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公车改革”势在必行 利益头上难动刀

    据了解,国务院近期将下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公车改革”全面推进,已是箭在弦上。早在20年前的1994年,国务院就曾发布过有关公车改革的相关规定,但20年来,这项改革先后在各地试点,起起伏伏,几经徘徊,如今重新提起,能改得彻底吗?

    在全国公车改革指导意见即将出台之际,经济之声记者赶赴安徽铜陵、昆明、杭州多个城市采集“试点样本”,揭示各地“探路”的做法,挖掘改革的难点和阻力,为全国实施意见提供思路。

    利益头上难动刀

    公车改革难在哪?难就难在,享有公车特权的官员们要拿自己的利益开刀,谁愿意带头从自己改起?

    安徽铜陵,2005年正式启动试点,起步阻力之大,铜陵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刘辉记忆犹新。

    刘辉:当初我们推的时候,一把手不愿意改。

    一把手都不愿意改,还怎么改?因此从当年的“领导出门怎么能没有公车坐”?到现在领导坦然开着私家车,带下属一起出门办事,这个意识转变,铜陵市花了整整9年时间。

    改革不彻底容易开倒车

    这样的意识转变能否持久?改革是否真正见效?并不能马上下结论。杭州市发改委体改办巡视员马建华就提出疑问:公车改革究竟该怎么改,是一刀切,还是有所保留?目前,杭州、昆明、深圳、沈阳等试点地区,都保留了一部分公车,集中组建机关服务车队。马建华认为,这种权宜之计意味着公车改革必然搞不下去。

    马建华:一个地区要车改,首先要把车子取消,如果保留,车改肯定是搞不下去的。

    这样的先例不是没有。公车改革“第一个吃螃蟹”的黑龙江省大庆市曾保留部分公车,就因为改革不彻底,最终难以为继,有的部门甚至还开了倒车,继续购买公车,出现既拿补贴又坐公车的局面。

    公车改革之难,可见一斑,而更多的难度在于走样、变形,法不责众。有些地方把公车改革变成赤裸裸的“发钱福利”,有的领导每年“车补”高达七八万元。

    马建华:他根本就不是车贴,就是钱嘛,就是福利奖金。如果你没有很好的形式在进行制约,如果没有外部的机制,真的很危险。

    “监督”几乎一无所知

    马建华的建议是引入公众监督,把官员的“福利”置于阳光之下。但操作起来谈何容易?公车改革难,还难在监督。

    河南焦作孟州市早在2005年就“率先”在全国,对所属单位的400多辆公车统一贴上了标签。但这一举措两年后便停了下来。理由竟是公车私用现象已经很少,改革取得成效了。而孟州当地人现在对本地公车的监督情况几乎一无所知。

    广东、新疆、湖南等地的不少城市,也曾尝试把公务用车贴上统一标识、安装GPS定位,但大多是一阵风过后,不了了之。记者采访发现,在铜陵、杭州、昆明等试点地区,监督仍然只是停留在内部自查自纠,没有城市敢公开让老百姓监督。

    公车改革至今20年,现实已经不允许再有迟疑。财政部数据显示,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的财政支出中,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占三公经费总数的六成以上;民间的统计数据是,全国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超过3000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全年的GDP总量,车轮上的铺张,此时不改,更待何时?

    公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具体的改革方式,各地充满了争议。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