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9年中国汽车电子行业发展概况、未来发展趋势及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图]

    一、汽车产业概况

    1)全球汽车产业概况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经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行业低迷后,全球汽车产业随着各国经济复苏和消费增长,也出现了强劲反弹。从2009年至2017年,全球汽车产量从6,170.40万辆增长至9,730.25万辆,复合增长率达5.86%。2019年世界汽车生产比上年有所下降, 2019年,全球共生产汽车9178.7万辆,同比下降5.2%。

2010-2019年全球汽车产量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金融危机后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总体呈现了向中国、巴西、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转移的趋势。由于发达国家汽车市场已日趋饱和,近年来全球汽车工业的持续增长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全球前十名汽车生产国中,仅巴西和西班牙在2019年汽车总产量中出现上升,其余国家汽车产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中国汽车产量下降7.5%,美国汽车产量下降3.7%,日本汽车产量下降0.5%。印度在2019年汽车产量下降最为突出,2019年印度汽车产量451.6万辆,同比下降12.2%。

2019年全球前十名汽车生产国汽车产量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人均汽车保有量低,居民购车需求增长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在市场、政策、劳动力等因素的导向下,国际汽车巨头以及本土整车企业纷纷在新兴国家投资设厂,使新兴市场国家的汽车产销量不断增长,在全球汽车市场格局中的地位也得到提升。

    2)我国汽车产业概况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汽车消费市场前景广阔。受益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以及政府部门的各项刺激消费政策,我国居民汽车消费量总体不断增长,汽车产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2013年至2019年,我国汽车总产量从2211.7万辆增长至2,572.1万辆,销售量从2198.4万辆增长至2,576.9万辆。自2009年起,我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十一年蝉联全球第一。

2013-201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统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受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购置税及新能源补贴等政策变动、中美贸易摩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2018年开始,我国汽车产销量同比有所下滑,2018年总产量和总销量分别同比下降4.16%和2.76%,2019年总产量和总销量分别同比下降7.50%和8.20%。

2017-2019年分月度中国汽车产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2018年下半年度开始,我国汽车产量同比进入下降阶段,降幅呈扩大趋势。2019年上半年度延续了2018年下半年度相对低迷的市场环境,各月度汽车产量连续出现同比负增长。2019年下半年度开始,汽车行业的景气度有所回暖,各月度汽车产量环比连续增长,并在2019年12月实现了当月同比增长。目前,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汽车消费市场仍然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长期而言,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等产业技术的升级创新,我国汽车产业仍将保持持续稳定发展。

    3)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概况

    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呈现了“重整车轻零件”的发展倾向,自主品牌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严重落后于整车企业。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尤其是在汽车电子、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等细分领域,欧美等外资企业仍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近年来国际主要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的“本土化”战略推动国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进行产品的优化和创新,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和国产替代的机遇。同时随着我国企业研发生产技术的逐步成熟,少数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在细分产品市场突破了海外厂商的技术垄断,具备了全球市场竞争力,不仅在国内实现了对于进口产品的国产替代,海外市场份额亦逐步增加。

    二、汽车电子行业基本情况

    1)汽车电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汽车电子芯片产业运营现状及投资方向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汽车电子是电子信息技术和汽车制造技术的结合。随着20世纪60年代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汽车电子行业应运而生。一方面,电子控制从此逐步替代传统的机械发挥作用,电子设备与各个汽车运行子系统深度结合,从而形成车身电子控制系统;另一方面,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厂商在汽车生产中逐步配置雷达、摄像头、音响等各类电子装置,不断提高汽车智能化、信息化和娱乐化程度,相应产生了车载电子系统。

名称
主要产品
车身电子
动力传动控制系统
发动机控制系统、自动变速箱控制系统等
底盘电子控制系统
防抱制动ABS、驱动防滑ASR、主动悬架控制系统、转向系统、巡航控制系统等
车身控制系统
空调控制系统、车灯控制系统、中央门锁控制系统、安全气囊等
车载电子
导航系统
车载雷达、摄影头、夜视系统、全景影像系统
娱乐与通讯系统
汽车音响及电视娱乐系统、车载通信系统、上网设备等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汽车电子行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和人们对于驾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娱乐性的追求,汽车电子技术在汽车的应用领域日益扩大。半导体、传感器、连接器等电子元器件的生产技术不断成熟,并应用于汽车工业,通过系统集成实现了模块功能的集中控制,产生了发动机控制系统、驾驶辅助系统等车身电子控制系统。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创新,汽车电子控制系统逐步成为汽车的标准配置。发展至今,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仍然在不断深化,车联网和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使汽车电子在未来具备广阔的应用空间。与此同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车载电子系统也取得长足进步,车载导航、车联网、娱乐系统和影像系统的渗透率持续提高。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的增长,电池管理系统等动力电池技术的应用,汽车电子成本占比将继续提升。

各车型中汽车电子成本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汽车电子行业的市场前景

    随着全球汽车产量的不断增长以及汽车电子技术的深化应用,全球汽车电子市场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报告(2017-2018)》,2019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预计为2,800亿美元,2012年至2019年间复合增长率达9.33%。

2012-2019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亿美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自2009年以来,我国连续十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我国汽车电子产业规模也得以快速增长。但是相比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水平仍具备很大的提升空间,汽车电子产业仍然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据预测,2019年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达7,2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的三分之一以上。随着我国汽车电子应用水平的提高,未来几年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仍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2012-2019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汽车电子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

    汽车电子行业呈现显著的产业分工特点。上游环节主要为汽车电子系统零部件厂商,主要负责提供半导体芯片、连接器、传感器等汽车电子系统零部件;中游环节为汽车电子系统集成厂商,负责汽车电子局部模块化功能的设计、生产和销售,面向整车厂商提供各项车身电子系统和车载电子系统;下游环节主要为整车厂商,负责汽车开发平台,完成各项汽车电子系统的集成总装。在三大环节中,中游企业由于其直接面向整车厂商,属于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而上游企业则属于二级供应商。

    汽车电子行业的发展与汽车产业的成熟度密切相关。总体而言,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汽车产业起步时间早,经过长时间的研发投入,在汽车电子领域积累了显著的技术优势。博世、大陆、电装、德尔福等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产品结构丰富,业务遍及全球各地,占据了汽车电子市场,尤其是动力、安全等附加值较高的市场领域的主要份额。同时,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引领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此外,发达国家凭借在下游整车生产和上游芯片等电子元器件领域的市场地位,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游汽车电子系统集成环节的竞争优势。

全球汽车电子市场格局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汽车电子行业的发展趋势

    1)车身电子控制系统渗透率不断提高

    随着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合,车身电子控制技术不断进步,汽车驾驶的安全化、智能化程度也将相应提高。发动机管理系统、变速箱管理系统、转向系统、燃油喷射系统等车身电子控制技术已相对成熟,并从高端车型逐步向中低端车型全面渗透。随着车身电子控制系统越来越多的成为汽车的“标准配置”,中低端车型的汽车电子占比会不断提升。

    2)汽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ADAS市场规模有望快速增长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应用于汽车产业,汽车智能化程度快速提升,智能驾驶辅助系统(ADAS)市场规模有望快速增长。ADAS是利用车身传感器采集环境数据并运算分析,有效提升汽车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的驾驶辅助系统,具体功能包括自适应巡航控制、盲点检测、车道偏离预警、夜视、车道保持辅助和碰撞预警系统等。由于ADAS的技术和成本较高,目前该产品仅配置在部分高端车型,即使在发达国家的市场渗透率也不高,而我国汽车市场的ADAS渗透率更是显著低于发达国家。随着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不断升级,智能化程度将不断提升,ADAS市场规模有望快速增长。

    3)新能源汽车发展进一步提升汽车电子占比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汽车产业的重要增长点。由于采用电力驱动,新能源汽车的结构有别于传统的燃油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三大系统成为汽车的核心功能部件,汽车电子成本相比于整车价值的占比进一步提升。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也将带动相关汽车电子产业链的发展。

    五、行业发展影响因素

    1、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产业政策大力支持

    汽车电子技术是汽车智能化、网联化、信息化的基础,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因此,近年来汽车电子产业得到了我国政府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多项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中,均明确对于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予以重视和支持。各项产业政策的支持,为我国汽车电子行业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2)庞大的下游市场规模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汽车、家电、手机等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对于汽车电子及消费电子产品的市场需求。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自2009年起产销量已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庞大的下游市场需求为汽车电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家电、手机制造产业发展相对成熟,具备较强的全球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及消费理念的升级,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智能控制类及创新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也快速发展。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规模也为消费电子连接器提供了发展空间。

    (3)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程度提高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和人们对于驾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娱乐性的追求,汽车电子技术在汽车的应用领域日益扩大,汽车电子控制系统逐步成为汽车的标准配置。近年来,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程度继续深化,车联网、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等各项产业前沿技术,不断推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信息娱乐系统等汽车电子系统的创新升级,扩大了下游领域对于汽车电子零部件产品的使用需求。

    (4)汽车产业全球化采购趋势

    在汽车生产全球化的背景下,为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开拓新兴市场,整车厂商和一级零部件企业积极推动采购全球化,对所需的零部件按性能、质量、价格、供货条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比较,择优采购。随着生产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汽车产业采购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市场机遇。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与下游客户开展深度业务合作,进一步融入到国际整车厂商与下游零部件厂商的采购和配套体系中,逐步扩大在全球市场中的市场份额。

    2、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行业集中度较低

    我国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的上游生产环节企业数量众多,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一方面,市场竞争以同质化竞争为主,没有完全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和合理的配套产业结构,竞争相对激烈且利润率水平偏低;另一方面,企业在产业规模、经营资金等方面的劣势,导致企业无法调动充足的资源进行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2)下游汽车产销量波动

    受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购置税及新能源补贴等政策变动、中美贸易摩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2018、2019连续两年我国汽车产销量有所下滑,2018年总产量和总销量分别同比下降4.16%和2.76%,2019年总产量和总销量分别同比下降7.50%和8.20%。下游汽车产销量的波动,不仅导致上游零部件生产企业订单量的下降,也对于上游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产生一定影响,挤压上游企业的利润空间。

本文采编:CY331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汽车电子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规划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汽车电子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规划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汽车电子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规划报告》共十五章,包含2024-2030年汽车电子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防范,汽车电子行业发展战略研究,研究结论及投资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