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科技兴警促进公安信息化规模迅速上升,2018年市场规模超700亿,行业集中趋势日益明显[图]

    一、行业定义与特性

    公安信息化,是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装备各级公安部门,把公安信息作为重要的警力,并同其他传统警力资源一起,组成一个高效能的公安行政系统,提升现有公安机关警务模式的快速反应能力、协同作战能力,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的新要求和高期望,是科技强警的具体体现。

    公安信息化主要包括内部信息化与外部信息化两个方面的内涵,内部信息化是指通过提高公安系统内部的信息化水平促进行政管理水平提高,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公安系统的运行效率;外部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化增强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为社会民众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等。目前我国公安信息化建设中,内部信息化基本已经全部实现,外部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行业特性来看,公安信息化行业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是电子信息制造与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行业。行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开发,行业的技术进步快、产品生命周期短、升级频繁,对企业的技术研发实力要求较高。同时行业受政策驱动影响因素较大,可能因为政策的力度变化而出现一定的周期性波动。

    二、行业概况与市场现状

    1、行业产业链概况

    从行业产业链情况来看,行业的上游主要为平台软件厂商、设备制造厂商和元器件厂商等,产业链上游的厂商主要包括基础的ICT设备与数据库、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主要包括IBM、微软、Oracle、联想、华为、浪潮等国际、国内知名厂商。随着技术扩散,国内技术突破,行业内竞争逐渐充分,产品质量稳定,国内外产品差距逐渐缩小,性价比逐年提升,为发展自主可控、安全的公安信息化提供了稳定有效的保障。

    行业下游主要为我国的公安系统,包括特种行业,如为公安系统的情报部门、科技信通部门、监所等,覆盖了治安、交通、刑侦、禁毒、巡逻、户籍等主要警种。特种行业主要为旅店、娱乐、楼宇管理、机修、典当、印章等。近些年社会公共安全需求的不断升级,为公安信息化行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行业发展阶段

    我国公安信息化行业发展与公安信息化建设各个阶段较为同步,在公安信息化项目建设需求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我国的公安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但进展相对迅速,自 90 年代初起开始意识到信息化在公安领域的作用后,开展大力推进公安信息化的建设。早期的信息化以内部信息化为主,主要体现为基础信息上网为主,标志事件为实现个人指纹在全国公安系统中的共享。自 1998 年以来,我国的公安信息化建设主要表现为“金盾工程”、“警综系统”及“大情报”系统的建设。20年多来,我国公安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由弱到强。

    在我国的公安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1998年底开始实施的“金盾工程”是中国公安现代化史上投资最多、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工期持续最长的工程项目。这一项目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纳入了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项目予以实施。

    通过实施“金盾工程”,公安信息网各类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公安三级主干网络全部建成;基本实现了基础信息采集、案件办理流转、网上执法监督和绩效考核等综合应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得到拓宽充实,公安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水平明显提高;全警采集、全警应用、全警共享的公安信息化应用格局基本形成。2015年,“金盾工程”二期建设完成后,已将现有的警务组织、警务模式、警务技术和警用装备等警务实践推向全面、深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同时我国的公安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极为注重对新型技术的实际运用。逐步引用了更多新型的电子信息与软件技术,较为典型的有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技术。物联网技术最早用于身份证识别,提高人员甄别的效率,随着二代身份证的普及,已经应用极为广泛。2013年,公安信息化建设引入云计算技术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颠覆了传统信息化技术架构,逐渐实现了从内部专网网逐渐向混合云转变。2014年,探索应用大数据技术服务实战,大数据技术向公安各业务领域全方位渗透,极大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有效提搞了保证公共安全的能力。2015年,主推信息共享,突破信息共享瓶颈,建成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数据成为战略资源。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中人脸识别技术兴起,公安系统中在高清视频监控中广泛引入这一技术,逐步形成了智能安防能力,在逃人员落网数大幅增加,社会治安管理能力大幅提升。

    我国的公安信息化行业发展至今,形成了涵盖1300余项标准的公安信息化标准体系,组织建设了9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27个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依托一站式工作平台“警综平台”,有效降低了基层民警工作量。

2014-2018年我国公安信息化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行业市场现状

    总体而言,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公安领域信息化已经实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多层级信息共享、基于基础信息的加工、整合、分析功能。据统计:2011年我国公安信息化市场规模为198.4亿元,2018年公安信息化市场规模增长至720.8亿元。

2011-2018年我国公安信息化市场规模走势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一般而言,信息化建设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运行保障与服务三大阶段,分别对应硬件、软件与服务市场。随着我国公安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信息化建设中重硬轻软的市场格局有较大的改变,软件与服务占比逐渐提升,但在物联网与云计算等新型的信息化技术进步下,行业硬件基础设施仍保持较高速度增长。

    2018年我国公安信息化市场规模720.8亿元,其中,公安信息化建设软件市场规模为185.5亿元;硬件市场规模为442.5亿元;服务市场规模为92.8亿元。

2011-2018年我国公安信息化细分市场规模走势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三、行业发展趋势

    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公安信息化产业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公安行业是一个多层次、多专业的行业,不同管理层面、不同专业警种在工作机制、管理体制和技术专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造成了公安行业在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需求差异很大。另一方面,公安信息化技术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智慧城市,平安城市的建设要求促使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ICT与软件技术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需求增加,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落地促使公安信息化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总体而言,由于公安信息化是公共管理、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子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多行业交融的行业,行业的技术壁垒先对较高,同时下游需求各个层级和部门的需求各有侧重。总体而言行业具体的细分市场较多,各细分市场壁垒较高。近几年我国快速增长公安信息化市场给予了大量中小厂商参与的机会,行业内参与厂商众多,大型厂商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由于市场的细分程度较高,不同的细分子市场又存在不同的领先厂商,总体来看,公安信息化市场缺乏真正的龙头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而从行业的需求趋势来看,公安系统对信息化的需求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逐渐呈现向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是“大情报”建设需求与科技兴警的要求使得上级部门推动公安信息化的各个系统的兼容性与互通。《公安部大数据智能化建设规划设计总体需求书》《关于实施公安大数据战略建设智慧公安的指导意见(稿)》等文件也逐步构建出了一个以云计算为平台,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主要技术支撑,软硬结合,建设统一、信息互通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安信息化系统。

    一方面则是基层执法更为直接的需求促进公安信息化行业向更为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不同的警种在具体执法时的需求不一,各类信息化执法终端存在差异,同时随着公安信息化系统上层的完善,下层的直接应用需求增加,总体体现为基层执法智能终端增加,数据实时传输与检测,统计接口下实现不同功能,在各种专业应用场景的需求下,行业的标准化迅速上升。

    随着未来公安信息化的持续建设,“平安工程”、“智慧城市”等市场的建设要求,未来公安信息化行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从事公安相关业务,将促进公安信息化行业内企业的重组、兼并和联合发展,使得技术、品牌和资本的整合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随着标准的统一,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行业发展也将打破区域间的限制,利于大厂商业务的扩张,未来公安信息化行业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主流厂商集中。

本文采编:CY246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公安信息化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公安信息化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公安信息化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共十七章,包含2024-2030年公安信息化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2024-2030年公安信息化行业投资战略研究,研究结论及投资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