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8年中国百日咳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及免疫治疗【图】

    百日咳(Pertussis)民间亦称“鸳鸯咳”、“疫咳”,是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百日咳杆菌属于鲍特氏菌属,无鞭毛、芽孢,革兰阴性。传染源可为带菌患儿,青年人百日咳感染后漏诊率高,症状不明显,为重要传染源。百日咳杆菌主要经飞沫传播,经过潜伏期后(约7~10天)出现症状,对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为易感者,因母体通过胎盘传递的百日咳抗体为非保护性抗体,易被感染,故新生儿尤其不能除外。其感染病程可达数周至3个月左右,因此临床称为“百日咳”。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阵咳终末可闻及鸡鸣声(婴儿特征不典型),咳嗽逐渐加重。婴儿及重症者易并发肺炎及颅内出血、脑病等并发症。

    一、中国百日咳发病人数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2013年全球百日咳杆菌感染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近126000例,自1950年引进全细胞疫苗后,百日咳死亡率及致病率显著降低。但近年来,据WHO估计,全球每年百日咳发病5000万例,死亡30万例,其中95%发生于发展中国家,2018年上半年中国百日咳发病数为8489例,死亡人数为1个;2017年中国百日咳发病数为10390例,唯有人员死亡。

2011-2018年中国百日咳发病数及死亡人数

数据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智研咨询整理

2017-2018年中国百日咳单月发病数及死亡人数

数据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智研咨询整理

2015-2017年中国百日咳发病率及死亡率

数据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智研咨询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调血脂药物行业市场竞争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二、百日咳的鉴别诊断

    1、类百日咳样综合证

    该病是一组在临床上难以与百日咳相区别的症候群,其发病原因为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支原体病毒、衣原体病毒等微生物。临床表现与百日咳相似,以发作性痉挛性咳嗽或患者在咳嗽末有高调鸡鸣样回声为主要临床特征,有时出现喘憋引起发绀,但百日咳患者痉挛性咳嗽多发生于夜间。

    2、喘息性支气管炎

    患有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患儿也可出现痉挛性咳嗽,但多有家族性喘息疾病史或过敏史,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呼吸末无钩回声,反复发病,应注意与此病鉴别诊断。及时给予雾化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及布地奈德可迅速缓解。

    3、咳嗽变异性哮喘

    是以慢性持续性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特殊类型哮喘,多发生在夜间或凌晨。主要病理变化为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多有遗传因素、过敏因素、运动及环境因素引起。春秋季发病多,以长期顽固性干咳为主,肺功能损害介于正常人及典型哮喘之间,皮肤过敏原试验可为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抗生素无效,抗组胺药、β2受体激动剂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

    三、百日咳的并发症

    1、肺炎、呼吸衰竭

    百日咳患儿由于分泌物较多,反复刺激呼吸道,出现咳嗽症状,病情迁延至肺部,出现肺部病变,继而使肺部成为痰液培养皿,引起肺部感染,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没有接种过疫苗的早期新生儿患并发症的可能性较高,可导致死亡。

    2、百日咳脑病

    脑病为最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52.9%,早期新生儿多见,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痉咳引起患儿脑血管痉挛,导致脑出血、脑缺氧。表现为反复抽搐、呕吐、意识不障碍,高热、脑疝,危及患儿生命。

    3、肺动脉高压与白细胞增多症

    白细胞增多症多见于重症百日咳患儿。白细胞聚集于肺循环对肺循环血流形成机械性阻塞,从而导致严重低氧血症及肺动脉高压。严重的百日咳患儿可伴有循环障碍,心率增快,可达200~220次/分,导致心衰,也可血压增高,约100/70mmHg,血管收缩能力差。双倍血容量换血对于肺动脉高压及继发于此的低氧血症及心力衰竭是有效的治疗,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方法相同。等量交换,1小时左右。

    4、其它并发症如腹腔压力增高致脐疝、腹股沟疝,营养不良等。

    四、百日咳流行的3个基本环节

    百日咳是世界性疾病,多见于温带和寒带,一般多为散发,亦可以引起暴发流行。

    一般非典型患者和轻型患者是最主要传染源,该病潜伏期末已从呼吸道排菌,传染期主要是发病开始后的1~3周,尤其是发病第1周卡他期传染性最强。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家庭内传播较为多见。面对百日咳,人们往往关注婴幼儿,忽视了患百日咳的青少年和成人,青少年或成人往往表现症状轻多数不就诊或者症状重而就诊,但医生不能很好仔细询问病史,只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按照病毒性感冒、肺炎或支气管炎等进行对症治疗,患者并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不自觉地将病菌暴露于婴幼儿,使婴幼儿患病。有人通过聚集性发病监测发现了4种百日咳发病类型,分别是家庭聚集性发病、医院聚集性发病、同村聚集性发病和学校聚集性发病,其中家庭聚集性发病占85.33%,家庭内成人是婴幼儿感染最主要来源。

    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但以婴幼儿易感性最强,母体缺乏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传递给胎儿,所以6个月以下婴儿发病率较高,新生儿亦可发病。百日咳病后不能获得终生免疫,目前不少儿童时期百日咳患者发生第二次感染,并造成家庭内传播。

    五、影响百日咳流行的因素

    百日咳死灰复燃。自从20世纪40年代全细胞疫苗常规免疫出现以后,百日咳在儿童中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无细胞疫苗的转变以后得到持续性的控制,但是来自全球近期的报告提示,有更多的不能用更好诊断方法解释的百日咳事件时有发生。尽管在一些地理区域的流行病学形势不是很明确,但是在北美、亚洲、澳大利亚学龄儿童以及青少年中百日咳的发病率有所上升是毋庸置疑的。尽管专家们在哪个因素更重要方面各执己见,但是5个因素好像扮演了相同的角色,这5个因素是:疫苗免疫带来的变化;疫苗接种而导致的易感儿童增加;无细胞疫苗相对于全细胞疫苗更低的疗效;运用无细胞疫苗后免疫力的减弱;疫苗相对于1型辅助性T细胞(Th1)更偏好于诱导2型辅助性T细胞(Th2)应答。近期有人提出的可能的第6个因素,即无细胞疫苗能够预防狒狒模型出现百日咳症状,却无法保护机体免于感染。如果这对于人类来说也同样适用,那么在利用无细胞疫苗的国家,人体机体百日咳感染可能会有所加强。

    无细胞百日咳疫苗4种抗原:百日咳毒素(PT)、百日咳丝状血凝素(FHT)、百日咳杆菌粘附素(PRN)及纤毛凝集原2(fim2)。表现在几个方面:多年以来通过每个抗原的等位基因改变机体循环;用产生更多毒素的所谓的P3启动子替换掉PT抗原中老的启动子;以及百日咳杆菌粘附素缺失菌株的出现。后者使含有PRN的疫苗效果减弱。

    尽管很多已经报告的事件发生在接种儿童中,但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存在大量未接种儿童发生百日咳的风险增加2.5倍。

    多种流行病学和血清学研究证实,在4~6岁以及青春期前10~12岁注射一定剂量的无细胞疫苗辅助剂以后,对百日咳的免疫力会迅速消失。疫苗的效能仅仅在两岁左右时很高。此外,在20世纪90年代的很多临床试验分析中,有一种全细胞疫苗跟无细胞疫苗相比更不容易产生免疫性。在每一个运用其它种类全细胞百日咳疫苗的试验中,效果要比相同试验中运用无细胞疫苗的更好。虽然在保护作用和抗体水平的关联方面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很多权威人士认为高水平的PT和PRN抗体和保护作用之间是有所关联的。

    我国部分学者研究发现百日咳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但各省份监测到的阳性率不尽相同,如河南省百日咳抗体平均阳性率为40.59%[20];江苏省江阴市百日咳抗体平均阳性率为32.23%,1岁组抗体阳性率最低为8%,20岁组抗体阳性率最高达48%[;深圳市百日咳抗体阳性率介于26.67%~70.67%,平均为46.25%[22];均低于国家75%的要求。有些学者研究还发现了百日咳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例如在浙江省东阳市百日咳阳性率介于30.00%~89.66%,平均阳性率达75.60%,0岁组最高可达89.66%,20岁最小降低到了30.00%,但平均保护率仅达12.92%;浙江省奉化市百日咳抗体保护率11.8%~94%,大年龄组保护率低更易受到百日咳感染。有的省份监测发现百日咳抗体阳性率高,但保护率却低的现象,四川省遂宁市百日咳抗体阳性率为86.05%~100%,平均阳性率为96.62%,可保护率最低为18.60%,最高也仅为76.19%[26]。

    六、百日咳的免疫支持治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免疫支持疗法对此病进行干预,前期国内外全细胞百日咳疫苗的广泛使用明显降低了百日咳的发病率,但它的反应原性限制了对青少年的实用,加之可造成脑损伤给人们带来的惊恐,近年被非细胞百日咳疫苗取代,它清除了80%的抗原表位,减少了中和抗体,诱导B细胞成为疫苗表位,而非抗原表位。T.JohnM等人在美国利用被研究者血清中的抗体反应动力监测发现:非细胞活性百日咳疫苗的有效性可维持5年,期间血制品标本抗体依旧存在,通过这一临床实验证实,此疫苗可以抵抗百日咳杆菌病原的抗原性,抗毒素血清素的浓度均在0.01IU/ml以上,接种者5年之内可免除再次接种。但百日咳类毒素对人体引起了不适反应,对此,为了提高人体对疫苗的耐受性及安全性,减少反应原性,试图研发多种抗原性较低的疫苗,进而减少免疫原性,提高疫苗抗体。在瑞士,百日咳的免疫治疗法被推荐为最重要最具特效的治疗方案,尤其是小于6个月的婴儿。2012年10月起,英国联合文员会颁布相关规定,孕妇自孕28周到38周期间给予常规免疫接种,使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胎盘转运抗体获得接种的免疫功效,通过增强母亲免疫力来提高患儿在母体的生存质量。但因此种方法并未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孕妇接种此种疫苗的程序并未完善,合理性和安全性未得到证实,还需要大量的恒面研究。

本文采编:CY306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