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1921年至今全球非洲猪瘟流行情况分析[图]

    非洲猪瘟于1921年首次发现于非洲的肯尼亚,此后在东非和南非地区呈地方流行状态。1957年,由于飞机和轮船的跨洲航运,非洲猪瘟疫情传入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国家。90年代中期,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通过扑杀政策,成功根除了境内的疫情。2007年以来,非洲猪瘟再次呈现全球扩散趋势,在欧洲、亚洲多个国家频繁爆发。

    非洲猪瘟全球流行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一、东欧地区:非洲猪瘟疫情在东欧地区持续扩散

    1957年,非洲猪瘟从安哥拉入侵葡萄牙,进而传到西班牙(1960年)。随后蔓延至欧洲内陆如意大利、法国等地区。虽然非洲猪瘟目前尚无有效疫苗,但仍有大部分国家通过大面积扑杀的方式来抗击非洲猪瘟,比利时、荷兰等国家都在短期内成功地控制了疫情,而西班牙与葡萄牙分别花费35年、42年根除了非洲猪瘟。不过也有少部分国家出现了根除非瘟病毒后再次感染的情况。此外,非洲猪瘟病毒也在高加索和东欧的某些地区已经定殖(即地方性流行),如意大利的撒丁岛、地中海岛屿等(自1978年非洲猪瘟出现以来成为疫区,主要在自由放养猪只和野猪之间传播)。

    从传播途径上来看,目前非洲猪瘟的传播路径主要有几种:港口及航空厨余、野猪传播、家猪传播以及通过软蜱虫等媒介传播。在高加索地区、俄罗斯及乌克兰地区主要受影响的是家猪,野猪病例较少;其中俄罗斯疫病传播以生猪跨区运输和泔水饲养为主,各占38%和35%1。在欧盟(不考虑罗马尼亚),超过90%非瘟疫情报告归因于野猪,猪场可见零星爆发。在2018~2019年中国的感染案例中,疫病主要在家猪猪群中蔓延。

    在抗击非洲猪瘟疫情的过程中,东欧地区典型的如俄罗斯及乌克兰,由于小规模养殖户占比过高,防疫水平相对低下,未能控制住疫情的蔓延。但是龙头企业通过升级生物安全水平、改良养殖及经营模式、提高生产效率,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及生产规模均实现了较好的发展。

    欧洲地区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播途径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非洲猪瘟主要的传播途径及概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ASF在欧洲地区爆发的主要原因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俄罗斯:规模养殖企业成长为猪肉供应主力军

    2007年,非洲猪瘟传入格鲁吉亚,随后又传入俄罗斯。尽管俄政府采取了较为全面的防疫措施,但并没有控制住非洲猪瘟的蔓延。随后该病一直在俄罗斯联邦的南部地区和与欧洲接壤的地区流行并持续向周边国家扩散。尽管过去几年非洲猪瘟给俄罗斯生猪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但非瘟倒逼大型规模养殖企业升级其生物安全水平,并不断改良其养殖模式、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带动了俄罗斯的生猪养殖行业的革新。小规模养殖户加速退出,2005年~2017年小规模家庭农场生产猪肉的产量占比从72%降至16%,预计到2022年这一产量占比将降至9%,俄罗斯生猪集中度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2007年俄罗斯猪肉自给率不足65%,目前猪肉自给率已达到95%以上。俄罗斯由过去的猪肉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

    2008~2018年俄罗斯家猪及野猪爆发ASF病例数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非瘟在俄境内肆虐多年,家猪为其主要感染源

    俄罗斯地广人稀,养殖上区位优势明显,但是主产区养殖密度相对较高。生猪养殖区域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西部地区,且靠近东欧部分的平原地区养殖密度相对较大,导致猪瘟在此区域迅速传播。非洲猪瘟病毒自2007年传入俄罗斯,在俄境内已流行近13年之久,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东欧地区野猪密集分布,野猪为欧洲地区最常见的传染源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野猪为欧洲地区最为常见的传染源。由于俄罗斯与欧盟有野猪监控方案方面的合作,联合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前期非洲猪瘟主要在俄罗斯家猪中蔓延。2008~2010年,疫情主要是由于猪肉长距离运输和养殖场内员工食用感染了非瘟病毒的猪肉而间接传染的,此时家猪为疫情传染的主要来源。随后在2012~2014年间,由于缺乏有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且没有对疫区及非疫区进行严格意义的划分,病毒传播到野猪群中,导致了疫情的爆发。到了2016年,疫情自俄罗斯西部边境向中部腹地及东部地区扩散,非洲猪瘟在俄罗斯境内再次掀起一轮新的高潮,猪只死亡数量急剧上升,这可能是由于俄罗斯大部分中小散养户瞒报疫情且处理病死猪方式不妥当造成的。

    从防治非洲猪瘟的手段上来看,俄罗斯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包括相关的紧急防控措施、隔离手段等)与欧洲通行惯用的手段无异,大面积扑杀与隔离仍是首要的措施。疫病爆发前期俄国也非常重视清理染疫猪只清群,不过忽略了疑似疫情上报,无形中助长了疫情的加速蔓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1、俄罗斯2004年实行兽医体制改革,地区及联邦的收益服务机构独立运行,权责主体不够明确,导致在管控非瘟蔓延时难度增加。2、在管理过程中涉及多方利益主体,上报疫情的相关措施没有权衡好地区农场主的利益,补贴不合理、不到位使得农场主存在瞒报的情况。3、疫情蔓延涉及到严格的追责机制,农场主及政府官员为逃避刑事责任而隐瞒疫情及处理的情况十分普遍,数据显示最终实际上报疫情的以大型养殖企业为主。4、前期俄罗斯存在大量脱离兽医监管的低生物安全水平的小型农场,普遍生物安全水平较低,且存在非法运输、自由放养等问题。5、俄罗斯生猪养殖区域分布不均,长距离运输在所难免。公路运输中缺乏对运输车辆的严格消毒,另外俄罗斯也缺乏相较严格的过境管制和警戒方案,反而导致了促进了病毒的快速传播。

    非洲猪瘟疫情在俄罗斯得以控制取决于如下几点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欧洲大型猪场成功经验:建立三道防线可以阻断外源病毒入侵猪场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非瘟倒逼规模企业升级生物安全水平

    俄罗斯的禽肉市场占比最大,目前已接近饱和,牛肉价格较高,其消费量受家庭购买力影响较大,而猪肉价格适中,市场接受度高,仍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尽管过去几年非洲猪瘟给俄罗斯生猪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但非瘟倒逼大型规模养殖企业升级其生物安全水平,并不断改良其养殖模式、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带动俄罗斯的生猪养殖行业的革新。

    养殖模式:规模企业升级生物安全水平及生产设备

    非洲猪瘟病毒仍在流行,但俄罗斯高度工业化的养猪场在此期间仍然实现了产量的逐年增加。在疫情相当严重的2016~2017年两年间,俄罗斯猪肉产量仍保持增长态势,同比增长幅度分别为10%和5%。目前俄罗斯前五大猪肉生产商几乎都是从非洲猪瘟中发展起来,实现猪肉产量与市场份额的提升。其中Miratorg是俄罗斯最大的猪肉制品商,公司成立于1995年,2005年公司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贸易企业。2006年起公司涉足生猪养殖业务,2017年Miratorg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已达到10.9%。Cherkizovo集团自2008年起开始建设第一个现代化猪场,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俄罗斯的第二大猪肉生产商,2017年其市场份额已达到5.5%。到2017年俄罗斯top20生猪养殖企业的市场份额达61.8%。

    2005~2019年俄罗斯生猪年初存栏量及其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01~2018年俄罗斯猪肉产量及其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俄罗斯最大猪肉生产商猪肉产量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们认为,从企业层面来看,猪肉产能的增长源于三方面:生物安全升级、遗传改良及垂直一体化经营。具体来说:

    1)非洲猪瘟持续扩散的情况下,首要任务是生物安全升级。为保证疫情监测的时效性,大型规模养殖企业一般都设有自有实验室,且这些实验室不仅可以监测非洲猪瘟,还包括其他疫病;不仅是监测生猪养殖场的情况,还包括饲料及屠宰等终端加工环节是否有染疫情况。一旦监测中出现阳性报告,会立即按步骤进行排查,避免疫情扩散,确保产品的生物安全性。

    2)生产效率的提升——包括PSY、FCR及平均日增重等的提升。大型养殖企业通过与国际化育种公司合作进行遗传改良,使用优质种猪及先进的养殖设备,生产效率及猪肉品质大幅提升,猪肉产量随之提升。例如,Miratorg的种猪就主要由PIC(英国)、Hermitage(爱尔兰)和DanBred(丹麦)提供,其自动化养猪场的设备来自于BigDutchman(德国)和比利时的Roxell,屠宰设备则来自于Banss和Multivac(德国),约克(丹麦),Cryovac(美国),Mondini(意大利)以及Marel(冰岛)等品牌。这也使得公司生产效率远高于俄罗斯的平均水平:2013年Miratorg饲养生猪日均增重800克,高于俄罗斯、法国及德国的平均养殖水平;母猪生产效率指标PSY达到了26.15,高于德国22.47的水平。2017年Cherkizovo集团的母猪PSY已达到了28.3。

    3)大型企业通过垂直整合进一步提高猪肉产品的销售利润率。禽肉是俄罗斯最大的肉类消费品,大多数生猪养殖企业由肉类加工贸易企业发展而来,同时兼营从上游饲料、养殖到屠宰及肉制品加工等业务。垂直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可有效降低生猪养殖成本,养殖企业能够很好的平滑原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在相当的生物安全水平保障下,企业可以有步骤地扩建猪场;加之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因而俄罗斯生猪产量不断提升。

    养殖结构:非瘟疫情促使小规模养殖户加速退出

    非洲猪瘟使得俄罗斯的小规模养殖户加速退出。庭院养殖一般代表的是俄罗斯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养殖户。非洲猪瘟爆发后,防疫水平较低的散养户损失惨重,加之饲料等成本不断上升,小规模散养户(庭院养殖等)产能逐步退出。2005年俄罗斯的小规模家庭农场生产猪肉约110万吨左右,约占该国所有猪肉产量的72%,2017年其产量及市场份额分别下滑至57.6万吨和16%。工业化农场提供的猪肉产量占比自2007~2017年从42%增长至84%。预计到2022年,小规模家庭农场的猪肉产量和市场份额将进一步下滑,约分别为39.8万吨和9%。预计未来俄罗斯生猪集中度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

    非瘟发生后俄罗斯后院养殖猪肉产量及占比持续下滑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俄罗斯养殖结构(2018年)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非洲猪瘟对俄罗斯消费端影响甚微。非洲猪瘟疫情传播期间,猪价中枢基本稳定。影响俄罗斯猪价变动的核心在于俄罗斯加入WTO而非非洲猪瘟疫情。从消费结构上来看,无论是按人均消费数量还是按肉类总消费量来看,目前猪肉在俄罗斯肉类消费中占比基本均在32%左右。俄罗斯2017年猪肉消费量在386万吨,较2007年增长36.8%;人均消费猪肉20.9千克,较2007年增长36%。俄罗斯在猪肉生产上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2007年俄罗斯猪肉自给率不足65%,目前猪肉自给率已达到95%以上。俄罗斯甚至由过去的猪肉净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

    不过除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外,贸易保护的增加也是带动俄罗斯畜牧业反弹的重要原因。2012年俄罗斯加入WTO,2014年8月,为了应对以乌克兰为中心的地缘政治发展,俄罗斯禁止从美国、欧盟、挪威、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进口许多农产品和食品,包括所有畜产品。该禁令进一步减少了俄罗斯肉类进口,也间接促进了俄罗斯生猪养殖业的发展。

    俄罗斯猪肉自给水平持续上升(自给率=产量/需求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俄罗斯猪肉出口量近年来持续上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非瘟短期扰动猪价,非影响猪价的长期变量

    从非洲猪瘟爆发期间,疫情对于俄罗斯猪价的影响情况来看,主要呈现两个特点:

    1、在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生猪死亡案例较多的时候,其猪价短期会稍有调整。2014年一季度,俄罗斯染疫病死猪数量激增,仅1月份就达到972头。疫病爆发后猪价短期内经历了快涨快跌:在2014年1月8日至5月14日,猪价从76卢布/公斤上涨77.6%至135卢布/公斤,随后随着养殖户抛售增加,至7月份,猪价跌幅超20%。我们分析主要原因为疫情大面积爆发时养殖户由于恐慌性心理会进行抛售,造成短期集中出栏,使得猪价下跌。非洲猪瘟疫情传播期间,养殖户集中抛售的情况下猪价也会有所下跌。

    2、中长期来看,非洲猪瘟没有从趋势和方向上影响俄罗斯猪价。我们分析,猪肉是价格相对适宜的重要蛋白来源,其他肉类对其替代作用有限;加之非洲猪瘟非人畜共患,只要处理得当不会影响食用。中长期决定俄罗斯猪价走势的核心仍是供需情况。俄罗斯生猪长期供应不足,猪价一直维持高位。加入WTO后,随着俄罗斯猪价进口量的增加,俄罗斯猪价中枢有所下移。

    因此我们认为,非瘟疫情短期内会造成猪价快涨快跌,但由于俄联邦生产效率的提升部分抵消了产能下降的风险,因此非瘟长期不改变猪价的趋势和方向。

    2014年以来俄罗斯猪价走势情况:猪价中枢约在105卢布/千克(单位:卢布/千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乌克兰:非洲猪瘟倒逼行业加快纵向整合

    非洲猪瘟病毒自2012年开始在乌克兰传播,其大面积爆发出现在2015年时期。乌克兰兽医局囿于资金及专家资源匮乏,对疫情缺乏足够的管控力;加之散养户占比较高,整体生物安全水平较低,疫情迅速蔓延。疫情大规模爆发使得乌克兰政府进行了大面积的扑杀,同时农户也由于恐慌性原因主动缩减了养殖规模。2012年到2017年家庭农场猪肉产量占比从56.6%降至49.3%。

    2008~2017年,乌克兰肉类行业经历了一轮快速整合,有部分大型企业成功地控制了肉食产业链的全要素,实现了从饲料生产加工到屠宰加工端甚至是零售贸易端的一体化。生产高度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降低了企业养殖成本。在此期间,乌克兰肉类市场结构相对稳定但鲜肉市场发展迅速,商业生产的鲜肉市场份额从53%增长到75%。

    生猪养殖安全水平较低,散养户为染疫主体

    参照他国在饲养及调运生猪的过程中,所有的防控措施必须与严格的检疫和生物安全措施相结合。在部分已经清除非洲猪瘟的地方,政府及养殖主体通过迅速和彻底地扑杀和处理所有受感染和接触的猪,并实施严格的生猪及猪产品调运禁令,已有效地控制了非洲猪瘟的爆发。这些措施应与国内养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相辅相成。如果没有装备精良的兽医服务,训练有素的养殖人员、可观且相对合理的补偿资金(主要用于执行防疫措施及补偿染疫养殖企业),养殖主体意识不到及时上报疫情的重要性,那么这些措施也很难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疾病蔓延。

    乌克兰主要采用的防控措施也是基于常见的疾病控制方法,包括且不限于以下几方面:1、禁止从疫区或疑似感染区调运生猪及猪产品2、所有受感染及接触的猪必须人道地宰杀。尸体、动物制品和相关用品必须就地焚烧或者深埋。3、所有车辆、衣物及设备进出农场的时候应该消毒。根据上述程序,染疫农场至少40天内不应重新补栏,且哨兵猪至少应使用6周时间,同时还应进行临床和血清监测。我们分析,非洲猪瘟疫情的蔓延基于两方面因素:其中之一是乌克兰生猪养殖场安全水平较低——2012年生猪供应中家庭农场占比约56.6%,养殖企业产量占比约为43.4%,而上报的疫情中约有98%是发生在小规模养殖主体中。另一方面,乌克兰兽医局囿于资金及专家资源匮乏,缺乏提高畜禽养殖业竞争力的总体方向和战略,对疫情缺乏足够的管控力。

    乌克兰生猪养殖场生物安全等级标准级别及其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肉类行业迅速整合,一体化企业崭露头角

    非洲猪瘟病毒自2012年即开始在乌克兰传播,其大面积爆发出现在2015年。2015年乌克兰疑似感染非洲猪瘟病例达6.5万头,病死数达436头,较2014年大幅提升。大规模疫情的爆发使得乌克兰政府进行了大面积的扑杀,同时农户也由于恐慌性原因主动缩减了养殖规模。因而乌克兰生猪存栏量持续下行,2018年生猪存栏量较2011年下滑约20.2%。在乌克兰,非洲猪瘟的大面积爆发使得国内生猪存栏量持续下滑,养殖规模增长基本停滞。2017年猪肉产量较2013年下滑1.6%。生猪供应趋于下行的背景下,乌克兰猪价趋势上行,2019年4月底其猪价较2012年初上涨约106.5%。

    非洲猪瘟在乌克兰的爆发案例数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2年至2019年4月乌克兰发生的疑似感染ASF的生猪数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2年至2019年4月乌克兰因感染ASF的病死猪数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2年~2019年4月底乌克兰爆发非洲猪瘟,猪价涨幅达106.5%(单位:UAH/千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非瘟疫情影响下,乌克兰无法顺利出口猪肉,产能和需求端均有收缩,这是2008~2017年乌克兰生猪市场规模并未出现显著增长的原因。在此期间,乌克兰肉类市场结构相对稳定但鲜肉市场发展迅速,商业生产的鲜肉市场份额从53%增长到75%。

    企业层面来看,2008~2017年,乌克兰肉类行业经历了一轮快速整合,部分大型企业成功地控制了肉食产业链的全要素,实现了从饲料生产加工到屠宰加工端甚至是零售贸易端的一体化。生产高度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降低了企业养殖成本。目前乌克兰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不高,整体上仍以中小型养猪场育肥为主,2017年CR45约为53.5%,其中最大的猪肉生产商APK-Invest市场份额约为7%2。

    尽管非瘟疫情在东欧地区控制难度较大,疫情的扩散也导致了产能的加速去化,但乌克兰的消费结构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2008~2018年乌克兰猪肉占肉类消费的比重从28.5%降至26.9%。乌克兰猪肉内销增多而出口量有所下降,自产的低价猪肉绝大部分被乌克兰肉类加工企业内部消化。

    2008~2018年乌克兰肉类消费结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乌克兰肉类消费结构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乌克兰生猪年初存栏量走势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乌克兰生猪出栏量走势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西班牙:欧洲主要猪肉生产国之一,年出口量约占全球的17%

    西班牙地处伊比利亚半岛,国土面积约50.6万平方公里,是欧洲重要的猪肉生产国之一。2018年,西班牙生猪出栏量近5000万头,超越德国、成为欧盟28国中最大的生猪生产国。同时,西班牙也是全球重要的猪肉出口国之一,2017年猪肉出口量超过140万吨,约占全球总出口量的17%。

    西班牙地处伊比利亚半岛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09年以来,欧盟生猪存栏量在1.4~1.5亿头波动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西班牙成为欧盟第一大生猪养殖国家(2018年)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986-2018年,西班牙猪肉产量及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986-2017年,西班牙生猪出栏量及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经历非洲猪瘟疫情洗礼,根除计划实施持续10年

    1960年非洲猪瘟首次进入西班牙,生猪产量发生明显波动1957年非洲猪瘟第一次传播到非洲以外的地区——葡萄牙,原因是里斯本机场附近的一家养殖场使用飞机上的食物垃圾作为饲料造成非洲猪瘟感染,虽然疫情很快就被控制住,但是不久之后的1960年非洲猪瘟再次在里斯本爆发,同年在西班牙亦发现首例疫情。此后,疫情长期在西班牙流行,1985年西班牙政府推出非洲猪瘟疫情根除计划,直到1995年疫情才被彻底根除。

    非洲猪瘟疫情首次进入西班牙后,对西班牙生猪出栏量产生较大影响。1961-62年西班牙生猪出栏量连续2年下滑,其中1961年西班牙生猪出栏量同比下滑10.1%,创下近10年来的最大降幅。

    1960年非洲猪瘟首次在西班牙发现,1995年实现根除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疫情根除过程持续10年,饲养设施实现升级

    1985年起,西班牙开始实施非洲猪瘟疫情根除计划。伴随疫情防控的进展,西班牙2次适当调整政策,历经10年,才将疫情彻底清除。

    1985年:实施严格的根除计划,大幅提升饲养设施

    由于全国范围内均有非洲猪瘟疫情分布,西班牙采取较为严厉的措施对疫情进行防控,并获得欧盟的财政支持,其中关键措施包括:1、由移动兽医现场小组专门负责该计划的疾病控制和诊断;2、对所有养猪场进行血清检测;3、提升动物饲养的设施、改善卫生条件;4、消灭所有ASF携带者,减少感染的畜群;5、对猪群的移动进行严格控制,交通工具也必须进行合适的冲洗和消毒。

    1989年:防控计划初显成效,开始采用区域化政策

    1989年11月,根除计划演变为了区域化政策,西班牙被分为ASF感染区、监测区和自由区。1、感染区:(1)养殖场养殖动物的30%每年必须进行两次血清学筛查;(2)在使用开放式或混合式生产系统的农场中,每6个月对所有畜群中50%的繁殖动物进行抽样检测,每次繁殖动物每年至少检测一次;(3)体重超过40公斤的猪必须每年检测一次;(4)狩猎杀死的野猪必须通过病毒学和血清学技术检查ASFV。2、监测区:(1)在每个种畜群中,每年对30%的繁殖母猪进行检测;(2)在使用开放式或混合式生产的农场中,每年对所有畜群中50%的繁殖母猪进行分类处理;(3)重量超过10公斤的猪必须进行一次测试。对于在过去6个月内发现携带病毒的畜群,抽样可以增加2倍。3、自由区:每年需要对母猪群和野猪种群的5%进行血清学抽样,这些样本主要来自临近监测区和受感染区的地区以及屠宰场附近的牧群。1994年:尾声阶段,协同葡萄牙清除非洲猪瘟疫情1994年,当时疫情主要位于西班牙、葡萄牙两国边境、且位于西班牙的一侧,与葡萄牙当局政府共同开展消除疫情的工作。

西班牙非洲猪瘟的根除过程持续约10年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生猪行业市场深度监测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本文采编:CY331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