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物联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消防行业发展全解析【图】

    “消防”即消除防患(即预防和解决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人为与自然、偶然灾害的总称),现代意义的消防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消除和预防潜在的危险和及时扑灭发生的火灾。

    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消防历史,“消防”一词是二十世纪从日本引进的,是一个外来语。但“消防”的根在中国。日本的文字是从中国的汉字演变而来,汉字早在西晋太康五年(284年)就开始传入日本。“消防”一词不仅字形与汉字完全相同,字义也无差别。

    消防安全行业主要分为消防产品和消防工程两个子行业。消防产品又可细分成消防装备、消防报警、自动灭火、防火与疏散、通用与防烟排烟、消防供水等 6 大类,其中消防装备主要用于消防部队,其他 5 大类主要用于建筑物消防。

我国消防行业分类示意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消防产品制造业是消防行业的行业基础。根据国家认监委2014年5月30日发布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我国消防产品主要可分为灭火设备产品、火灾报警产品、火灾防护产品、消防装备产品等四大类。

    消防产品种类繁多,设计21个大类近千种产品。其中自动灭火系统和消防供水系统在消防产品中占比最大的两部分,占全部消防产品的比例分别为25%、15%。自动灭火系统又分为自动气体灭火系统、自动喷淋灭火系统、自动泡沫灭火系统和自动干粉灭火系统,所占比例为10:5:4:1。

    改革开放前,我国消防行业发展缓慢,全国消防产品生产企业数量不足100家,且大部分是国家出资建设的国营企业。2001-2003 年,国家逐步取消了消防产品生产销售备案登记制度,逐步建立消防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消防市场环境发生根本性变革,民营企业开始涉足消防行业,行业发展速度加快。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快递增长,消防产业也逐渐发展成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消防产品生产企业已超过 5000 家,消防行业整体规模较大。

中国消防产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消防行业的企业数量较多,但缺少行业领军企业,各家企业的市场份额较分散,行业集中度低。全国真正有实力,能形成企业集团化、产品多元化的企业并不多,消防行业内的上市公司更是屈指可数。大部分企业产品单一,规模较小,市场辐射有限,缺乏品牌与技术,全国超亿元产值的企业数量有限。总体而言,我国消防行业市场份额较为分散,行业集中度低,龙头企业初步形成,行业内的并购重组开始兴起,规模较大的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品种单一,行业平均毛利不高;中高端市场竞争温和,少数企业向系统集成商发展。

    在消防工程方面,尽管己经有六家消防企业成功上市,但中国消防工程行业的竞争分布极为分散,行业集中度非常低,六家上市企业的工程收入总和只占全国市场容量不到3%。在全国将近1500家资质以上消防工程企业当中,绝大部分企业属于本地企业,真正在跨区域经营方面取得显著效益的企业,少之又少。

    从消防行业技术水平及行业整体情况来看,我国消防产品制造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品牌认知度和技术优势,企业产品销售较为依赖于地区销售网络、消防工程施工企业等渠道,且同类产品的竞争者较多,销售局限于当地市场,难以获得大量的市场份额。但随着楼宇的整体结构更加复杂,消防系统的整体布局以及设计也更加有难度,因此在消防设计等方面也需要更高的专业知识来应对这一需求,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企业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 GDP 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随着经济增长对消防体系建设的持续投入,消防产品的需求亦不断扩大。各级政府对消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消防监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公众安全意识的提高,都为消防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消防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2017年我国消防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3008亿元,同比2016年的2700亿元增长了11.41%,近几年我国消防行业规模情况如下图所示:

2011-2017年中国消防产业市场规模情况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消防产业与各行各业都有着密切联系,不仅与商业地产相关,更与工业地产、公共建筑、基础设施、市政配套等领域相关。目前,我国消防产品生产己经实现了产业化发展,消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日趋活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消防器材、消防工程及消防装备市场合计超过2000亿元,而且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全社会消防安全意识提升,以及行业市场化程度提高,消防行业未来10-20年将保持15%~20%的增长。

    从我国消防行业总体发展来看,目前我国消防投入在总的工程费用中占比还相对较低,目前仅有5%-8%,相比于发达国家的12%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下游的需求来看,我国的城镇化依然在持续的进行中,固定资产投资增增长较为稳定。现代的高层建筑和日益复杂的结构,城市功能片区导致的人口集中趋势没有改变。消防安全逐渐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

    而频发的火灾事故对人民群众以及社会财产的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消防安全意识逐步提高,促使消防成为主动需求。最后是强制性的政策促使下游需求刚性化,2013 年,全国各省市纷纷出台《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规定》支出火灾高危单位必须安装漏电火灾报警系统、城市远程监控系统、厨房设备灭火装置,外墙保温使用不燃材料,并配置逃生辅助装置和智能疏散逃生系统。宾馆、饭店、商场、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门诊楼和病房楼等火灾高危单位 3 层以上的部位,要配置救生缓降器、逃生滑道、逃生梯、自救呼吸器等逃生辅助装置。新建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高危单位设置智能应急照明和疏散逃生引导系统。 刚性需求与主动需求的存在为我国消防配套完善提供驱动力。消防行业总体发展前景良好,同时产品升级的新趋势也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同时各类技术的升级也为消防产品与消防工程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2017年10月10日,公安部消防局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智慧消防”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建设“智慧消防”的重点任务和明确工作目标。要实现火灾防控“自动化”、执法工作“规范化”、灭火救援指挥“智能化”、部队管理“精细化”。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发展,火灾科学、消防技术与消防软科学等领域作为消防科学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行业技术水平与制造能力不断提高,在消防报警、自动灭火、消防抢险救援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智慧消防行业也逐渐向多级启动、智能化、灭火提效、特殊领域应用等方向发展。由于专业领域、中高端市场因为具备较高的行业门槛,行业内合格企业数量较少,但仍有部分具备技术领先的企业通过自主研发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进而形成品牌优势,积累优质用户。

    智研咨询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消防行业市场竞争趋势与投资前景风险报告》认为,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智慧消防是未来城市消防建设的重要趋势,智慧消防建设顺应智慧城市的建设潮流,是智慧城市和消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智慧消防安全服务云平台在智慧消防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智慧消防安全服务云平台”、“智慧用电安全云监测系统”、“应急救援指挥云平台”,可以对消防管理涉及的对象、事件等进行快速数据采集和自动过程记录。“智慧消防”“智慧用电”等APP的普及应用,将进一步拓展消防监管手段,如消防执法环节轨迹核查、消防巡检过程记录、消防设施维修与排查等,可以有效保证数据质量,让消防管理更加便捷、高效。

    未来基于物联网、智慧城市发展,规模化、专业化是消防行业制胜关键。首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推进,智能消防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大有可为。而作为智慧城市建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联网及其细分的而消防物联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我国智能消防的未来趋势。而基于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发展,未来消防行业产品服务的规模化、专业化是行业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而这一竞争力的构建往往来自于企业的人才储备、产品设计等多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贯穿于整个环节的产业上下游联动与配合。行业的上游的原材料、基础器件与消防工程设计等等环节都具有较好的发展机会。

    因此面对社会安全治理的新形势,消防企业要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实时安全隐患监控与分析,把预防安全事故的关口前移,为实现安全生产、预防火灾发生、应对突发事件等加上一道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进而为全面提升消防安全治理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采编:CY246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消防行业市场运营格局及前景战略分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消防行业市场运营格局及前景战略分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消防行业市场运营格局及前景战略分析报告》共十二章,包含消防行业风险分析,2024-2030年中国消防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投资机会及经营策略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