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我国小麦产销量均居全球首位,小麦产销整体稳定,产业发展到新阶段[图]

    一、我国小麦产销量均居全球首位,政策导向逐步向市场化方向缓慢过渡

    小麦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在我国有近5000年的种植历史,被誉为“人类最古老的粮食”“所有谷物的祖先”,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么,当前我国小麦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小麦产业发展又如何进一步提质增效,满足大众需求?

    近日,2019中国小麦产业发展暨质量发布年会在江苏省靖江市召开,来自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中心、部分主产省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国内外专家学者、粮商企业负责人以及种粮大户等就小麦育种研发、生产管理、流通加工、市场需求等各环节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从近几年小麦品质检测结果和市场消费情况看,随着高产优质多抗小麦品种加快推广,小麦及其产品品质整体提升,优质麦面积不断扩大,呈现良好发展趋势。

    小麦最早起源于中东的新月沃土地区,属于禾本科植物的一种,是世界范围内种植较为广泛的粮食作物,总产量仅次于玉米,位居粮食作物中第二,因籽粒富含淀粉、蛋白质、铁、不饱和脂肪酸及各种维生素等而成为全球诸多国家人民的主食之一。

全球主要作物2018年总产量(亿吨)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小麦种植行业市场专项调查及发展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小麦产消量前五均为欧盟、中国、印度、俄罗斯和美国。世界范围内小麦种植在地理纬度上多分布于北纬18度-50度之间,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地区,播种面积合计约占全球总播种面积的9成,全球总播种面积2.19亿公顷,其中印度播种面积据全球之首,前五分别为印度、俄罗斯、欧盟28国、中国、美国,占比分别为14.1%、12.5%、12.0%、11.2%和7.0%。2018年,全球小麦总产量7.63亿吨,产量前5位地区分别是欧盟、中国、印度、俄罗斯和美国,占比分别为19.8%、17.6%、12.9%、11.2%和6.2%;全球小麦总消费量7.42亿吨,其中消费量前5位地区同样是欧盟、中国、印度、俄罗斯和美国,占比分别为17.6%、16.3%、12.9%、5.8%和3.9%。

全球小麦种植分布区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全球小麦播种面积分国别结构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全球小麦产量分国别结构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全球小麦消费量分国别结构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我国小麦种植区域范围广,地区间小麦生长周期差别大

    根据主产省统计,过去5年,我国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根据品种类型),强筋类小麦占21.2%,中强筋类小麦占19.7%,中筋类小麦占55.5%,弱筋类小麦占3.6%,相对于过去优质强筋弱筋小麦严重短缺的局面,我国小麦品质类型分布趋于合理。

过去5年,我国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根据品种类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在紧抓小麦产量同时,长期不懈加强质量管理,开展了质量标准制定、小麦品质区划、良种补贴、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与服务等工作,对指导全国优质麦生产、提质增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小麦种植以冬小麦为主,播种面积约占小麦总面积84%,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岷山、唐古拉山以东的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包括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四川、安徽、陕西、湖北、山西等省;春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的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青海等省及自治区。2018年,全国产量前5大省依次是河南、山东、安徽、河北和江苏,合计产量占比达79.3%。

我国各省小麦产量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猗猗嘉禾,惟谷之精。其洪盈箱,协穗殊茎。走进江苏省靖江市西来镇的优质弱筋小麦产业化基地,可见麦苗葱绿,小麦长势良好。该基地积极推广优质品种,使用秸秆全量还田、精准定量施肥、病虫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做到全程机械化作业。

    据了解,靖江弱筋小麦产业的发展采取“市场+基地+农户”“龙头企业+科技+基地+农户”等农商结合形式,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实行订单优质价收购,弱筋小麦商品化率达到95%以上。

    西来镇的小麦产业化基地不仅是靖江小麦产业发展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我国小麦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郭文善介绍,目前全国优质小麦播种面积占播种总面积的比例达到30%。其中,河南省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优质小麦达到1200万亩(2019夏收),河北省强筋麦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左右。

    伴随着优质专用小麦的持续发展,绿色生产技术也在各地大力推广。根据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和全国农技中心布置,近年来小麦专家指导组适时组织有关专家强化了品质提升、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在节种、节肥、节水、节药、省工等绿色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结合选用全国各地选育的一批适合现代小麦产业需求的优质专用与综合抗性强的品种,集成组装了不同生态区域的小麦绿色增产模式并在大面积生产中示范推广应用。

    按产区不同,冬小麦又可分为北方冬小麦和南方冬小麦,北方冬小麦以白麦较多,主产区包括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山西、苏北、皖北等地,占我国小麦总产量的65%以上。南方冬小麦则以红麦较多,产量占比约20%-25%。生育期方面,北方冬小麦区为190天-210天,西南部高海拔地区可达330天以上,而南方冬小麦区生育期则较短,为120天。相比之下,春小麦多为红麦,且多系硬质小麦,生育期则较短,通常为80-120天。

我国小麦产区及生产期一览表

产区
省份
播种期
生育期
成熟期
东北春麦区
黑龙江、吉林、辽宁部分、内蒙东北部
4月中旬
90天
7月20日前后
北部春麦区
内蒙中部,河北、陕西、山西北部
3月中旬-4月中旬
90-120天
7月上旬至8月
西北春麦区
甘肃、宁夏北部,内蒙西部、青海部分
3月上旬
120-130天
7月中旬8月中旬
北部冬麦区
河北、山西大部、陕西南部、辽宁、宁夏、甘肃部分、北京、天津
9月中旬
260天
6月下旬左右
黄淮冬麦区
山东、河南大部、河北、江苏、安徽部分、陕西部分、山西、甘肃部分
10月上旬(寒露后)-下旬
230天
5月下旬-6月初
长江中下游冬麦
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大部、上海、浙江、江西、河南信阳
10月下旬-11月中旬
200天
5月下旬
西南冬麦区
贵州、重庆、四川、云南大部,陕西、甘肃、湖北、湖南部分
10月下旬-11月上旬
180-200天
5月中旬
华南冬麦区
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云南南部
11月中下旬
120天
3月下旬-4月上旬
新疆冬麦区
新疆
南疆冬麦:9月中旬左右;北疆春麦:4月上旬
300天;240天
南疆冬麦:7月底8月初;北疆春麦:8月上旬左右
青藏春冬麦区
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部分
冬麦:9月下旬春麦:3月下旬-4月上旬
330天;140-170天
8月下旬-9月中旬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黄淮区冬小麦生长周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内蒙地区春小麦生长周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小麦政策导向逐步向市场化方向缓慢过渡

    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从物资短缺到实现基本自给自足甚至供应充足的发展和转变,粮食政策也经历了从高度集中、行政主导向以市场为主、行政干预为辅的过渡。

    我国小麦政策主要包括价格政策和补贴政策两大类。其中价格政策层面,主要包括限价政策和支持政策两类;补贴政策层面,主要包括粮农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其中前三项于2016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

    作用上来看,限价政策是为了防止小麦价格过度上涨,当小麦需求量增加驱动价格出现显著上涨时,政府会通过实施限价政策来抑制麦农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小麦供给量因限价措施而不会同比例提高,造成当期小麦供需出现缺口,从而小麦的实际市场价格低于理论均衡价格,带来消费者福利的提升,增加小麦的消费量。支持政策则主要是通过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起到政策托底的作用,防止小麦价格过度下跌。

    价格政策有助于维持小麦价格稳定,补贴政策则能够显著降低麦农种植成本,两者都从不同程度保障麦农种植利益,提升种粮积极性,从而保证国家粮食充足供应和粮食安全。

我国小麦相关政策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2000年开始我国粮食市场开始出现供给不足的状况,加上“入世”承诺对粮食进口的拉动,对国内粮食生产和价格也产生一定冲击,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成为政策考量的关键。因此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继1986年之后,再度聚焦“三农问题”,通过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等多种方式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以小麦为例,2004年我国小麦产量连续4年下滑后开始迎来增长,小麦供需情况逐步好转。2004、2005两年小麦单产也连续创历史新高,供需改善给价格端带来下行压力,为了稳定小麦价格,保障麦农的种植利益和积极性,2006年5月16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中储粮总公司等联合印发《200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在小麦主产区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6省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2006年生产的国标三等小麦为标准品,白麦每市斤0.72元,红麦、混合麦每市斤0.69元。在2006年6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当小麦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时,由中储粮总公司和有关省地方储备粮公司按照上述价格在上述小麦主产区挂牌收购农民交售的小麦

    从2006年开始执行小麦托市收购后,我国小麦最低收购价持续上涨,2014-2017年,我国小麦最低收购价保持在118元/50公斤的历史最高位不变。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形成合理比价关系。经国务院批准,201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下调至115元/50公斤,这是我国小麦托市政策实施以来首次出现价格下调。随后2019年、202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继续下调至112元/50公斤。在下调2019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同时,国家加大“优质粮食工程”实施力度,鼓励地方和农民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等生产供给,通过优质优价实现农民增收。此外,国家还将探索开展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保护农民利益中的重要保障作用。小麦最低收购价下调符合市场规律,在坚守口粮绝对安全和避免“谷贱伤农”底线基础上,政策尽可能以最小化扭曲市场为原则。

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元/50公斤)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除此之外,根据2019年10月12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农发行等联合下发的《关于完善小麦最低收购价有关政策的通知》,要求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继续实行并进一步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自2020年起对最低收购价小麦限定收购总量,2020年限定为3700万吨,并且分两批次下达,第一批数量为3330万吨,不分配到省;第二批数量为370万吨,根据收购需要具体分配到省。

2006-2020年我国小麦托市收购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全国小麦产销维持稳定

    (一)生产量:稳步增长,单产提升是主要驱动力

    小麦作为中国第三大粮食作物,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小麦未来将向绿色、高效、营养、健康发展,优质麦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我国小麦年产量在4连降后,于2003年达到低点,当年小麦产量0.84亿吨。随着我国逐步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等政策进行托市收购,保障麦农种植利益,小麦年产量逐年回升。2004-2019年,我国小麦总产量从0.92亿吨增加至1.34亿吨,年复合增长率2.52%。其中,2018年由于部分小麦主产区如河南、山东等地受到冻害,以及夏收期间多地经历持续降水过程等影响,当年小麦产量出现自2004年以来的首次减产,同比下降2.1%。

2003-2019年中国小麦产量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播种面积来看,由于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区等低产地块逐渐退出小麦生产,2017年以来,小麦播种面积逐年减少。2016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为2469.6万公顷,达到2004年之后的最高点,2004年-2016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从2162.6万公顷增加至2469.6万公顷,年复合增速1.1%。2019年各地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同时,稳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工作,调减低质低效作物种植,扩大优质高效作物种植规模;在小麦种植方面,江淮赤霉病高发区、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和西南条锈病菌源区通过休耕、轮作等措施调减冬小麦播种面积,2019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2372.7万公顷,创过去12年新低。

2004-2019年中国小麦播种面积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育种、种植技术等不断升级,小麦单产屡创新高。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小麦单产只有1.84吨/公顷(折合亩产122.67公斤),随着小麦育种技术的不断提升,农药、化肥等农资的使用,以及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小麦单产稳步提升,2019年已达到5.63吨/公顷(折合亩产375.35公斤),年复合增速达2.8%。单独看2004-2019年这15年间,我国小麦总产量复合增速为2.2%,拆分看,种植面积复合增速为0.62%,单产复合增速为1.9%,可以看出,小麦总产量的增量更多由单产提升来贡献。尤其是在2016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2016-2019年这4年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下降了96.7万公顷,降幅为3.93%,而同期小麦总产量仍小幅增加24万吨,增幅为0.18%,主要得益于小麦单产同期大幅增长4.3%。

2019年中国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小麦每亩种子和化肥用量不断增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小麦农药、机械作业等费用不断增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横向对比来看,根据美国农业部2020年2月最新评估数据,我国小麦单产为5.48吨/公顷,仅低于欧盟5.78吨/公顷的全球最佳水平,大幅领先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小麦主产国。对比国际领先水平可以看出,若未来一段时间未有大的技术变革(如转基因小麦种子的应用等),我国小麦单产水平或将以稳定维持为主。

我国小麦单产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处于第一梯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由于小麦生长周期较长,因此其产量通常受天气影响很大。以冬小麦为例,如果主产区降水适时、光温条件较好,小麦出苗、分蘖及越冬状况好,则有利于小麦丰收。而一旦生长周期过程中遭遇冻害、倒伏、干旱及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小麦产量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尤以冻害影响更为严重,比如倒春寒这种,如果3月份出现寒冷天气,对小麦生产影响比较大,其他比如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我国每年通常都会局部发生的,目前来看全国性的干旱可能性不太大,而局部地区小面积的干旱对全国产量影响较为有限;洪涝灾害通常影响范围小、时间也比较短,因此影响整体上也比较有限。

几种常见的影响小麦产量的自然灾害

因素
概念
类型
发生时间
影响
冻害
冻害是我国小麦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主要指小麦在越冬期或春季生长期遭受强降温或低温伤害
初冬温度骤降型
小麦越冬前或越冬初期(11~12月),由于气温聚降导致小麦冻害。
此时幼苗还未经抗寒性锻炼,抗冻能力较差,特别是那些苗质弱,整地质量差,土壤孔隙大及缺墒麦田,如遇突然降温,极易造成冻害
越冬交替冻融型
小麦越冬期间因天气反常造成冻融交替而形成冻害.多发生于12月下旬至1月底。
正常生长的小麦进入越冬期以后,有较强的抗寒能力,而一旦气温回升,幼苗缓慢生成,抗寒力就会降,这时若出现-13~-15℃的低温,对小麦会造成较严重的冻害
早春温度聚变型
小麦返青(2月中旬)至拔节(3月下旬),因寒流侵袭而形成冻害。
由于返青后植株生长加快,抗寒力明显下降,加之早春麦田气候多变,冻害频繁,影响小麦生长
春末晚霜型
小麦在拔节至抽穗期间(黄淮麦区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因晚霜低温引起冻害。
该期间小麦生长旺盛,抗寒能力很弱,若气温突然下降(当最低气温-0.5~-1.5℃时,叶面最低温度3.0~4.5℃),极易形成霜冻
倒伏
指小麦孕穗期以后由于大风大雨的影响使小麦大量倒卧的现象
-
倒伏是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一般发生在小麦抽穗前后及灌浆期。
一般小麦抽穗前后倒伏造成产量损失30%-40%,灌浆期倒伏减产10%-30%。
干旱
土壤干旱是指土壤中含水量下降,导致作物根系吸水困难,从而抑制植株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产量下降
-
小麦生长前期、起身至孕穗期间、开花以后。
不同生育时期受旱,对小麦的影响不同。前期干旱主要抑制营养器官生长,影响分蘖与成穗数;起身至孕穗期间干旱,影响穗器官的发育,使穗粒数锐减,对产量影响最大;开花以后干旱抑制籽粒灌浆及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输与积累,导致粒重下降。从北方广大麦区看干旱是制约小麦发展的主要障碍
干热风
干热风是指小麦生育中后期
-
由于高温、干旱伴随大风而使小麦受害的一种气象灾害小麦生育中后期
干热风轻者造成减产5%左右,重则减产10%~30%或更多。在热、干、风三因素的共同胁迫中,高温胁迫诱发了干旱胁迫,而风起到增强胁迫的作用。小麦灌浆期间最适宜的气温是18~22℃,当日最高气温大于32℃,相对湿度小于30%,风速大于2米/秒时,小麦即可遭到轻度干热风的危害;当日最高气温大于35℃,相对湿度小于25%,风速大于3米/秒时,小麦即遭到干热风的严重危害.干热风出现的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对小麦的危害就越大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进口继续实行配额制。2019年12月18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印发《2020年进口暂定税率等调整方案》,根据《方案》,我国继续对小麦等8类商品实施关税配额管理,税率维持不变。关税配额内的小麦进口税率为1%,关税配额外的进口税率为65%(最惠国税率),普通进口税率则为180%。根据国家发改委此前制定的《2020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申请和分配细则》,2020年我国小麦进口关税配额总量为963.6万吨,其中90%为国营贸易配额。我国小麦进口关税配额自2004年开始17年来维持不变,2017-2019年过去三年进口量分别为442万吨、310万吨和349万吨,过去10年年均进口量为322万吨,均未使用完进口配额。而且进口结构主要是优质专用小麦为主。

2020年小麦进口关税税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消费量:整体平稳,以结构性调整为主

    我国小麦自给率高。我国不仅是全球小麦产量最高的国家,同时也是小麦消费量最高的国家,年消费量常见维持在1亿吨以上,人均年消费量约在80-100公斤区间浮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小麦生产基本处于产不足需的状态,每年需要通过一定量的小麦进口补充国内产能的不足,其中1995年我国小麦进口量达到1233万吨的历史高点。随着2006年落地小麦最低收购价,国内小麦产需格局逐步逆转,2006-2019年这14年小麦自给率(产量/国内消费量)均值为105.88%,现在我国小麦进口主要是结构性进口部分优质专用小麦满足特定需求。

我国小麦消费量相对稳定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小麦历年自给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制粉仍为第一大消费方式。从消费结构上看,我国小麦主要用于食用,第一大消费方式为制粉,以2018年数据为例,制粉消费占比约75%、其他饲用消费、工业消费、种用消费分别占比12%、8%和5%,而在制粉消费中,约75%的小麦形成面粉、5%形成次粉、20%形成麸皮。

我国小麦消费以制粉为主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小麦制粉消费结构以面粉为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居民饮食结构升级调整,小麦需求长期来看或呈结构性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食物消费倾向的变化,口粮消费呈逐渐减少趋势,而肉蛋奶需求量不断增加,直接带动饲料用量的需求日益旺盛。

    结构上看,小麦和水稻两种主要口粮消费占比均逐年下降,而玉米和大豆两种主要饲用粮消费占比均逐年上升。1993-2019年这26年间,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消费占比由27.41%下降至16.45%,降幅为10.96个pct。而玉米作为饲料和工业用粮的主要品种,同期消费占比则由23.66%增加至41.83%,涨幅为18.17个pct。

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消费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人均肉蛋奶及水产品消费量稳步增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消费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饲用消费:动物能量饲料,需求主要取决于小麦玉米价差。小麦和玉米均可作为能量饲料添加到畜禽浓缩料中生产全价饲料。相比之下,小麦蛋白含量较玉米高3至5个百分点,正常情况下,当二者价差在150元/吨以内时,小麦可以大量替代玉米生产乳猪饲料;当价差在100元/吨以内时,小麦可以大量替代玉米生产普通猪料。当前主产区小麦、玉米价差均在400元/吨以上,且自2015Q3价差未在回到150元/吨以下。后续小麦对玉米的饲用消费替代程度仍要取决后二者后续价格走势。目前来看,由于2019年小麦质量普遍较好,加之玉米价格回落明显,小麦进入饲用及工业消费困难,普遍预计2020年上半年这种局面仍难以有所改观。

小麦玉米价差处于高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国内优质小麦存在缺口。优质小麦是指品质优良具有专门加工用途的小麦,且经过规模化、区域化种植,种性纯正、品质稳定,达到国家优质小麦品种品质标准,能够加工成具有优良品质的专用食品的小麦。按国家推荐标准,优质小麦分为优质强筋小麦和优质弱筋小麦两类。优质强筋小麦主要用于加工制作面包、拉面和饺子等要求面粉筋力很强的食品,与普通小麦相比主要增加了以下指标:小麦粗蛋白、湿面筋、面团稳定时间、降落数值和烘焙评分,用来衡量小麦面筋值的含量及质量、小麦蛋白质含量、发酵品质(降落数值)和加工面包食品的质量,因此价格也普遍高于普通小麦价格。

优质小麦与普通小麦价格对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粮食生产政策要求,提升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和东北5个小麦优势区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目前,已形成了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和大兴安岭沿麓三大优质专用小麦产区。其中,黄淮海麦区是我国最大的中强筋小麦生产基地,主要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大部、江苏和安徽北部、陕西关中、山西中南部等,这些地区非常适合小麦蛋白质和面筋的形成和积累;长江中下游主要包括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湖北北部、河南南部等地区,气候湿润,热量条件良好,有利于小麦低蛋白和弱面筋的形成,是我国优质弱筋小麦生产的重点区域;大兴安岭沿麓是我国优质硬红春小麦主产区,所产硬红春小麦品质优良,商品性能稳定,对进口硬麦替代性强,目前商品率保持在80%以上。

我国优质小麦分布区域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优质小麦的种植不同于普通小麦,要求连片种植并单收、单打、单储,这样才能有效保证优麦的品质。美等国的小麦之所以品质稳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小麦都是按不同的生态区来划定种植区域,一个区域内大规模连片种植同一类型的品种。我国由于生产规模小,优质小麦采用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一个乡往往种植几个乃至十几个不同的小麦品种,品质类型不同的品种混杂种植,导致品质严重下降。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谷物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2006—2015年中国小麦质量年度变化》:我国小麦品种结构有所改善,但达标样品比例较低,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达标比例分别为4.8%、4.6%、25.0%和0.4%。

小麦达标样品比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高品质的面制食品需求日益增大,加上面食消费习惯由购买面粉自制向外购成品面食转变,我国专用粉需求不断增长。数据显示,我国优质小麦年产量大致在350万~450万吨之间,且随着价格波动,年度消费弹性较大,预计2019年我国优质小麦产量达到550万~600万吨,同比增加100万~200万吨。另据数据统计,我国每年要从国外进口300万吨左右的优质小麦来弥补供需缺口,加上国内自产的优质强筋和优质弱筋小麦,预计我国每年对优质小麦需求量在1000万吨左右。

近年来我国小麦进口量维持在300万吨左右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我国小麦分国别进口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供需平衡表:库销比逐年增长,去库存压力仍在

    整体来看,受益于小麦种植技术、育种技术等水平的持续提高带动小麦单产增加,我国小麦总产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2019年小麦播种面积继续下调2.2%的情况下,我国小麦总产量仍实现1.6%的增长。与此同时,需求端则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国内小麦年产量连续7年大于需求量,加上进口小麦的补充,使得我国小麦年末结转库存量持续增加,尤其是政策性小麦库存量高企,临储拍卖成交量持续低迷,截至2020年2月中下旬,国家临储小麦剩余库存数量9226万吨,处于历史高位;从主要区域库存分布情况来看,苏皖豫地区库存量逾7900万吨,占比86%;从国家临储小麦年份分布情况来看,质量等级略差的2014-2016年产小麦库存量逾4500万吨,占比49%。

2015-2019年期间国家临储小麦拍卖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据美国农业部2020年2月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小麦期末库存高达1.48亿吨,库销比高达114.84%,而按照世界公认的粮食消费量与库存量之间的关系,合理比例应该在40%左右,我国小麦库销比达到这一比值的2.87倍,去库存压力仍十分严峻。

我国小麦供需平衡表

-
期初库存
产量
进口
总供给量
国内消费量
出口
期末库存
库销比
1992
0.24
1.02
0.07
1.32
1.09
0.00
0.23
20.94%
1993
0.23
1.06
0.04
1.34
1.11
0.00
0.23
20.51%
1994
0.23
0.99
0.10
1.32
1.11
0.00
0.22
19.66%
1995
0.22
1.02
0.13
1.36
1.12
0.00
0.24
21.66%
1996
0.24
1.11
0.03
1.38
1.12
0.01
0.24
21.32%
1997
0.24
1.23
0.02
1.49
1.15
0.01
0.33
28.86%
1998
0.33
1.10
0.01
1.44
1.16
0.01
0.28
24.29%
1999
0.66
1.14
0.01
1.81
1.16
0.01
0.65
56.10%
2000
1.03
1.00
0.00
2.03
1.10
0.01
0.92
82.85%
2001
0.92
0.94
0.01
1.87
1.09
0.02
0.77
69.47%
2002
0.77
0.90
0.00
1.67
1.05
0.02
0.60
56.47%
2003
0.60
0.86
0.04
1.51
1.05
0.03
0.43
40.34%
2004
0.43
0.92
0.07
1.42
1.02
0.01
0.39
37.63%
2005
0.39
0.97
0.01
1.37
1.01
0.01
0.35
34.07%
2006
0.34
1.08
0.00
1.43
1.02
0.03
0.38
36.70%
2007
0.38
1.09
0.00
1.48
1.06
0.03
0.39
35.80%
2008
0.39
1.12
0.00
1.52
1.06
0.01
0.46
43.01%
2009
0.46
1.15
0.01
1.62
1.07
0.01
0.54
50.45%
2010
0.54
1.15
0.01
1.71
1.11
0.01
0.59
53.02%
2011
0.59
1.17
0.03
1.79
1.23
0.01
0.56
45.31%
2012
0.56
1.21
0.03
1.80
1.25
0.01
0.54
42.84%
2013
0.54
1.22
0.07
1.83
1.17
0.01
0.65
55.60%
2014
0.65
1.26
0.02
1.93
1.17
0.01
0.76
64.88%
2015
0.76
1.30
0.03
2.10
1.12
0.01
0.97
86.08%
2016
0.97
1.33
0.04
2.35
1.19
0.01
1.15
95.97%
2017
1.15
1.34
0.04
2.53
1.21
0.01
1.31
107.54%
2018
1.31
1.31
0.03
2.66
1.25
0.01
1.40
110.92%
2019
1.40
1.34
0.04
2.77
1.28
0.01
1.48
114.84%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小麦期末库存及库销比(亿吨,%)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中国小麦产业发展到新阶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作物,小麦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它在中国有近5000年的种植历史,被誉为“人类最古老的食物”和“所有谷物的祖先”,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优质专用小麦的不断发展,绿色生产技术也在各地大力推广。根据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种植管理司和国家农业技术中心的安排,近年来,小麦专家指导小组组织相关专家,加强了对品质改良、高产高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模式的研究。在种子保护、肥料保护、节水、节药、省力等绿色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结合从全国各地筛选出的一批优质专用综合抗性品种,以适应现代小麦产业的需要,整合组装了不同生态区域的小麦绿色生产模式,并展示了其在大规模生产中的应用。近年来,绿色、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有其自身的特点,针对性强,效果显著郭文山表示,在推广小麦生产技术方面,中国需要进一步优化机械播种、壮苗、高效施肥、节水灌溉等核心技术,实现全年高产、灾年稳产。与此同时,将在整个小麦生产过程中加大机械化、轻型化、简单化、少人化和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力度,以适应新的时代和新的形势。中国小麦产量稳步增长,但仍没有持续增长的动力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韩宜君建议,小麦产业应调整生产布局,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不断巩固粮食生产能力。调整生产方式,继续推进土地流转,提高小麦生产的平均规模和专业化水平。同时,采购和储存环节也应进行调整。在粮食收储环节,应尽可能做到特殊作物和特殊储藏,避免混采混储造成小麦品质不稳定。

    体制机制、配置管理、质与量平衡发展

    据报道,中国小麦产品与国外产品的差距正在缩小,但应该认识到,中国小麦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优质优良品种跟踪改善缓慢,地区同质量水平低,“两头少中间多”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小麦生产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以实现数量和质量的均衡发展。在这方面,与会专家也进行了充分讨论。

    针对中国在小麦供应方面进行结构改革的目标,中粮集团小麦部门的特别专家万福石表示,第一个目标是协调小麦生产和质量。目前,小麦“数量”多,“质量”少。如何实现数量、质量和质量的协调发展,迎接总量和结构性供给平衡的挑战,需要整合现有资源,从全局利益出发调整地方利益。二是按照产业链体系和机制实现分配和管理。面对大开放格局,品种竞争等因素面临着进口冲击。为适应工业化的要求,必须尽快改革产销脱节的体制和机制。

本文采编:CY315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小麦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前景战略分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小麦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前景战略分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小麦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前景战略分析报告》共十二章,包含2019-2023年中国小麦相关产业分析,中国小麦行业重点企业分析,2024-2030年中国小麦行业投资前景分析预测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