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养老坐在“风口”上,养儿防老靠谱吗?存多少钱才够养老?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到底应该怎么买?我国商业养老具备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图】

    人们常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每个人都会慢慢变老,但没有人希望今天的收入比昨天还要少;每个人都希望长寿,但没有人愿意老了还要晚景凄凉。一个人晚年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然而数据显示,超四成老年人仍在为养老工作,而年轻人大多自顾不暇,仅有24.74%的老人是通过子女赡养来养老。养老不仅仅是父母的话题,更是每个人将来都无法逃避的问题。

    截至2016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从2013年的9.7%上升至10.8%,我国目前面临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至204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美国。同时,老年抚养比逐年上升,从2013年的13.10%增加至2016年的14.96%,2016年老年抚养比较2015年增长0.63个百分点,平均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抚养近15位老人,社会养老压力进一步加大。

    然而数据显示,超四成老年人仍在为养老工作,而年轻人大多自顾不暇,仅有24.74%的老人是通过子女赡养来养老。养老不仅仅是父母的话题,更是每个人将来都无法逃避的问题。

    养老现状大调查

    根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最新数据及相关资料:自1990年以来,我国老年在业人口的数量快速增加。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在业人口为9235.3 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在业人口也增加了1395.4 万;老年在业人口以低龄、健康老人为主,60至64岁占42.8%(知识点1文末)。而截止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数量为2.22 亿。也就是说,在60岁及以上老人中,有超过四成退休不退业,仍然继续工作。

    从年龄上看,80、90后的父母多依靠再就业来养老,而60、70的父母大多只能依靠养老金。

    寿命质量:老年人口健康仅三成较好

    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比例较高,近七成、约一半、约六成的老年人听力状况和牙齿状况较好、疼痛感较为严重;

    超过一半的老年人参加了体检且从不吸烟、喝酒和服用保健品,但是几乎一半的老年人也从不锻炼、睡眠质量不高;

    养老需求:上门看病服务需求最大

    我国当前高龄老人3000 多万,失能老人4000 多万。2015年,我国城乡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5.3%,比2000 年的6.6%上升将近9个百分点。

    高龄老年人对照护服务的需求最为强烈,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从2000年的21.5%上升到2015年的41.0%,上升幅度是79岁及以下老年人的3倍多。

    具体需求上,38.1% 的老年人需要上门看病服务,12.1% 的老年人需要上门做家务服务,11.3%的老年人需要康复护理服务。

    医疗保障:自付一半,商业保险少

    2015年,我国城市老年人平均医药费支出2341 元,占到消费总支出的11.6%,农村老年人平均医药费支出1395 元,占到消费总支出的15.7%。大部分老年人或多或少患有慢性疾病,药品成为一部分老年人赖以维持生命的重要支撑。

    我国近乎全体老年人均享受社会医疗保险,但是,老年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比例却较低。老年人更倾向于去基层医疗机构就医,但面临收费高、排队久等问题,过去一年,老年人医疗自付费用占总医疗费用的一半。

    养儿真能防老?

    “养儿防老”一直是中国老一辈人心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国家庭逐步少子化、小型化和空巢化。养儿防老,真的靠得住吗?在《维度》的调查中,当问及每月给父母多少钱养老时,有超过一半的人群选择了“0元”,占比达到50.31%。从年龄上看,80后(含85后)中有48.28%每月不给父母钱,90后(不含95后)更高达58.93%。

    其实不难理解,80、90后这一代人,大多已进入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承受着作为“夹心一代”的压力,不仅需要同时承担老人和孩子的开销,还背负着房贷、车贷等各种债务压力。

    实际上,每月能出钱给父母养老的,金额为500元及以下的人群数量最多。《维度》调查显示,每个月给父母500及以下养老费的人群占比25.57%,仅次于每月分文不给的,而每月能拿出千元以上的则寥寥无几。

    在此现状下,仅有10.19%的人群认为父母现在的养老生活很幸福。同时,大体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彼时养老将靠不上儿女。《维度》调查显示,仅有12.89%人群认为子女赡养可作为将来养老来源的选择之一,而有61.54%的人群都在指望退休金养老。

    社保养老也面临挑战

    众所周知退休后如果只靠养老金,大多数人并没有办法获得工作时同等水平的月收入,因此,生活质量下降在所难免。再加上我国人口特殊性,预计2040年时的老龄比例将超30%。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社保承压:人口大国养老困境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入低速发展阶段,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情况不容乐观,加上养老金的增值对于未来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已日渐不堪重负,无法满足各层次的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截至2017年末,辽宁省户籍总人口为4232.57万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958.74万人,占总人口的22.65%。高出17.3%的全国占比5.35个百分点,辽宁省老龄化程度持续升高,已经步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

    替代率低:养老金保障水平有限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总替代率为44.08%,处于国际警戒线之下。而从2016年开始,我国人均养老金每年的增速开始逐年下降,由此前延续数年的10%,下降为2016年的6.5%,2017年的5.5%。2018年的5%。

    养老金空账:国家财政压力巨大

    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达到4.7万亿元。而当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额只有3.5 万亿。也就是说,即使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所有结余资金都用于填补个人账户,也仍然会有1万多亿的差额。如此大的养老金“空账” 已成为国家财政所面临的重大风险之一。

    中断弃缴:缴费人员占比持续下降

    据统计,2015年中断、弃缴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已高达3887 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人数占参保职工的比例由2006年的90%下降至80.3%。10年间,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人数占实际缴费人数的比例下降了近十个百分点。养老保险参保情况并不乐观。而另一个情况是“2017年出生人口为1723 万,比2016年少了63 万人”。
年轻人养老准备不足

    为养老做准备乃至需要准备多少钱的问题也众说纷纭,有认为是163万的(富达国际联合蚂蚁财富调查结论),也有认为需要314万的(微博网友计算),更有北师大教授钟伟甚至表明存款1000万元也未必够养老。《维度》调查发现,对于这个问题的判断,与调查人群的收入、年龄、所在地呈紧密相关性:收入越高、年龄越小、居住城市越接近一线的人群,越普遍认为需要更多的钱才足够养老。数据显示,31.03%的95后认为需要500万以上才够养老;目前月收入3万元以上的,77.78%的人群也都认为需要500万以上。

    而生活在县城农村的人群,普遍觉得50万以内就足够养老,二三线城市的人则多认为需要100万左右,北上广的则大多表示得有500万以上。对于养老问题:36.59%的人群对将来的养老问题感到焦虑,感觉压力山大,不知道年老时会怎么样。还有22.25%的人群表示来不及焦虑,“现在日子都过得很难,哪有闲心闲钱考虑以后?”

    养老建议:商业保险早准备

    中国普通家庭用于养老的资金仅占家庭财富的1.5%,而美国达到24%,英国达到37%,我国养老金所占家庭财富比例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英、美、中家庭投资占家庭财富净值占比

    欧美国家之所以比例高,是因为商业养老保险相对成熟。而在养老的三个支柱体系中,真正的个人养老资产和财富是商业养老保险。举个例子:

    2016年,具备养老功能的人身保险(包括各类在被保险人年满55岁后向其给付生存保险金的保险产品)保费收入为8600 亿元,在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中的占比为25%,(国外这一是比例大概50%,如说美国、英国、加拿大。)有效保单件数6140 万件,有效承保人次6532 万,放在13 亿7 千万的人口基数中,只占约5%不到。

    值得庆幸的是,为了弥补这一短板。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等中央国务院文件都对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上:构建包括职业年金、企业年金,以及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推进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

    在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上: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

    在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上: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适销对路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和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需求。

    我国商业养老保险未来规模巨大

    2015年我国商业养老保险资产占GDP比重非常小,只有2.6%,而同期美国商业养老保险占GDP比重高达42.5%。而在我国养老体系三大支柱中,商业养老保险的占比仅为2%,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占比分别为65%和33%。商业养老保险远远没有发挥其作为第三大支柱的作用。

    2016年我国GDP为74.4万亿元,即使按照GDP保守增速6%推算,到2030年我国GDP总量将超过168万亿元,假定我国商业养老保险资产占GDP比重在2030年达到10%,则市场规模约为17万亿元。由此看来,我国商业养老具备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 到底应该怎么买?

    随着国内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在上海等地实施,今年下半年以来,多家保险机构的首单税延养老产品落地。税延养老险即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指投保人在税前列支保费,在领取保险金时再根据当期税率缴纳税款。

    按照银保监会、财政部、人社部、国税总局联合发布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开发指引》,目前市面上推出的税延养老险提供养老年金给付、全残保障和身故保障3项保险责任,分为收益确定型(A类)、收益保底型(B类)、收益浮动型(C类)3类4款产品。其中,收益保底型产品可细分为每月结算收益的产品(B1款)和每季度结算收益的产品(B2款)。

    整体上看,各家险企均比较注重满足投保人养老资金在安全性、收益性和长期性上的需求。如泰康养老税延养老险A款固定年化3.5%收益,B1款保证年化2.5%收益,每月公布结算利率、年复利;B2款保证年化2.5%收益,每季度公布分红情况;C款没有保证收益,完全浮动收益,每日公布单位净值。同时产品支持保证返还账户价值终身领取和固定期限15年、20年、30年等4种领取方式。

    以某居民45岁购买个人税延养老险为例,缴费15年,按照年化收益4.5%测算,60岁退休领取时,其个人税延养老险账户价值为25万多元,如果固定领取15年,每月可领养老金1746元,每月纳税131元,实得1615元。

    根据规定,居民投保人购买税延养老险后,可以转换产品。若在同一家保险公司内转换产品,不收取费用。如转至其他保险公司,就会产生相应费用。如某险企规定,若跨公司转换税延养老险产品,前3年单年度会产生账户价值3%、2%、1%的费用。若在税延额度内,在同一公司内,还可对几款产品进行自由组合、打包购买。

    业内人士提醒,凡符合政策规定,年满16周岁以上,且投保时年龄未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个人,均可作为被保险人参保。此外,目前税延养老险产品基本支持线上线下多渠道投保,但是一定要选择正规保险公司的产品,仔细阅读保险条款,以免事后发生纠纷。值得注意的是,参保人在年满60周岁前且未开始领取养老年金时发生全残或身故的,保险公司应一次性给付产品账户价值并扣除对应的递延税款,同时按照产品账户价值的5%额外给付保险金。

    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养老储备需求,很多险企还提供税延计算器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输入年龄、月收入等信息,免费测算自己每月可享受的税延额度和最佳投保金额,以及当月可少交的税款等。

    不同养老方式的优缺点

    总之

    一份完善的养老准备不会单单只有保险组成,但保险之所以称之为保险,就是因为其确定性,虽然投资收益率相对较低,但是能保证未来养老目标的实现。与其他理财工具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保险的保障功能是其他投资理财工具所无法替代的。因此,退休规划,保险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

    中国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大背景下逐步确立起来的,是特定社会经济制度发展的必要需要。总的来讲,这一时期的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国家、单位共同保障,单位负主要责任。传统养老保险制度下,国家和单位成为社会保险的直接财务负担者,在文革后期,国家、单位共同保障的传统养老保险制度彻底退化为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单位几乎负担全部责任。这种与生产紧密联系的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浓烈的单位福利色彩。

    第二,由于单位是传统养老保险的主要承办者,而保险待遇等相关福利与单位生产经营状况紧密相关,这就导致了传统养老保险制度单位差别显著、制度标准混乱,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基于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极强的封闭性,所有制度待遇都基于是否在本单位有岗位(或曾经有岗位)。

    第三,财务模式统一为现收现付。这一时期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制度是完全的现收现付之,基本不存在基金积累。当然,这也是特定社会分配制度所需要的,由于职工待遇水平很低,基本不存在基金积累制养老的可能。

    第四,覆盖范围狭窄,保险的社会性低。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局限于城镇职工,农村人口基本无法享有,覆盖范围很狭窄。而单位主办的特征,进一步缩小了单一标准的养老模式的覆盖范围,养老保险的社会性大打折扣。

    老目标基金特别适合初始一次性打底投资+每月定投。一次性打底投资是有些人退休后养老金缺口较大,如仅每月定投,每月支付的金额较高。每月定投是因为,首先养老金投资要求控制风险,每月定投降低了风险,平滑了买入成本。其次,预计国家在2019年合适的时机推出针对养老目标基金的个税优惠政策,每月可以抵扣一定的税前收入。

    每月定投多少金额?

    做养老金定投,考虑如下因素:

    目前的年龄以及性别

    预期寿命

    目前已有的养老金资产准备

    未来退休后预期的养老金

    社保等能够提供的养老金

    计算养老金缺口

    计算每月需要定投的金额

    我们举了一个养老金投资的案例。基本的假设:

    如果现在到了退休年龄,可以得到以目前物价计算的社保提供的月度养老金为2500元

    假设希望的养老金水平为目前物价下的5000元

    2500元的差额需要做出规划,即通过个人做养老目标基金定投进行补充

    假设退休前养老目标基金投资的年收益率为8%,退休后收益率为5%

    通胀率年均为3.0%,社保养老金能按照通胀率增长

    退休年龄,男,60岁,女,55岁。预期寿命,女,85岁,男,80岁

    3.0%的通胀率假设下,可以计算出在没有初始一次性投资的时候,每个年龄段的女性和男性,每月的定投金额如下。女性退休的早,预期寿命又长于男性,社保提供的退休金比男性更低些,这三个因素提示女性更应及早地做出养老金规划。

    以及没有初始一次性投资时,建议男性在35岁就应考虑做养老目标基金定投,每月大约1100元左右。而女性,即使在35是就开始做定投,也需要2086元,负担较重。对于女性,建议应将养老目标基金提前到30岁,并且每月需要定投1500元。

    下表给出了如果初始有10万元的一次性投资于基金,每月需要定投的金额。即使有10万元的初始投资,对于45岁的女性,每月需要定投3766.35元,金额还是比较高的。而对于40岁的女性,需要2102.50元,35岁的女性,需要1250.52元可见,养老目标基金定投,越早开始,每月的负担就越轻。

    对于女性,不同的年龄,如果需要退休后增加2500元/月的养老金,可以参考如下数据。

    对于男性,不同的年龄,如果需要退休后增加2500元/月的养老金,可以参考如下数据。

    不同年龄段男性养老目标基金一次性以及每月定投金额

    最后要提醒一下的是,一个家庭在做养老退休金规划的时候,应优先考虑女性,女性的养老应得到充分的重视,优先的保障。

    养老坐在“风口”上, 可钱、地、医都难解决?

    8月,财政部、民政部、人社部联合发布通知,鼓励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加快养老服务业培育与发展。此前,相关部门已经出台超过100项政策法规鼓励发展养老产业。

    政策密集落地的背后,是中国养老需求的迫切。

    一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3亿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约4063万。然而,国内2.8万个养老服务机构,只拥有680万张床位,相当于每千名老人不足30张床位。另一方面民政部今年对各地养老机构的排查显示,养老院的服务、管理等皆不尽如人意。

    嗅到“风口”的热钱涌动。大中型地产商、保险公司纷纷进入养老产业,面向中高端消费人群,开创自己的养老模式。然而,至今没有一家公司能够主导市场格局,也鲜有成熟盈利模式问世,盈利者更是寥寥无几。

    对养老产业跃跃欲试的资本,如何审慎决策,攻城拔寨中过“钱、地、医”的难关?又该怎样在复杂的监管环境与市场竞争中,蹚出一条成熟的盈利模式?

    保险和地产公司冲在前

    国内目前布局养老产业,尤其是中高端养老项目的,基本都是保险公司和地产公司。前者有钱,后者有地。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共有8家保险公司投资了28个保险养老社区项目,计划投资金额近670亿元,实际已投资金额超过237亿元,全部建成时可以提供33万张床位。早在2014年,国内就已经有超过80家房企进军养老地产领域。

    “在一线城市做2.5万-3万平方米的养老项目,加上重资产持有的话,没十几亿做不下来。”海航养老负责人谭超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感慨,“由于投资、回报、回收期太长,民间资本、社会投资人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

    养老是长期投资回报,和市场资本追求短期利润矛盾。养老项目一般五六年才盈亏平衡,十年以上才有回报很正常。

    从投资的角度看,养老产业并不比其他产业更赚钱。有过多年商业地产投资经历的谭超分析,一般写字楼的回报率为5%左右、工业地产为6%-7%、酒店为2%-3%,而养老的回报率为4%-6%,处于平均水平。

    “大家都想挣快钱,可养老是长期回报、带有公益性质的产业。”谭超说,国内对养老产业感兴趣的资本都是通过银行、信托渠道融资,而这些资金往往追求当期回报、短期利益,“愿意进行十年以上战略投资的资本,几乎没有”。

    发达国家在初期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引入长期资本作为解决方案,如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为养老项目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

    美国养老地产的主流投资商就是REITs公司,总资产规模可达百亿美元以上,大型REITs公司拥有的物业数量可达600多处,80%-90%的物业都是自有的。HCP、Ventas、SNH三大REITs公司,引入社保资金、保险资金、共同基金等,这些资金本身属于长期资金,追求稳定回报。

    一旦养老项目产生了稳定的运营现金流,能够支持资产的估值,资产就可以在资本市场上,通过REITs的通道进行证券化,进而退出。REITs的好处是可以持续交易,谭超分析,“这样就降低了份额与投资门槛,可以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个人资金,进入到行业投资人的角色圈,扩大投资人的基数与群体。”

    钱的问题解决了,项目建设用地的问题来了。将老年人作为消费者的养老产业,在选址方面,跟城市、区位高度相关,与市区、郊区、旅游景观的项目完全不同。可即便每家公司有细化的选地标准,也不能随心所欲。

    “想通过市场化拿地,地价太高;想承接一些公建民营的项目,项目都掌握在地方政府手里,没有足够的政府资源根本接触不到。”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

    不少地方政府期望由一家大品牌、大企业整合当地养老市场,可房与地在区县一级民政部门手里,复杂的利益关系导致政府资源难以公平分配。在竞争公建项目民营时,大企业并不具备优势。

    “大企业在决策、跟进机制方面,不如小公司灵活,很多是在当地拥有过硬政府关系的小公司、甚至个人拿到项目。”上述业内人士说,一些小公司不惜以返回扣的方式拿到项目,甚至造假套取补贴。

    但小企业又难以承担后续接踵而来的成本压力。全国政协一项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产业非常艰难,除固定资产投入外,由人力成本、能源费用、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构成的运营成本也非常高。

    无成熟商业模式可循

    从2013年养老产业“元年”至今,经过四年多探索,出现了海航养老“和悦家”、泰康“燕园”、保利“和熹会”等养老项目,可整个行业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回报模式,中高端养老项目多数亏损,靠地产等主营收入弥补养老管理的成本。

    “很多市场参与者,对于养老到底是做什么的、为谁提供需求,没搞清楚;养老服务的供应商、投资人、需求方,每类人的角色没搞清楚。”谭超说。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金碚的研究团队走访时发现,国内对于国外养老产业的复制不是很成功:不少养老产业一开始便采用机构养老的模式,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建养老院。然而,这种模式并没搞清楚中国老年人的需求特点——中国老年人在失能之前,不太愿意到机构养老,更不愿意与家人、社会隔离。

    其实,从长远看,机构养老的照料是最齐全的、最专业的,对于半失能与失能的老人,是最佳选择。

    金碚表示,在不同的情境下,老年人的需求会有所改变,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要设计好服务来适应中国老年人的习惯与心理。

    而缺乏先期的调研、策划定位和设计,匆忙上马的养老项目,容易在运营中四处碰壁。

    物业成本占据运营的很大一块。在欧洲,运营一家养老机构的物业成本在17%左右,而处于上升期的国内房地产市场,使得养老项目的租售成本居高不下。美国房地产顾问服务公司高力国际统计,京津冀区域养老地产项目整体月平均收费为8000元,长三角区域的项目月平均收费达8300元。

    处于早期阶段的中国养老市场,还在培养消费观念时,高收费容易吓退一大批潜在消费者。一般养老机构入住率达到75%-85%才能盈亏平衡。一旦前期入住率不足,运营压力会非常大。

    国内不少养老地产公司,不得不将养老产业定位为“微利”。在提高入住率的前提下,通过收取月租金与专业服务费,或者为更愿意待在自己家中的老人提供增值服务、给社区化养老提供周边服务等来收取费用,实现部分盈利。

    在企业转型时,养老项目可以把不良资产提升为正常资产。如今大城市写字楼投资过剩、房地产去库存压力大、酒店行业不景气,也在等待一个出口。“懂养老行业的市场参与者,可从行业中找到价值洼地,提升到正常水平,这也是利润空间。”这是谭超看重的未来五年到十年间,整个养老产业形成成熟商业模式的一个路径。

    医养结合前路漫漫

    现在养老机构最大的问题是老人得不到太多的温暖,“不能把养老机构变成收容站”。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对《财经》记者称。好的医疗服务正是老年人的首要需求。

    海航养老“和悦家”项目靠近北京朝阳医院西区、301医院、武警总医院等5个三甲医院,能基本满足入住老人的医疗需求。谭超坦言,医养结合是以后其他项目必然要面对的。

    医养结合,是新兴的养老机构的主打服务特色,可要真正实现,谈何容易。

    美国的家庭医生普及程度高,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强,从社区很容易到达大医院、社区医院、诊所。而中国还没有家庭医生的体系,大医院都集中在城区,郊区的医疗资源有限。“这是我们在2007年进行市场调研时,面临的最大挑战与压力。”泰康之家CEO刘挺军告诉《财经》记者。

    在延庆别墅度过了八个夏天,82岁的周柏礼夫妇,最终决定搬到泰康之家“燕园”养老,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附近医疗条件太差。离小区最近的医院是延庆县医院,跟北京市城区的大医院没法比;别墅区的房子规划又不整齐,120急救车去了,都很难找到他们住的房子。

    燕园自己成立了一个康复医院,与北京市区的部分医院实现了对接,并与999、120急救系统展开合作。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个住宅小区走访发现,有一家开在朝阳区豆各庄的养老机构,正在招揽附近的老人前去参观体验,散发的传单上写着“医养结合”。当记者询问工作人员附近有哪些医院时,后者一无所知。

    医养结合,是新兴的养老机构的主打服务特色,可要真正实现,谈何容易。在投资与运营中,医养结合成为养老项目难以逾越的难关。燕园的康复医院就是一例,由于是新成立的综合医院,燕园康复医院还不能成为医保定点医院。

    医养结合还遇到了主管部门分立、缺乏联动机制的老梗。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国内养老与健康归属于民政部与卫生计生委两个部门管理,而跟养老相关的医保报销,又归属于人社部,于是“造成了现在的养老机构‘有养缺医’‘有医缺养’‘缺失医保’的三大怪现象”。

    也有成功的案例,如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红利,2017年1月,与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同处健康城“大院”的河北燕达医院,成为北京医保异地就医定点单位,这意味着在养护中心居住的北京老人,拿着北京社保卡就可以直接医保结算了。

    在此养老的清华大学退休教授韩旭生告诉《财经》记者,以前他的老伙伴们需要回北京配药,“赶上北京开大会,路上的检查站都要耽误两三个小时”。现在虽然可以社保结算了,可离退休干部、享受公费医疗与残疾的老人,还需要到北京的工作单位去报销。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8月10日例行发布会上,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表示,将取消养老机构内设诊所的设置审批,实行备案制。即开业三年之后能拿到医保结算资质,虽然拿到的报销总额受限制,但这也是一种松绑。

    医养结合其实还面临大城市的医疗资源紧张的症结,况且形成医联体也面临很大的挑战。“医院的特长是处理疑难杂症,老年病的康复在医院里边属于边缘科室。”刘挺军分析。

    即便被视为坐在“风口”上,由于养老项目不是炒作或者热钱能成就得,因此,现在养老机构还是踏踏实实尽量考虑离医疗机构近一点,将服务做得更尽如人意,从培育公众的认知和接受度开始。

本文采编:CY315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