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中国医疗行业的患者流量入口分析及医疗行业创新发展的机会展望【图】

    我国国产创新药是站在海外医药企业巨人的肩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这点与 70 年代的日本类似,是基于欧美跨国药企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微创新” ,所以海归人才,尤其是带着海外项目回国的高端人才就尤为重要。

    例子: 60 年代拜耳上市原研创新药硝苯地平, 70 年代日本安斯泰来上市尼卡地平,硝苯地平和尼卡地平化学式相似, 只是尼卡地平在硝苯地平化学结构式基础上加了一个官能团。 贝达药业 2011 年上市埃克替尼也借鉴了罗氏制药 2004 年上市厄洛替尼的主要结构。

    一、医疗行业的患者流量入口:医生、药店、民营医疗机构

    患者的流量可以通过三个途径获取: 1) 通过公立医院医生(公立医院药品市场约为10955 亿元) ; 2.) 通过零售药房(零售药店药品市场规模约为 3647 亿元) ; 3) 公立基层医疗终端(药品市场约为 1517 亿元) 。

    (一)、公立医院的患者流量通过医生获得,通过产品与建立口碑与信赖。

    1) 金赛药业拥有 400 多名医药销售人员, 通过学术推广生长激素,金赛药业培养了大约 2000 个儿科内分泌专家。 2) 通过一年 70 万例的 PCI 手术,乐普医疗与三甲医院 3.9万名心脏内科医生建立了信赖,帮助公司顺利从器械领域切换至药品领域。 3) 通过学术推广多西他赛、卡培他滨等传统化疗药物,恒瑞医药与三甲医院 2.3 万名肿瘤科室医生建立了信赖,使得靶向创新药实现快速放量。 4) 通过学术推广二代胰岛素,通化东宝培养了5000 多名基层内分泌医生。

肿瘤、心脏内科、神经内科医生分布情况(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网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深度监测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部分龙头药企销售人员数量(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来自药店的患者流量。

    与自身相比,过去 5 年来我国药店的集中度快速提高, 从 2013 年的 36.57%提高至2017 的 50.44%。 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行业集中度还比较低。 2016 年中国的 CR10 收入占比只有 18%,而美国 83%的市场被 4 个连锁药房垄断,呈现出寡头的竞争格局。

我国药店连锁化率大幅提高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药店集中度还比较低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经营效率最高的上市连锁药店有 4 家, 一心堂、大参林、益丰药房、老百姓,能兼顾 ROA 与扩张速率的是益丰药房。

    四大连锁药店区域分布核心在于区域垄断。 老百姓、益丰药房以全国布局为主, 老百姓偏向于并购、益丰药房偏向于自建。一心堂、大参林仍然以本省大本营为主:云南一心堂门店大多集中于华南、西南地区,覆盖区域从云南逐渐把西南五省都囊括到自己势力范围内; 大参林门店大多集中于两广地区。

    医疗服务机构自带患者流量属性。 对于专科连锁医疗服务机构,属于轻资产扩张,回收周期相对较短(平均约 0.5-3 年)。 2012 年-2017 年,爱尔眼科门诊量和手术量都在稳步增长, 2017 年门诊量达百万级,手术量达十万级:门诊量为 507 万人,同比增长 37%,手术量为 51 万人,同比增长 37%。

    综合型医院流量较少,但是流量单价高。 如西安高新医院(国际医学) 2017 年门诊量109 万人次,住院人数超过 4.8 万例,对应约 6.35 亿收入和约 1 个亿净利润。 虽然综合型医院前期的投入比较大,但是其流量价值是专科医院所无法比拟的。

    (三)、 政策催化流量加速变现,给予确定性溢价

    政策催化关键字是提速, 提速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 药品审批在“提速”:优先审批,创新药上市更快; 2) 医保支付在“提速”:定价+支付一体化,未来有望实现医保目录动态调整; 3) 资本退出在“提速”:港交所降低上市门槛,无收入的创新药企业也可上市。药物审批提速, 使得“海归人才流量”加速变现; 医保支付调整提速, 使得“患者流量”加速变现。

    1)、 政策催化医保支付、药品审批、资本退出提速

    优先审评审批大大缩短了审评时间。 从 2017 年获批的 156 种仿制药数据来看,通过仿制药优先审评平均耗时 10.3 个月,而常规审评平均耗时 4.3 年。而 2017 年获批的进口药数据来看,通过进口药优先审评的临床审批平均耗时 7.8 个月,而常规审评的临床审批平均耗时 2.3 年;通过进口药优先审评的上市审批平均耗时 1.1 年,而常规审评的上市审批平均耗时 2.3 年。

优先审批 VS 常规审批(进口药)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优先审批 VS 常规审批(仿制药)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优先审批利好研发龙头企业。 首仿药、创新药体现的是药企的研发实力,龙头制药企业资金实力雄厚,具有绝对领先的研发优势。 截止目前,纳入优先审批的 23 批次品种均为龙头药企,其中恒瑞入选 13 个,正大天晴入选 9 个,石药入选 6 个,齐鲁制药入选 5 个。

部分药企纳入优先审评数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 新版医保目录:执行进度超预期, 未来有望动态调整

    2017 年新版医保目录执行进度超预期, 已有甘肃、湖北、河南等 16 个省市发布 2017版省级医保目录;由于省增补耗费时间较长,其余 14 省份也已经公告从 2017.09.01 开始暂执行国家新版医保目录,然后再调整增补目录。此外, 31 省市已全部将 36 种医保谈判药品纳入乙类医保目录,自付比例从 10%-50%不等。

    与过去 8 年才调整一次医保目录不同, 医保目录未来有望动态调整,这意味着优质的国产创新药上市之后不用再苦等多年,有望立刻进入医保放量, 这将大幅提高创新药企业的积极性。

2009 版与 2017 版医保目录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00-2017 年四版医保目录中西药品种数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中国医疗行业创新发展的机会展望

    (一)、医疗资源不足:可再细分为资金、人才、技术不足。

    1、资金不足:财政部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预算为14044亿元,是2008年的4.4倍,医疗卫生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7.2%。由此可见,最近几年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支出增长迅速。在财政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需要有效的开源节流,一方面,需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及养老领域,通过增加供给来补充政府投入的缺口;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能,节省不必要的支出。

    要想通过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来缓解当前的医疗压力,需要从社会资本和政府部门两个维度来看。首先,作为社会资本,要找准自身定位。国家引进社会资本是希望和现有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形成有效互补,因此我们要首先了解大型公立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三级公立医院的职能应该是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科研及教学,其优势是技术、品牌、医保、价格,其劣势为:服务、便捷、管理、机制。而社会办医疗机构的优劣势正好和大型公立医疗机构互补,因此社会办医疗机构职能应定位为:慢性病、常见病的诊疗以及预防、护理康复。

    2017年2月21日,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新增“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宁疗护中心”5类医疗机构类别。2017年8月,国家卫计委宣布,将再增设5类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包括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健康体检中心、中小型眼科医院。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独立设置的专业机构,面向区域提供相关服务。

    除了以上医疗领域,社会资本适合进入的领域还包括但不限于:全科、中医、牙科、医美、皮肤、妇儿等。

    政府部门也可以在以下三方面更好地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来缓解当前医疗压力。一方面降低准入成本,在保持现有医疗机构准入评审标准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同时,在经过公正的审计和资产评估的前提下,加快现有尤其是持续亏损的公立医疗机构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二方面,完善行业监督治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建立医疗机构公众评价体系,使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更加透明化,提高违法违规成本。第三方面,取消医生事业编制,鼓励医生到基层包括非公立医疗机构自由执业,并给予全科医生培训。通过医保为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买单,来保证其基础患者数量及收入。

    2、人才不足:截至2016年年底,每万人口全科医生为1.51人,占医生总数比例仅为6%,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约为30%。按照国家到2020年每万名城乡居民有2至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要求,我国约需28至42万名全科医生。另外,在目前全科医生总量中,经过5年医学专业学习并通过3年严格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医生极少。

    目前,需要从政策和技术两方面入手来解决全科医生的缺乏问题。政策方面,需要加强师资培训,作为提高全科医生培训质量的重中之重,尽快制定师资标准和考核标准,推进师资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另外,需要提高全科医生的收入水平,除通过给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岗位特殊补贴,还可以考虑让全科医生在社区医疗机构独立开办医生工作室,通过独立核算等机制来激发医生的工作热情,吸引及保留全科医生在社区工作。

    创新医疗技术的应用也将有效协助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例如,医生培训方面,可通过智能化虚拟患者、VR、AR、直播等技术等来加强对医生的实践技能培训及考核,大大加强培训的实践性,缩短医生培训周期。临床方面,运用可穿戴设备采集社区居民的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医生助理可提供持续实时数据监测,在维护患者个人数据隐私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可以分析和共享患者相关的健康及病历数据 。同时,以真实的海量临床电子病历大数据为基础,融合临床指南、专家共识和医学文献,结合深度学习技术建立专家系统诊疗模型,可以为全科医生提供初步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另外,远程医疗系统也将帮助社区医生获得专家的医疗指导。基层全科医生技术的不断提升,将有效建立社区居民对于基层医疗服务的信赖,推动居民主动寻求家庭医生服务。

    3、技术不足:这里主要是指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在研发领域,国家出台了多项产业政策来鼓励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前沿领域的研发。同时,CFDA的药品、器械监管审批新政改革幅度和进步之快举世瞩目,审批新药临床和上市更加务实专业和具有灵活性。总体来讲,研发企业的外部环境越来越有利。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生物3D打印、基因测序和伴随诊断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药物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其中,人工智能在药品研发方面的应用包括确定药物靶点、筛选有效药物成分、评估药物成分的安全性并决定合成方法、制定临床试验计划以确定药效等。仅筛选药物成分一项,以往靠制药企业研究人员调查海量的国内外医学论文和数据,耗时又耗力,而人工智能则可以更快地处理庞大的医学文献数据。生物3D打印技术在医药研发领域同样有广阔前景,通过人体细胞打印的器官模型甚至是微生理系统来筛选药物,相对于动物模型,该模型和人之间没有种属差异,有望提高药物筛选的精准度。这样就可以减少用人测试,或者甚至不用动物,完全取代两维的模型。基因技术在药物研发领域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将整体临床患者群体根据机制上的差异分成不同亚群,从而提升小分子的临床疗效,还可促进针对特异性病人的个性化药物研发。伴随诊断技术,能够提供有关患者针对特定治疗药物的治疗反应的信息,有助于确定最有可能针对治疗药物产生响应的患者群体,大大提高药品在临床阶段通过率。

    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科研体系的一个薄弱环节。中国在创新上投入了大量资源,我国的专利申请数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科技成果转化环节缺少投入,也缺乏专业人员管理专利质量。科技成果产生与成果转化的脱节导致专利质量差,此外,传统评价机制使得激励导向更偏重专利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导致出现大量低商业价值的专利。这也是科技成果转化没有做好的核心因素。行业亟待通过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转移服务,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创新创业发展。2015年8月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年修订)》获得通过,这为知识产权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带来发展契机。这个领域目前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

    (二)、医疗资源使用效能低下

    1、资源错配:社会医疗服务的需求为正金字塔结构,即分级诊疗的模式,而目前医疗资源配置的现状是倒金字塔结构,即大量优质医疗资源都配置在城市的三甲医院,导致患者不管大病小病都往三甲医院跑,人满为患,而社区医院业务严重不饱和。因此,建立分级诊疗模式迫在眉睫。

    近几年,政府出台大量政策推进分级诊疗发展,包括在各地建立医联体、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及推动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发展等。除了政策层面,从技术的角度也有许多可以引进和创新。

    首先,需要建立医疗数据在不同医疗机构和部门之间的连通。目前各医疗机构使用的医疗信息化系统标准不同,各医院数据多为非结构化且并不互相公开,这些都阻碍了医疗数据的连通,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社会第三方机构的共同参与,也存在大量的商业机会。国家卫计委在2017年2月发布《“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了以下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与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医疗、医保、医药和健康各相关领域数据融合应用取得明显成效。一方面为中国医疗信息化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同时也为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指明方向。

    未来,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有大量业务发展空间。人工智能在多个方面也可以有效应用,例如智能语音系统,可以有效和患者沟通,采集患者健康及疾病信息,建立结构化病历;通过医患智能匹配系统及医生点评体系,可以根据患者情况及医生特长,进行针对性的推荐,帮助患者找到最合适的社区医生及专家;人工智能虚拟助手可以协助监测和分析由可穿戴设备收集的健康数据,专家系统可以辅助社区医生进行医学影像及临床疾病的诊断及治疗。量子密钥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在保证数据的隐私和安全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医疗数据的共享还有利于助推商业健康险发展,来助推社区健康管理相关的领域发展。一方面保险公司精算部门可以有海量系统性数据做依据,设计新的健康保险,尤其是和慢病相关的保险产品,保险企业将有更多动力为社区的健康管理服务买单。另一方面,社保或商保这些医疗支付方在对医疗数据进行分析后,可以通过药品福利管理等方式来监管和规范社区医生的医疗服务,协助提升社区医疗质量。

    2、重治疗,轻预防、康复:当前医疗资源投入重治疗环节,轻预防和康复环节。疾病治疗环节消耗了大量社会医疗资源,应该努力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就意味着必须将健康的关口前移到生病之前,不仅要治疗已经生病的人,而且要关心还未有症状的人,把钱花在预防上比放在治疗上更加高效。同时,做好治疗后患者的康复,可以有效减少疾病复发及再入院率,有效节约医疗资源。

    1)预防及健康管理:相对于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国的健康管理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健康管理产业在我国尚处于成长初期,主要发展的业务并不是综合性的健康管理业务,而主要是健康体检业务。虽然每年有将近8亿人体检,但由于健康管理理念在我国的接受度还不高,且未形成健全的健康管理支付体系,目前的健康管理服务对象主要为高端人群。随着商业健康险的快速发展以及公众认知度的不断提高,健康管理市场将出现快速增长。

    在疾病的预防筛查方面,基因检测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涵盖了疾病早筛,生育健康等。通过基因检测,可以了解自身是否有家族性疾病的致病基因,具有癌症或多基因遗传病(如老年痴呆、高血压等)家族史的高风险人群是最需要做基因检测的对象,以便及早发现和及早预防,并做好饮食保健与生活习惯的调整,来避免疾病发生的可能。生殖健康领域是基因测序技术目前最成熟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婚前孕前检测、胚胎移植筛查、无创产前诊断、新生儿单基因遗传病检测,尤以无创产前筛查(NIPT)为最成熟的市场之一。

    2)康复:在中国,现代康复医学是个非常年轻的学科,正式引入时间为上世纪80年代。而直到2012年,我国才第一次印发了关于康复工作的具体意见——《“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让康复上升到了国家高度。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截止至2012年底,实际拥有康复科的综合医院仅占了36.6%,因此很多时候结束治疗的患者无法在医院做康复护理。2013年中国康复医疗市场规模为200亿元左右,美国为200亿美元(不含长期照护);我国人均康复花费15元,美国人均80美元。从2009年至今,我国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引导、支持康复医学的发展壮大,引导一些公立二级综合医院、企业医院等转型为康复医院,有条件的单位根据业务需要可配备康复辅助器具、康复机器人等智能设备。而且,纳入医保的康复项目也增加了,其中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手功能评定均已纳入医疗支付范围。

    康复医疗行业从病种上可以分为骨科、神经、心脏、儿科、老年病、肿瘤、精神科等多个科目领域,目前国内占比较高的为骨科及运动康复、神经、儿科、老年病。

目前,康复机器人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康复护理、假肢和康复治疗等方面,这不仅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发展。康复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结合,可以收集病人的训练、运动等数据,看病人是否达到康复训练的要求,自动生成评估报告和康复指导建议;这些数据可通过云端,传输给远程的医生,之后进行康复指导等。3)长期护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情况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约有4063万,需要被长期照料看护。2016年7月,人社部发布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在全国范围启动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首批包括上海、广州、青岛等15个试点城市,计划用1到2年的时间探索创立为长期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社会保险制度,力争在2020年之前,基本形成适应我国社会情况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中,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按照试点城市人均100-150元的筹资规模计算,全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潜在市场空间至少在千亿元以上。根据青岛卫计委领导的介绍,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实践中,青岛市长期护理险的支出仅占整个医疗保险支出的6%-7%,所购买的服务量是1584万床位,是二三级医院能够提供的13.3倍,解决了巨大的社会需求。此外,由于该保险涵盖了临终关怀环节,释放了三甲医院的部分医疗资源,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平。通常情况下,患者的失能程度决定着护理服务的强度、时间和花费。因此,护理服务的分级,是这项保险中定价收费、确定报销比例的前提。当前,从现行的试点方案来看,各地采用的认定方法和标准体系有明显差别。应尽快实现失能等级鉴定和护理服务等级评定标准的全国统一,消除对推广长期护理保险的障碍。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实践中,青岛市政府并没有单独出台扶持性的政策,只是对符合资质的机构提供审批。青岛市长期护理险的支出仅占整个医疗保险支出的6%-7%,所购买的服务量是1584万床位,是二三级医院能够提供的13.3倍,解决了巨大的社会需求。此外,由于该保险涵盖了临终关怀环节,释放了三甲医院的部分医疗资源,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平。中国拥有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若按照国际标准失能老人与护理员3:1的配置标准推算,我国至少需要1300万护理员。而目前各类养老服务设施服务人员不足50万人,持证人员不足2万人,全国养老服务人才需求缺口巨大。随着长期护理险的试点和推进,会带动一大批社会资本参与到护理服务中来。目前国内还未出现日美这些发达国家中出现的全国性长期护理机构,国内护理人员有很大一部分并非通过正规培训,服务质量很难监管,容易产生护理职业风险的问题。在当前政策的重大利好条件下,具有专业的培训及管理能力,且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护理机构将拥有良好的市场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3、诊疗环节资源使用效率不足:在诊疗环节,同样有很多新的理念和技术可以有效提升资源使用效率。1)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结合基因组测序技术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可以大幅提升医疗效率,减少治疗副作用,减少医疗支出。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但手术对于对分散的、不可见的癌细胞无法消除,故存在着复发和转移的风险。放化疗可以消灭肿瘤细胞,缓解病情,但放化疗没有识别的能力,往往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杀伤了正常的细胞,长期的放化疗会让患者免疫力降低,出现毒副作用。为弥补这些治疗方法的缺陷,细胞免疫治疗出现了。2014年7月,BMS PD-1单抗Opdivo获批上市开启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时代,目前,PD-(L)1单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临床研究的明星药物。诺华公司CAR-T疗法于2017年9月获得FDA批准,是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又一里程碑事件。CAR-T疗法全称“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其关键在于从患者血液中抽取部分免疫T细胞,通过基因技术改造使T细胞能够识别肿瘤抗原,接着将这些改造、扩增后的T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使其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如几个月内,清除患者体内的癌细胞。作为精准医疗的另一个板块,微生物组学近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及大量关注。大量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是一些慢性疾病的晴雨表。其中包括消化道类疾病如结肠炎、结肠癌,还包括代谢类疾病如肥胖和II型糖尿病,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以及一些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这些慢性病的发生发展都和肠道菌群关系密切。近些年的各项研究明确提出,通过肠道微生物进行一些疾病监测,如如肝硬化、II型糖尿病(T2D)、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类风湿性关节炎(RA)、肥胖病、强直性脊柱炎(AS)是可行的。随着二代测序技术在疾病领域研究的发展,以微生物菌群为靶点的治疗方案是精准医疗一个重要体现,进而催生了以人体微生物组为研究对象的相关产业,如微生物治疗、微生物组检测和菌群移植。微生物治疗主要是开发以人体微生物组为靶点的药物或制剂;微生物组检测是检测身体不同部位,如口腔、肠道、皮肤等部位的微生物变化,通过对身体各部位进行实时监测,继而比较微生物变化,从而给予客户食谱以及运动建议;而从事菌群移植相关服务的公司,主要是收集一些健康人的粪便,经过处理之后提供给医院等有相关需要的机构。目前行业处于从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摸索阶段,距离技术成熟还有较长的发展阶段。 生物3D打印技术同样可以应用于精准医疗领域。将肿瘤患者的癌细胞提取出来,可以通过生物3D打印技术打印出高度仿真的3维肿瘤药物模型。这种3D打印出来的模型相对于传统的培养皿中的二维肿瘤模型的功能更加接近患者,更具临床指导性。可以在体外采用上百种药物对模型进行测试,以确定最敏感的药物种类和使用剂量,可以个性化指导患者用药。另外3D打印技术还可应用于药物控释,通过打印特殊材料、特殊结构、构建特殊拓扑结构等方法控制药物体内释放的位置、释放的动力学曲线等,药物处于更好的释放条件。通过基因检测,可以预测个体对于不同药物敏感性,并给出个性化用药指导建议,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同时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2)远程医疗:远程医疗的必要性已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充分认可。尽管现实应用还面临种种难题,但对优势医疗资源共享、减少诊断差异、改进临床管理及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等方面优势显著,远程医疗潜力依旧被普遍看好。如果按业务模式来分类,远程医疗在诊疗环节的应用可以分为三大类:远程诊断:即指上级医院的专家或医生对基层临床人员提供诊断意见,包括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等。远程会诊:主要是上级医生通过远程会诊系统,直接对基层患者进行会诊,并对基层医生给出会诊意见,如远程视频会诊。远程监护:即利用家用医疗装置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并通过网路传输到监护中心,由医护人员对居家患者进行监测和疾病管理的服务,如远程胎心监护等。远程医疗是解决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有效途径。网络的发展和影像技术的发展,使普及远程医疗在基层城市医院的应用成为可能。另外,新医改方案中提出要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5G时代的来临,远程医疗已经成为各级医疗单位的强烈需求。新医改的大力支持,势必将促进远程医疗进一步发展,前景看好。3)微创诊疗:微创和无创检测治疗技术在国内已经兴起多年,包括内镜、介入等方式,相较传统检测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的优势,已经广泛应用于骨科、妇科、普外、心脑血管等疾病。目前,在一些新的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尤以医疗机器人最为突出,包括手术机器人、胶囊胃镜机器人、纳米机器人等。手术机器人目前占到60%的医疗机器人份额,和普通的内窥镜手术相比,内窥镜剥夺了医生直接使用工具的直觉,却没给他们3D立体感;手术机器人在视觉上拓展医生视野的同时,3D影像弥补了2D平面影像欠缺的距离感。此外,机器的稳定性使手术全程处于更安全、更精准的状态,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施远程操作手术。在手术机器人的帮助下,手术追求的最高目标正逐步达成:切口变小、创伤减少、出血降低、血管损伤减轻,甚至是远程手术都可成为现实。只是目前由于手术机器人成本过高还无法大规模推广,未来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及规模化应用,成本将大幅降低,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胶囊胃镜机器人又被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原理是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蠕动或磁场控制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胶囊内镜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无导线、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等优点,扩展了消化道检查的视野,克服了传统的插入式内镜所具有的耐受性差、不适用于年老体弱和病情危重等缺陷,可作为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目前由于受可控性等限制,还无法实现活检、定点施药及控制方向,这些成为胶囊内镜发展道路上必须攻克的难关,只有这样,胶囊内镜取代传统消化内镜才成为一种可能。纳米机器人是在纳米尺度上应用生物学原理研制可编程的分子机器人。纳米医用机器人可以遨游于人体内,能在血液和细胞介质中工作,也能在血管中游走。因此,它们可以用来捕捉和移动单个细胞,也可以用来清除血管壁甚至心脏动脉上的脂肪沉积物,激发血细胞的活性,完成医生不能完成的血管修补等“细活”。纳米医用机器人还可以进入人体组织的间隙里清除病毒细菌或癌细胞,可以准确地探测到病变发生的位置,并且可以针对单个的病变细胞释放精确剂量的药物,将药物的副作用降到最低程度,以达到最快最佳的疗效;同时,可以探测人体内化学和生物化学成分的变化,适时地释放药物及人体所需的微量物质,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虽然迄今为止尚无纳米机器人真正进入我们的生活,但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医疗领域。许多工程师、科学家和医生都认为,医用纳米机器人有着无限的潜力——而其中最有可能的包括: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抗癌、去除血块、清洁伤口、帮助凝血、祛除寄生虫、治疗痛风、粉碎肾结石、人工授精以及激活细胞能量,使人不仅保持健康,而且延长寿命。随着纳米机器人技术逐渐产业化日趋成熟,其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前景是十分可观的。同时,在探索纳米机器人的路上,我们需要时刻记住,纳米机器人的研发存在相当大的困难,短期内不一定能有成效,只有坚持不懈的进行攻关,不断试验,方可获得成功。

本文采编:CY315
10000 11605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医疗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医疗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医疗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共八章,包含人工智能医疗行业细分领域分析,中国人工智能医疗领先企业案例分析,人工智能医疗行业前景预测与投资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