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担保机构很多是空壳公司 借新还旧能存续多久

    “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9%,仅销售环节的运营成本接近5%,加上3%风险准备金,但很多融资项目实际融资成本不到15%,其中还包括一些并不给平台支付一分钱利息的自融项目,怎么算都很难实现收支平衡。”一位线下理财机构风控部人士赵刚(化名)感慨说。

    在加入这家理财机构前,他曾在一家股份制银行小微企业参与风控工作数年。由于这家线下理财机构给予更高薪水(相当于银行工作的2-3倍)与股权激励,他在2014年决定改换门庭。

    然而,从加入线下理财机构担任产品风控主管起,他发现自己的所见所闻,大大超过风险承受底线——比如这家理财机构可以不顾资产端兑付风险,随意“调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以吸收更多投资者资金,只为快速扩大资产管理规模吸引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甚至购买上市公司股份计划借壳上市;在出现产品兑付问题后,为了维系公司资金链不断裂,这家理财机构甚至虚构融资标的,包装成高息理财产品,玩起借新还旧的资本游戏。

    “但我玩不起。”赵刚说,2015年中旬他决定辞职。因为他担心这种借新还旧资本游戏难以持续很久。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这种资金池模式已经游走在道德和法律边缘。

    4月27日,国务院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的14个部委在京宣布,重拳出击非法集资,坚决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底线。
“有朋友说我很幸运,很早就离开了这家线下理财机构,无需为它的经营风险担责。但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赵刚直言。

    “蹊跷”的收支账

    在加入这家线下理财机构初期,赵刚坦言自己的主要工作,是将股东方推荐过来的融资标的进行风险评估,挑出一些值得投资的资产打包成理财产品,交给理财部门销售。

    “这些融资标的,主要是银行、信托机构遴选下来觉得风险较高的融资标的。”他直言。但他认为挂钩这类资产的理财产品理应提供逾9%的预期投资回报,因为金融投资遵循的一条千古法则,就是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何况,这家线下理财机构一开始还从每个融资项目提取3%融资额,作为风险准备金用于兑付,某种程度降低了投资风险。

    很快,他发觉这种操作存在蹊跷之处,就是经营无法实现收支平衡,比如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9%,仅销售环节的运营成本接近5%,加上3%风险准备金,但多数融资项目实际融资成本不到15%,怎么算都很难实现收支平衡。

    “这还不包括担保费用的开支。”赵刚提醒说。自己曾在公司内部会议提过这个问题,但公司高层解释称,这些理财产品的担保机构都是股东方自己发起的担保机构,为了推动管理资产规模高速增长,股东方决定自掏腰包承担担保费用,将更多收益留给投资者。

    “后来,我才知道,这些担保机构很多是空壳公司,没有能力为理财产品提供足额兑付担保。”他直言。

    事实上,真正令赵刚对这家理财机构业务模式感到恐惧的,是在它的资产管理规模突破30亿元之后。他开始发现自己的风控工作变得形同虚设,更像是为一个庞大的资金池不断包装理财产品进行输血。

    “2014年底期间,公司业务发展特别快,每天大概需要2亿元的理财产品额度。”他回忆说。但这家理财机构股东方根本没有那么多资产储备,于是他们开始四处拉关系“买”资产。

    这些“买来”的资产,要么是经营风险很高,仔细辨别就会发现它们很容易出现违约,要么就是股东方四处设立关联机构所“创造”的资产,其中大部分资产没有完整的经营资料,更像是一个个没有商业计划书的待开发项目。但公司高层一再“授意”风控部门对这类资产多增加几层担保增信措施,把它们包装成低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销售。

    “所谓的担保增信措施,无非是多找几家股东方关联担保机构给予兑付担保,还有就是理财机构本身也加入兑付担保队伍。”赵刚直言。当时股东方关联担保机构的实际兑付担保规模,早已超过法定的最大担保额度,为此他曾两次向公司高层反映这个情况,但始终得不到回应。

    借新还旧能存续多久

    2015年中旬,赵刚和公司几位风控部同事吃饭时,聊起过公司真实业务模式。大家的共识是,这家理财机构已经身陷借新还旧资本游戏的泥潭里。

    究其原因,不少融资标的已经出现兑付风险,为了向投资者兑付投资本息(然后吸引投资者续投),理财机构开始将新募集的钱用于旧产品的资金兑付;其次,公司股东方推荐过来的融资标的,变得越来越“离谱”——不少融资标的除了名称、抵押物有所差别,其他财务数据几乎一模一样,而且基本是股东方的自融项目,令风控部门不大敢直接向公司质疑这些融资项目的真假。

    “那时起,有些风控部同事提交了辞呈。”赵刚回忆说。他们递交辞呈的理由,是工作太累,但他心里知道,他们宁愿放弃高薪的主因,是害怕这种资金池模式若出现风险事件(主要是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兑付危机),他们将要担责。

    他说,自己也曾数次递交辞呈,但公司高层一方面表示,需找到接替者才能批准他的辞呈,另一方面表示公司之所以推出那么多自融项目,主要是吸收投资者资金投资一家上市公司股权,将来等机会将这家理财机构装入上市公司借壳上市,到时所有团队成员都能得到丰厚的股权激励回报。眼看这项资本运作即将完成,若错失这个发财机会实在可惜。

    “我觉得自己还是不要这笔财富。”他坦言。等到他获准辞职时,这家线下理财机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接近百亿,且布局互联网金融业务,为自己上市“制造”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这已经无法打动他了。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