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20年中国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发展对策及发展诉求分析[图]

    一、新冠疫情下,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的趋势、对策、诉求

    1、受调研企业主要为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及助贷机构,类型分布、业务分布、行业分布合理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中小企业数量占比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要让金融回归本源、结构优化以及服务实体经济,中小企业都是绕不过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这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将更好地促进金融回归本质,有利于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外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大和国内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等宏观层面的原因,也有金融政策落实不到位、金融服务不能精准对应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等微观层面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中小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大型企业,有着发展不确定性较大、资产较少等特征,仅按照给大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理念、标准、方式和路径是不能有效满足其多元化需求的。要想更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就要从解决金融服务理念、执行机制、服务路径、服务产品等问题入手,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切实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1
解决金融服务理念问题。要深刻理解中小企业发展客观规律,深入了解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不同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融资的诉求和困难点,站在中小企业的角度设计出合适的金融服务产品。从客观规律来看,根据企业发展周期理论,处于不同产业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的企业,按照发展阶段,其融资大小、融资方式、可以承受的融资成本也会不一样。并且融资的结构也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中小企业也会成长为较大的企业,而处于夕阳产业的规模企业,也会在新旧动能转化下逐步被淘汰。金融机构对不同产业、不同地域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特性进行深入了解,有利于更好制定合适的金融产品,更好服务于中小企业发展。
2
解决金融服务传导机制问题。要疏通金融政策的传导机制,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内生动力。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正向激励金融机构发放中小企业贷款,建立健全尽职免责机制,提高不良贷款考核容忍度,从制度上避免信贷机构“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的问题。尽快完善中小企业综合大数据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发展各类信用服务机构,鼓励信用服务产品开发和创新。支持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利用公共信息为民营企业提供信用产品及服务。
3
解决金融服务路径问题。要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服务体系,提供信贷融资和直接融资相结合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一方面,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信贷类金融服务体系。面对中小企业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以及发展特征,需要充分发挥中小银行的作用,增加中小信贷类金融机构的数量和比重,优化信贷类金融服务主体结构。另一方面,完善基础性制度,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
4
解决金融服务产品问题。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产品,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拓宽中小企业债券融资渠道,稳健发展中小企业高收益债券、私募债。建议扩大定向可转债适用范围和发行规模,扩大创新创业债试点,支持非上市、非挂牌民营企业发行私募可转债。支持民营企业债券发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民营企业债券投资力度。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小微金融市场分析预测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7年末,国内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0.74万亿元,仅占银行贷款总余额的24.67%。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有机活力成分,但融资服务方面,中小企业常常遭遇困境。我国33%的中型企业、38.8%的小型企业和40.7%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数据显示,中国中小微企业正规部门融资缺口接近1.9万亿美元,融资缺口率达43%,占GDP比重17%。中国受融资约束的中小微企业总数达2300多万家,微型和中小企业中受融资约束的比例分别为41%和42%。从经营情况看,东、中部地区总体表现较好,中部地区亏损面最低,仅有7.5%;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分化严重,既有规模较大、经营和盈利能力较好的企业,同时也存在大量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的企业。

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难点和痛点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对于小微客群信息甄别的难度较大,对获客和风控带来挑战;
2
人工采集客户信息效率低,成本高,风控难;
3
中小企业客户单笔融资金额一般较小,而单户服务成本较高;
4
手续复杂,放款周期长,服务效率低;五是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较低,价格偏高;六是受利差收窄、银行之间竞争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较大,中小银行获客难度加大。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因此,中小企业迫切需要个性化金融产品、更灵活化的金融服务手段、综合化金融服务与便捷化金融服务程序,以缓解金融服务困境。

    在我国中小企业整体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在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前提下,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使中小企业能够及时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壮大,已是国有商业银行拓展服务领域,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的当务之急.

    本次调研总共有约300家企业参与,并且这些企业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如图所示,受调研企业中,52.5%为持牌金融机构,其中17.6%为商业银行、14.2%为保理公司;47.5%为助贷机构,其中16.7%为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13.2%为金融科技服务商,7.8%为产业互联网平台。这些机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都是重要的角色。

    受调研企业类型(单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受调研企业的业务重要度评分来看,受调研企业主要开展保理类业务、固定资产抵押类业务、货物/仓单质押类业务、第三方担保融资类业务、数据信用贷类业务;并且在总体分布上,传统业务2与非传统业务3的总得分比约为1:2,符合当前国内的中小企业融资实情传统融资产品难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2.包括固定资产抵押类业务、第三方担保融资类业务。3.包括保理类、货物/仓单质押类、数据信用贷类、贸易代理类、基于信用证的融资类、保险+融资类、税金贷类业务。

    疫情前,受调研企业的业务重要度评分(单位: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根据受调研企业的行业布局(对各个行业的业务重要度评分),此次调研的企业涵盖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大部分行业,包括贸易/批发/批发/零售/租赁业、农/林/牧/渔业、房地产/建筑业、交通/运输/物流/仓储业、能源/矿产/环保业、IT/通信/电子/互联网业、教育/工艺/美术业、医疗/保健/卫生业、文化/传媒/娱乐/体育业、酒店/旅游业。

    疫情前,受调研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的行业重要度评分(单位: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疫情影响下,受调研企业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方面并没有大幅退缩

    39.74%的企业预期中小型客户的违约率将大部分上升、少部分下降,11.31%的企业预期将全面上升,38.24%的企业预期将与疫情前持平。
.

    疫情期复工后,受调研对中小企业客户融资违约率的预期(单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5.76%的企业表示,其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融资服务的资金规模4将与疫情前持平。16.18%的企业表示,其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融资服务的资金规模将大部分收缩、少部分扩大,同时有4.9%的企业表示全面收缩。15.69%的企业表示,其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融资服务的资金规模将全面扩大,同时有27.47%的企业表示将大部分扩大,少部分收缩。可见,偏向扩大、偏向持平、偏向收缩的企业约为4:3:2。

    疫情期复工后,受调研企业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融资服务的资金规模变化预期(单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4.此处融资资金规模,既包括持牌金融机构直接提供的融资资金规模,也包括助贷机构间接帮助企业获得的融资资金规模。

    48.55%的企业表示,其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融资服务的利率将会与疫情前持平;而22.52%的企业表示将大部分下调、少部分上升;18.12%的企业表示将全面下调。
.

    疫情期复工后,受调研企业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融资服务的利率变化预期(单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综合来看,虽然未来客户的违约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是只有约20%的企业会偏向收缩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业务,另外80%的企业预期会保持甚至扩大业务规模,并且融资利率还会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大体上可以说明,尽管近年来(尤其是当下)承受着各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我国这批具有代表性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企业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贵、融资难问题上,并没有大幅退缩,有的甚至还在努力地发展业务。

    3、无论属何行业,融资企业都必须提升供应链应急能力、加强信息共享并多方位提升还款

    能力

    受疫情影响,未来什么样的中小企业客户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更容易获得融资支持?如图7所示,对比疫情前后受调研企业对指定行业的业务重要度评分,可以看出疫情期复工后,医疗/保健/卫生行业、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的客户将受到比较大的关注。近期,中央对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作出部署,有关部门和地方纷纷出台相应举措。可以预测,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一系列“新基建”将推动中国进入新的数字化时代。而由于疫情对消费、对供应链、对开工复产的影响,文化/传媒/娱乐/体育业、农/林/牧/渔业、教育/工艺/美术、房地产/建筑业、能源/矿产/环保业显然都受到了较大程度打击。但是我们不必悲观,因为这些行业迟早会恢复、甚至在数字化的驱动下迎来新的大发展。而不管企业属于哪个行业,当下要做的肯定不是改行,而是想办法升级能力、适应时代的要求。

    疫情前后,受调研企业对指定行业的业务重要度评分对比(单位: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对于受疫情打击较大且有延期或增加授信需求的客户,76%的受调研企业要求其加强信息、数据共享力度和及时性,63.2%的受调研企业要求其提供真实有效的供应链应急方案,而只有5.9%的受调研企业会要求增加利息。换言之,首先,融资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共享以便解决金融机构、助贷机构与融资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其次,融资企业必须要有真实有效的供应链应急能力,这是VUCA时代,面对日益增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企业必须具备的能力。供应链的应急能力应该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物流、资金、用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应变能力。
.

    受调研企业对受打击较大且有延期或增加授信需求的客户的要求(单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为了评估客户的还款能力,受调研企业会考虑一系列的指标,如下图所示,这些指标涵盖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营销、生产、产品、企业管理、与资方的信息共享程度、政府资源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根据受调研企业对这些指标的重要度评分及总分排序,销售资金回笼周期、订单获取和响应能力是最重要的两个指标,而研发、管理信息化、柔性生产、生产智能化等其他能力并不直接带来还款能力,因此排名相对靠后。但不管排名如何,所有的指标都是受调研企业重视的指标,因为选择“不考虑”和“不重要”选项的企业非常少。换言之,在VUCA时代,融资企业只有拥有了上述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资金回笼、销售、供应链管理方面的能力,才能获得金融机构的青睐。
.

    受调研企业对各还款能力指标的重要度评估(单位: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4、受调研企业将以“资产把控、第三方增信、数据增信、金融增信、主体征信”多举并重把控风险

    对比疫情前后受调研企业针对不同业务的重要度评分,可以看出:除基于信用证的融资类业务、保理业务外,其他各类业务(不管是传统还是非传统)的得分都有所增长。并且疫情后的传统业务与非传统业务分布与疫情前一样为1:2,并没有出现传统业务被非传统业务大幅替代的迹象。其中,固定资产抵押和第三方担保两类传统业务得分的增长,说明了在当前风险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尽管固定资产抵押、第三方担保使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得性降低,但还是比较稳妥的风控措施,没有被大部分受调研企业摈弃,反而还有部分企业新增或加强这两类业务。而非传统业务的得分增长属于情理之中,因为非传统业务的风控注重自偿性原则,注重第一还款来源、注重衡量供应链整体。

    另外,保险+融资类业务、税金贷类业务、数据信用贷类业务未来将受到比较大的关注,这三类业务与其他业务相比更依赖数据的作用和银保协作,其他的业务则更依赖对(固定资产、货物)资产的把控、第三方的信用、主体征信约束。这说明数据和金融协作在未来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将受到更大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有70.16%的企业表示非常希望与保险公司合作,24.61%的企业表示“希望”,5.23%的企业表示“暂未考虑”。

    疫情前后,受调研企业业务重要度的变化(单位: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5、金融科技的效用受到认可,但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物联网更受重视,线上化趋势明显

    根据受调研企业对四类金融科技在当前时期所产生的实际作用的评分,有35%-42%的企业认为当前情况下金融科技起到的作用很大,其余的认为作用小或不起作用或未使用该技术,可见金融科技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但不是普遍的高度认可。究其原因主要有二:首先,面对疫情下供应链停摆、经济休克的状态,仅有金融科技的作用是不足以解决融资问题的,因为科技能解决的只是风险评估与管理的问题,其只能在特定的场景中发挥特定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其无力让供应链恢复运转;换言之,供应链的物流、商流、信息流、人流等各方面的恢复,不是仅靠金融科技就能解决的,需要政府、各类生产性服务企业以及实体经济中的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本身多方在理念、制度、模式、技术方面一起努力。第二,技术本身的成熟度不足,能发挥的作用受限。虽然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已经在我国发展多年,但是在中小企业融资领域,还远不达完善的程度。

    受调研企业对各类金融科技的作用评估(单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对比四类科技的总得分,可以看出在当前疫情下,物联网技术更受到重视。究其原因是因为物联网技术能让生产、物流、金融等实现无人化、高效化、可视可控化。尤其是在当前全国各行业供应链运作中断或不畅的情况下,供应链急需加强与物联网、互联网的融合。
.

    受调研企业对各类金融科技的作用评估总分(单位: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将传统企业5与非传统企业6对金融科技价值的评估进行对比,非传统企业对金融科技的评分总体比传统企业的评分高出23.6%。由于非传统企业所开展的业务更注重自偿性,注重第一还款来源、注重衡量供应链整体,需要深入到供应链场景中去把控风险,因此对金融科技的价值明显感受更深。这说明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的业务中的确具有较大的价值。
.

    传统企业与非传统企业对各类金融科技的评分对比(单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大部分企业表示未来会加强业务的线上化,尤其是在线上获客、线上申请融资(提交申请材料)、线上审批、线上签约、单据电子化等方面。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当前“无接触服务”的客观要求,也符合银保监会对供应链金融的指导思想。2019年7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办发〔2019〕155号),第十二条意见提到:“采取在线信息分析与线下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贷款‘三查’工作”。
5

    .此处的传统企业是指仅开展固定资产抵押融资或第三方担保融资的企业。

    6.此处的非传统企业是指开展了以下任意一项业务的企业:保理类、货物/仓单质押类、数据信用贷类、贸易代理类、基于信用证的融资类、保险+融资类、税金贷类业务。

    受调研企业未来将加强哪些环节的信息化(单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6、一批银行在扶持中小企业方面有决心、有信心,但理想与现实之间还存在诸多障碍

    将银行、非银金融机构、助贷机构在未来中小企业融资业务规模上的预期进行对比,可以看出:56%的银行将大部分扩大、少部分收缩,17%的银行将全面扩大,换言之,超过三分之二的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持积极态度。但是,非银金融机构和助贷机构均持中性稍偏积极的态度。

    5.疫情期复工后,银行、非银金融机构、助贷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规模的预期(单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将银行、非银金融机构、助贷机构的业务规模预期和违约率预期结合来看,银行明显认为中小企业客户的违约率将大部分上升,然而其仍将大部分扩大业务;大部分助贷机构类企业认为违约率将持平,业务规模预期也将持平。可见当前疫情下,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银行不仅将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并且有足够的信心、决心来自于监管要求与成熟的风控体系。同时,受调研的助贷机构类企业(即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产业互联网平台、金融科技服务平台、物流公司等助贷类企业)在违约率预期方面显然更有底气,47%的企业认为与疫情前持平,但业务规模预期方面相对银行来说是消极的,说明也许当前阶段下助贷机构并没有感受到银行的决心,影响了其预期。进一步来说,这或许说明了银行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确有一段距离,要想银行资金真正流入实体经济、中小企业手中,必须疏通理想与现实中的障碍。
.

    疫情期复工后,银行、非银金融机构、助贷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违约率的预期(单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46.1%的企业认为“核心企业不愿意配合,如确权、共享信息、及时支付”是阻碍因素;如图19所示,68.1%的受调研企业希望政府敦促核心企业加强配合,55.9%的企业希望政府要求国企、政府机构等及时支付,限制企业的延迟支付等。疫情当下,供应链需要流动性,流动性除了从“生意“中来,还要从“及时回款”中来,以及从金融机构中来。按对核心企业的约束强度来分,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支持可以有三种强度,第一种强度是核心企业只是做信息共享、配合处置货物、扣押返利、取消合作资格等,引入外部金融资源;第二种强度是核心企业依然占有资源(资金/账期),但承担法律责任、影响征信和社会与经济信誉,例如确权和担保,进而引入外部金融资源;第三种强度是核心企业直接释放以往占用(不管是直接占用的还是变相占用的)的资源,将对上游的账期缩短、对下游给予账期。2019年9月《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政府开始大力推动核心企业及时支付。2020年3月以来,工信部、银保监会等政府部门多次发声,推动核心企业以信贷等方式获得融资后以预付款形式支持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发展。2020年3月26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的通知》强调“支持核心企业通过信贷、债券等方式融资后,以适当方式减少对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解决流动资金紧张等问题......明确核心企业准入标准,认真审核核心企业融资需求和贷款用途,严格审核供应链交易背景。”国家部门近期对核心企业的引导和推动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相关部门鼓励和支持核心企业融资,但是该融资的用途会被认真审核资金用途是否用于供应链交易,并以合适的方式来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资金占压。换言之,相关部门是在引导和支持核心企业通过自己的融资为供应链注入资金。并且,认真审核核心企业需求和贷款用途,也体现了对核心企业风险管理的力度将加强:供应链金融相对传统金融更依赖核心企业,当前经济环境下,核心企业暴雷的事件不少,如图17所示24%的受调研企业表示阻碍其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是核心企业出现了大问题,因此已不能像以往盲目信任核心企业;银保监〔2019〕155号文十分突出地强调了对核心企业的风险管理7;通过让核心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并且一定程度上约束核心企业的资金使用路径,是对核心企业风险的合理管控措施。

    7.第十一条意见强调:“对于由核心企业承担最终偿付责任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应全额纳入核心企业授信进行统一管理,并遵守大额风险暴露的相关监管要求”;第十六条意见,则详细地描述了如何加强核心企业的风险管理。

    32.4%的企业认为无法满足监管要求(例如线下审查尽调要求、降息要求、风险容忍度要求、现场开户要求、面签要求等等)是阻碍因素;如图18所示,允许线上审查尽调、风险容忍度改变、增加流动性、允许在线开户等是受调研企业对监管部门的强烈诉求。银保监〔2019〕155号文已涉及线上线下结合开展“三查”工作、落实好不良贷款容忍度、尽职免责等相关的意见,受调研企业的诉求可能体现在希望监管部门出台明确的细则或者给予更细的指引以便这些政策能更好地落实。而能否及如何合规地操作在线开户是银保监会一直未明确的问题。
.

    受调研企业希望银保监等监管部门在哪些方面放开限制或提供支持(单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85.8%受调研企业非常希望政府开放公共数据,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不仅需要主体信用数据、供应链场景中的数据,还需要掌握在政府手中的企业数据(如海关、税务、市场监督、工商注册、环保、知识产权、水电煤等等),以及其他零散的数据(如司法、舆情等等)。除此之外,企业还对政府降低税费、协助处理坏账、豁免相关责任等有强烈的诉求。
.

    希望政府改善哪些方面的政策,或增加哪些方面的支持(单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75.5%的企业认为贴息政策作用较大或非常有效;86.3%的的企业认为风险补偿政策的作用较大或非常有效。
.    贴息与风险补偿对受调研企业融资业务的作用(单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建立供应链金融生态治理,共同推动中小企业融资发展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使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帮助中小企业,抵御疫情带来的危机,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重要经济问题。2020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指出,在疫情期间要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需要发挥好政策性金融作用,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为积极响应国家、社会和经济需求的号召,各地政府、各政府职能部门纷纷出台了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措施,包括展期、贴息等等举措,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面对疫情所面临的资金流中断的困境。然而,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不仅仅是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和鼓励,更需要全社会各相关利益方的共同努力,建立有助于供应链金融持续发展的生态治理。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供应链金融就呈现出外热内冷的状态,一方面全国各地、各行业都在讨论探索供应链金融业务;但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事实上缩紧了对中小企业的借贷,有些金融机构几乎完全中断了供应链金融业务。这是由于去年下半年的经济波动,造成中小微企业的经营愈发艰难,使得借贷的违约赔付增大。因此,金融机构不约而同地降低了对中小企业的借贷规模。而此次疫情使得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和挑战更大,因为疫情必然造成企业经营环境严峻、运营不稳定、利润率降低,相比去年,运营资金的困难会进一步加剧。此外,疫情会使整个供应链面临巨大挑战,一是不能正常开工造成的供应链运营稳定性受创,二是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其出口压力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增大。因而,要真正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需要系统地寻找解决之道。供应链金融本是依托产业供应链运营,有效地引导金融机构渗透到供应链经营的各个环节或活动中,精准、针对性的对参与运营的中小企业提供运营资金,解决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信贷配给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金融活动涉及到贸易、物流、资金、信息等各个环节、各个活动,同时也涉及到所有参与供应链运营,或者对供应链运营产生影响的所有相关方,因此,供应链金融的有效开展不仅仅是政府部门,或者金融机构单方面的工作,也非仅仅是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就能彻底解决,而是全社会所有利益相关方共同作用、相互推动的结果。这是因为任何单一的主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去应对复杂、动态、多样化的金融活动,它需要通过一定的治理方式来规范各自的行为和互动,从而形成共同努力、相互推动又相互协调、相互约束的供应链金融体系,而这正是供应链金融生态治理的内涵。因此,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需要从生态治理的各个方面,去探索解决之道。

    1、形成由多方共同作用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结构

    生态治理需要明确的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优化或提升价值的参与者是谁,亦即生态构成的基本参与者。供应链金融的目的虽然是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运营资金问题,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

    17

    往往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方。具体讲,这一金融活动的开展,必然涉及到与中小微开展交易的核心企业,或者组织众多中小微协同经营的平台组织、从事供应链运营信息数字化服务的科技金融公司、参与仓储运输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资金的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对金融活动实施监管、规制的政府管理方。这些参与者在供应链金融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核心企业或平台组织是直接推动供应链交易的主体,他们需要合理地组织中小微企业进入到供应链运营中,并且保障交易的质量,将完整、有效的业务信息穿透给金融机构,确保交易和基础资产的保全、完整和可视、可追溯,没有这一功能的实现,供应链金融的基础就会受到腐蚀,所有的金融借贷将会形成不良。科技金融公司需要在合理合规的基础上,将产业供应链运营中的数据信息客观、系统、零延迟地传递给相关供应链金融决策方,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尽最大可能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贷障碍。第三方物流是供应链存货的管理方,特别是在库存融资状况下,担负着存货监管的重责大任,因此,如何通过精细的物流服务,确保质押监管货物的保全和透明可视成为供应链金融有效开展的基础设施。金融机构则需要通过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特别是贷前、贷中、贷后全周期的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有效鉴别优质中小微企业,采用形式多样的金融产品,实施合理的信贷服务。而政府管理部门则发挥着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立公平、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监督管理供应链金融活动的经营秩序,防范扰乱金融市场、甚至引起潜在金融危机的活动。这些主体之间如果能够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并且完全践行自己的责任义务,供应链金融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中小微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才能有望解决。否则,任何主体的缺失,或者行为适当,都将会使信贷风险上升,供应链金融就会成为难以真正全面实现的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也正是因为如此,推动供应链金融,不能把所有的责任全部推给金融机构,或者单纯要求金融机构提高坏账容忍度来解决中小微融资问题。

    2、形成可靠、关联和有效的供应链金融管理体系

    供应链金融的开展,除了能够形成合理的结构外,确立可靠、关联和有效的体系也是重要方面。可靠指的是应当建立全周期的产业运行预警与管理机制,从而能够在恰当的时机运用供应链金融帮扶中小微企业。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动和差异,使得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有所不同,因此,在开展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需要有良好的产业供应链预警和监测机制,从而针对性的采用金融产品,恢复产业运行的活动。诸如,根据本次由中国人民大学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万联网、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金融委以及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产业联盟对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状况的调查,疫情前后金融机构服务行业总数变化不大,但服务行业的结构变化值得关注。总体上,金融机构在疫情期复工后,认为自己会减少对于贸易批发零售业、房地产建筑业、能源矿产环保业的融资;增加对于医疗保健卫生类服务业、政府公共事业、非盈利机构的融资。这一状况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有些产业或行业的中小微企业会遇到非常大的运营资金短缺的问题,需要精准、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关联指的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需要置于业务的场景中去考虑,也就是说,不能就融资谈融资,而是需要强化对业务场景和业务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在目前阶段,特别需要强调产业集群地区的行业协会、产业龙头企业、供应链服务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的责任和义务,强化他们在供应链金融中的配合,只有这样让资金端放心地进入产业,对中小微开展融资。有效指的是管理方在施策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的状况,针对性的制定制度。诸如,人们常常能够想到贴息和风险补偿政策能够解决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本次调查也针对此次疫情期政府各部委发布的贴息政策和风险补偿政策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金融机构认为这两项举措对发展融资业务作用有限。这说明,还需要对金融机构进行更为深入精准的了解,按需制定和发布更有针对性的举措。在具体的体系建设上,一个可行的管理体系是各地的金融局,应当协同工商管理部门、商务局、经信委,其他政府管理部门以及各行业协会和供应链试点企业等联合建设产业供应链全周期预警与监测机制,及时把握产业运营规律,并且能够结合当地产业中中小微企业的状况,以及面临的问题精准施策。

    3、形成规则明确的供应链金融行为

    供应链金融的有效开展,需要各方有明确的行为规则,否则任何一方的行为失当都会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造成障碍。具体讲,作为产业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应当对其与中小微企业的业务往来及其交易过程予以确权,并明确付款期限,这是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活动中应尽的责任,而不应当寻求各种理由,拖欠账期和资金。本次调查中65.5%的金融机构反映核心企业的不确权或不配合是阻碍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挑战之一。此外,核心企业可以通过在线化将应收账款单证化,并运用自己的信用额度确保该应收账款单证到期支付,或者运营中,中小企业凭此向金融机构申请再保理。而任何转让的应收账款需要在管理部门公认的平台进行登记公示。金融机构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也需要改变原来单纯看报表、看资产的管理办法,而是需要渗透到产业供应链中把握资金借贷的规律和风险控制的手段。这需要金融机构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和行为规则,一是监督管理供应链基础资产的能力和行为,即能够真实全面地把握中小微企业的业务状况和资产变动状况,切实地了解业务场景和业务过程;二是充分打造信息化数字化的能力,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及时、正确、零延迟地获得产业企业的经营信息,实现将结构信用(即基于业务把握的信用)和数字信用(即基于数字化分析的信用)相融合的智慧供应链信用体系。此外,在风险管控上,金融机构需要有针对性、差别化的管理和防范手段,杜绝像以往一样,一旦一个企业出现违约,连带抽贷所有关联企业这种“打摆子”的管理办法。否则,这种处理方法不仅不能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甚至对产业供应链的运营带来雪上加霜的效应。同样,作为中小微企业也需要强化自身的能力和行为,而不是被动的等待资金扶持和救援。本次调查反映,在面对新冠肺炎影响下,金融机构做出借贷决策的重要两个因素分别是信息、数据共享的力度和及时性(77%)以及中小企业提供真实有效的应急方案(64.2%),这无疑说明中小企业如果不能及时将自身的经营状况和信息有效传递给金融机构,或者通过上下游关联企业将能力展示给金融机构作为决策依据,中小微获得资金的可能性较小。而中小微最为重要的行为能力,应当表现为其在供应链运营中的改进能力(如品质管控、生产、采购供应、订单获取的能力等等)、创新能力(如技术提升的能力、新工艺新流程的运用能力等等)、信息的分享能力(如及时将信息数字分享传递的能力等),所有这些都是中小微有效进入供应链金融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4、建设合理、清晰的供应链金融制度环境

    供应链金融的稳定、持续发展需要有健康、良好的制度环境,这种制度环境的建设包含了几个方面:一是为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微营造良好的数据和信息支持。在本次调查中,在被问及“希望政府改善哪方面的政策,或增加哪些方面支持”时,85.5%被调查金融机构提出希望“开放政府公共数据,支持企业征信”。这说明金融机构不仅希望通过产业供应链自身构建的信用体系提供融资,政府级的数据、特别是政府各职能部门整合化的公共数据是金融机构融资决策可靠的参考来源。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公开相关公共信息数据,助力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是支持金融机构向中小微借贷有力的制度支持。二是积极探索制度创新,探索符合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目前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向互联网和科技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完全的在线供应链金融,这样不仅交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改进,而且风险管理的能力也较之于线下业务大大提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亟待突破现有的规范和制度,探索新的管理办法。诸如,本次调查也针对疫情期间金融机构对银保监等部门规定的监管限制放开需求进行了调查。由于新冠疫情人际传染情况十分严重,人际隔离造成部分基于面签、线下开户的融资活动极难推行,因此68.6%的金融机构对“线上审查尽调”,46.9%的金融机构对“允许在线开户”和26.1%的金融机构对“在线面签”提出了需求。而52.2%和57.5%的金融机构分别对“增加流动性(如降准、逆回购等)”和“风险容忍度改变”提出了需求。显然,这些领域都是制度创新的重要领域。三是营造良好健康的公平交易环境和秩序。推进供应链金融的稳定持续发展,仍然需要健康、公平的商业环境,否则供应链金融助推产业发展的动力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健康、公平的商业环境营造需要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大力推行标准、电子化的单证与票据,包括电子签章、电子合约、电子仓单、电子运单、电子面单等等,这是构建秩序化商业环境的基础设施;二是尽快通过制度建立、甚至立法限制大型企业肆意赖账,不确权、拖延账期的行为,尤其是利用市场强势地位,威胁交易伙伴的不道德行为。三是对大型企业的支付手段进行一定的规范,诸如商业承兑汇票或者寄售运用的比例,这些对于营造公平的交易环境非常必要。除上述举措外,为中小企业抗疫情,恢复生产、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有序发展创造的经营环境是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一是降低中小企业的税负,助力供应链运营的稳定。为保障中小企业尽快恢复生产经营,或为疫情的控制提供必要的服务,政府应当制定政策给予支持,诸如降低或者免除一段时间的税负,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制度氛围;二是由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组织形成中小企业产业基金,支持面向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当然,这样做的关键在于市场化运作,通过大数据和数字化平台,由金融机构和市场部门有针对性地将资金引导到中小企业,保障有充足的资金,通过供应链金融促进中小实体企业的发展;三是政府需要探索如何组织各类金融机构,协同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金融方面支持中小企业,不仅仅是融资,还涉及到其他很多金融服务,诸如金融资产交易、保险、担保、支付清分等。目前这些金融服务都是割裂的,没有形成协同一致的服务体系,这样必然也会对中小企业发展带来阻碍。因此需要探索协同金融服务体系。

    5、健全多元化金融服务与风险可控并行的供应链金融秩序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需要多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配合,从而丰富资金端,本次调查中金融机构反映阻碍中小企业放贷中其中重要的因素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30.5%),因此,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供应链金融是当前发展的方向。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强化对金融机构进入供应链金融的规范与管理,特别是不能将供应链金融视为投资的热点领域,试图将供应链金融作为博取暴利的目标。此外,近些年来基于应收账款的资产证券化也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一种创新,但是发展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需要强化基础资产的管理,特别是资产的穿透管理,这是防范潜在风险的关键。因此,作为监管方需要平衡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合理有效的引导供应链金融发展。

    三、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金融科技等技术的应用频率将大幅提升,推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变革乃至整个金融领域走向智能化时代

    金融科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以及生物识别等科技为切入点,将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视野。金融科技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存在天然的优势。金融科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以及生物识别等科技为切入点,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野。金融科技解决了银企关系不畅、融资成本高、风险评估难的中小企业融资主要难点。金融科技的应用也推动了外部支撑环境的变革,为中小企业创造出更优质的发展环境。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帮助中小银行或金融机构更好识别的目标客群、匹配需求,需要有一个过程。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金融科技等技术的应用频率将大幅提升,推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变革乃至整个金融领域走向智能化时代。不同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会越来越紧密,彼此的技术边界不断模糊、融合,未来更多的金融创新产品会集中在技术交叉领域,需要依赖多种金融科技技术手段,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科技服务平台。

1
金融科技架起传统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信息连接的桥梁,助力破解信息不对称
从长期看,要彻底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需要认识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我们服务2万余家中小企业的经验可知,银行和企业之间常常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双方建立信任的成本非常高。很多小微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过程中需要承担担保等第三方的服务费用,无疑加重了其融资成本。
2
金融科技为传统金融机构赋能,能够有效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效率
刚性兑付、软预算约束等情况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和企业的风险溢价不能够得到合理的估值,不能准确反映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和金融资产风险水平,无法生成市场化的收益率曲线。这不仅降低了投资效率,增加了系统性风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金融资源配置的“挤出效应”,加剧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小企业信贷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行业分析、企业基本信息、经营信息、财务数据和担保方式。金融科技企业可以提供获客、筛选和推送、整合放款、履约信息、贷后管理等服务,为传统的金融机构赋能,也就是说在贷前、贷中、贷后,都有相關的数据去进行还原,生成一个精准的客户画像,还原企业在经营上的真实数据,有效判断其风险。一是不再局限于财务数据本身,可以扩展与客户相关的数据,比如有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其企业主具有良好的声誉、重要的知识产权,对这类信息进行量化处理后,可以帮助银行进行信用甄选。二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找准客户需求,能够切实提升其服务效率和能力。实际上,中小企业融资困局的形成与实体经济发展质量相关,解决之道不能仅仅局限在金融体系之内。金融风险积聚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企业投资收益率偏低,有些企业本身经营粗放,过于追求规模扩张,对价值创造和投资收益率关注不够,造成了企业负债过高,这样的企业自然也难以再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从长远看,既能化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局,又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办法就是提高民营企业的投资收益率,进而在整体上提高我国经济的投资效率。这就要求中小企业打铁还需自身硬,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追求价值创造,寻找新的增长动能。
3
金融科技为利用数据及模型帮助中小企业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从方法论的角度如同金融脱虚向实,金融信用应回归本源,源自贸易信用。贸易信用Trade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信用歧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深层原因。“信用歧视”的存在,既有传统金融机构信用评价机制不完善,更依赖国家信用背书和固定资产抵押担保作为信用创造手段的原因,也有来自民营企业自身非理性负债多元化扩张以及财务信息不真实可靠,造成银企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只有充分發挥金融科技的支撑作用,创新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实现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充分定价,运用包括市场手段在内的综合手段,有效消除客观存在的“信用歧视”,才能从根子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金融科技等技术的应用频率将大幅提升,推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变革乃至整个金融领域走向智能化时代。而不同技术之间在应用的过程中将会越来越紧密,彼此的技术边界在不断模糊、融合,未来更多的金融创新产品会集中在技术交叉领域,需要依赖多种金融科技手段,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科技服务平台。 

本文采编:CY315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产业金融服务行业竞争现状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产业金融服务行业竞争现状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产业金融服务行业竞争现状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共六章,包含中国产业金融服务主体发展分析,中国产业金融服务行业领先企业分析,中国产业投资金融发展趋势与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