速发展。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3.30亿,较2017年底增加4337万,增长率为15.1%。网约专车或快车用户规模达3.33亿,增长率为40.9%,用户使用比例由30.6%提升至40.2%。

2016-2018年全国网约车用户规模

资料来源:CNNIC、智研咨询整理

    截至2018年10月,已有100多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在部分城市获得经营许可,继携程、高德、美团等跨界布局网约车市场后,戴姆勒吉利等企业入局;其二,新能源汽车未来将逐步淘汰传统网约车辆。部分城市陆续调整网约车实施细则,规定新增或更新的网约车牌照车辆必须为新能源汽车,已有专车平台按照“互联网+新能源”模式布局网约车市场。

截至2018年上半年主要网约车平台牌照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综合来看,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的增长以及网约车平台规范化发展的趋势下,部分黑车逐步退出市场给合规网约车平台提供了可观的存量市场。

    尽管近年来网约车问题不断,但扩张速度仍然没有严重下降,继lyft之后,Uber也将于4月上市。同时有消息传出,滴滴将在顺风车业务重新启动后准备上市。网约车市场看上去花团锦簇,但背后却隐藏着巨额亏损、安全事故等巨大危机,一旦引爆将造成严重后果。在此危机之下,网约车平台还有出路吗?

    网约车平台面临问题:

    所有的网约车平台都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滴滴暴露出来的安全问题,这使得滴滴不得不下线了顺风车服务。还有lyft曝出的司机收入保障问题,在lyft上市路演时,众多司机在雨中抗议。Uber在全球扩张中也存在着监管处罚等问题。网约车平台面临的问题还不止这些。

    第一、无法盈利成网约车的通病,资本市场未来将提出高要求

    亏损对于网约车平台来说已经是一种通病,已经上市的lyft2018年亏损超过9亿美元,Uber亏损18亿美元,滴滴亏损109亿人民币。尽管巨额亏损的lyft在资本的支持下依然成功上市,但这并没有改变他的盈利情况,连年的亏损,迟迟无法盈利或许就是这次股价下跌的重要原因。

    拥有海量融资的各大网约车到底把钱花到哪里去了?

    首先,各大平台上线之初,为了获取大量司机和乘客用户,投入巨额资本进行补贴。随后各大平台又为了争夺市场不停"烧钱",这或许是网约车平台最大的一笔支出。滴滴在2018年对司机端补贴就有113亿元。

    其次,除了补贴以外,还有高额的成本。虽然lyft在2018年的营业收入翻了一倍,但他的营业费用也翻了一倍。这说明lyft在获客方面并没有做出成功的改动,获客成本依然居高不下,这将使他陷入越增长,越亏损的怪圈。

    面对一直亏损的网约车,虽然资本机构依然买账,但却未必能一直持续下去。股神巴菲特在评价Uber、Lyft时曾表示:投资者希望能在5年后得到10%的投资回报,但实际上,盈利模式仍未清晰网约车平台很难在5年内盈利。根据SIG分析,lyft想要盈利至少要等7年。

    即使资本愿意等待,也不会干等。若是这些平台无法在一段时间内拿出有效的盈利模式,资本耐心耗尽之后,等待他们的将会是撤资等一系列资本的报复。

    第二、安全问题仍是重中之重,合规监管将限速网约车发展

    迄今为止,滴滴仍然没有完全解决安全问题,前不久发生在常德的司机遇害案就再一次使滴滴成为众矢之的。其实不只是滴滴,国外Uber、lyft也发生过相应案件。甚至4月1日,美国华盛顿地区就有居民反映遭受了Uber司机的性侵。

    或许这不仅仅是平台的问题,但无可争议的是平台必将负担责任,也将遭受社会各界的批判,显然这对公司的发展将会造成很大影响。而如果平台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安全整顿,将进一步增加运营成本,拖累财报表现。

    另外,合规问题也困扰着平台发展。在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对于网约车司机的监管,要求证件齐全。在国外,特别是欧洲,对于Uber的处罚从来没有停止。这些合规问题并非无法解决,但这将带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金成本。面对强势的政府政令,网约车平台只有整改这一条道路,可以想见的是,随着平台越发正规,网约车的发展速度也将不断下降。

    第三、网约车多元发展扩充业务,整合产业也难见成效

    美团加入网约车战争之后,凭借自身在外卖和酒店业务上面的优势,在竞争剧烈的网约车平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不只是外界介入网约车平台,随着网约车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平台也不满足于网约车一项业务,开始涉足行业上下游。

    比如滴滴曾经推出滴滴外卖,lyft收购了共享单车Motivate,Uber则相继推出外卖、货运、医疗等服务。这些服务真的能够挽救网约车平台的发展吗?从目前来看,很难。毕竟和美团这种主要业务是酒店服务的企业不同,重点在出行的网约车平台似乎缺少整合上下游的基因。

    中国市场上,滴滴外卖已经逐渐退出了外卖市场。从全球来看,共享单车难以突破自身桎梏实现盈利。至于其他业务能否带来盈利,或许等Uber成功上市之后,分析财报可以得知。但可以预见的是,投入资金多元发展,虽然被广大企业认定为发展策略,但这将不可避免的使得资金分散,使得企业难以全力投入自身发展。投资带来的成本也是一大拖累。

    网约车平台前景:

    为何明明知道网约车亏损严重,资本市场仍然对网约车给予厚望了?分析师认为lyft将于7年后盈利的信心又来自哪里了?或许众人唱衰的网约车经济并非走向穷途末路,未来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第一、与科技巨头合作开发无人车,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盈利

    网约车收入主要来自平台抽成,但为了获得这部分收入不仅需要对司机和乘客用户进行高额补贴,还需要付出高额的运营成本。安全成本也十分高,一旦出现司机骚扰和乘客遇害等事件,社会各界将会把责任怪罪在平台管理上。而事实上,平台不应该承担所有责任。

    那么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一切了?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车也逐渐提上日程,这对网约车平台来说或许是个好消息。若是未来无人车能够大范围推广,平台将无人车和系统整合之后,利用无人车运营,将不会产生巨额的司机补贴,也会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平台只需要付出一部分车辆使用费。这将极大的减少平台目前存在的成本过高问题。

    无人车的出现和使用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而平台对无人车有天然的巨大需求,这也使得与无人车开发公司合作更加容易。不仅可以在前期投入,加入无人车的研发,率先抢占未来市场,也可以与无人车企业达成协议,进一步降低车辆租赁费用,毕竟合作也有利于无人车的推广。

    网约车平台巨头Uber早就于2015年开启无人车项目,或许这能证明无人驾驶将是未来网约车平台盈利的关键。

    第二、安全问题成通病难解决,科技司机乘客三方下手

    尽管无人车是网约车的未来,但司机和乘客才是网约车的现在。想要支撑到无人车普及,必须最大程度规避现在的风险。安全问题是网约车平台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这与当地经济发展、素质教育等密切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平台可以独善其身,加强安全投入不仅能减少社会责任,也能恢复社会对平台的信心。

    首先、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人脸识别等监控系统。安全投入不可避免的增加成本,但其中也潜藏着盈利的机会。对于网约车平台、特别是三大巨头来说,车辆都十分之多。若是在安装监控系统时,与科技公司合作,随后发表声明,这对科技公司来说也是巨大的广告。这样一来,即使无法盈利,也能降低成本。

    其次、建立服务培训公司,提升司机素质。除了重大的安全案件以外,在日常运营中还有诸多例如性骚扰等"小案件",司机与乘客的摩擦,这些都将影响平台声誉。为此,平台可以创立自身的服务公司,在司机上岗前提供专业化的训练,这将会减少与乘客冲突的概率。服务公司还可以用来处理乘客的投诉,加强平台、司机和乘客三方之间的沟通。

    最后、与学校、公益组织合作举办讲座。在许多案件中,受害人自身其实缺乏安全意识或者缺乏保护自身的手段。因此,与学校等公益组织合作举办讲座,普及安全知识,教授防身妙招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案件发生概率,还能提升自身声誉,减少未来可能承担的社会责任。

    第三、上下游整合形成规模效应,突出优势加强合作交流

    从滴滴外卖的失败中或许认为网约车平台跨界是很难成功的,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毕竟和美团、饿了么等相比,滴滴不仅没有外卖业务的经验,也没有太多资金投入。所以,网约车平台想要跨界发展,并不一定要进入不熟悉的行业,和行业巨头竞争。或许可以和巨头合作,发挥自身优势。

    尽管各个平台都想整合上下游,但实际上能做到的很少。美团尽管依托酒店业务开展网约车业务,但网约车业务量并不能和滴滴这样的巨头相比。因此,若是滴滴和美团合作,各司其职,美团负责酒店业务,滴滴合作接入美图流量入口,这样不仅能突出各自自身优势,还能提高用户体验。

    至于合作方式,不管是入股还是成立新的子公司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尽管网约车平台亏损不断,市场也一度对其失去信心。但若是平台能够积极整改,承担社会责任,提高社会声誉,在未来无人车的普及中提前布局,或许网约车渡过当前的困难时期后,将会迎来丰厚的盈利。

本文采编:CY241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网约车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规划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网约车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规划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网约车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规划报告》共十二章, 包含2024-2030年网约车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防范,网约车行业发展战略研究,研究结论及发展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