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8年中国化学原料药行业概况、 市场格局、价格走势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图】

    维生素(Vitamin)是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的统称。它们是生物体所需要的微量营养成分,而一般又无法由生物体自己生产,需要通过饮食等手段获得。维生素不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组成成分,也不产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机体代谢的调节。生物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极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或微克计算,但缺乏维生素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过量摄取维生素却会导致中毒。

    按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包括全部 B 族维生素、维生素 C、生物素(也称维生素 H 或辅酶 R)、肌醇、维生素 PP;脂溶性维生素包含维生素 A、 D、 E、 K 等。维生素 A、 C、 E 和部分 B 族(B3、 B5) 生产和需求量较大,是大品种维生素产品, 尤其是 VC 全球年产能 20 万吨,是最大的维生素品种, VB3(烟酰胺)也有 10 万吨左右; 叶酸、维生素 B2、维生素 B6、生物素等产量和需求量较小,全球生产和需求量在 1 万吨以下,属小品种维生素。

    一、 维生素原料药生产格局

    (一) 世界维生素生产格局

    起源罗氏: 早在公元前 3000 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就已经发现能治疗夜盲症的物质,

    即现在的维生素 A,而真正实现维生素工业化生产的始于 1934 年瑞士罗氏, 由此开创现代维生素快速发展时代。罗氏曾一度占有 40%的世界维生素市场,曾是全球最大的维生素生产厂家。 上个世纪 90 年代,瑞士罗氏、德国巴斯夫等维生素国际巨头结成“维生素卡特尔联盟”,凭借技术优势和资本实力,逐渐垄断了国际市场,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1999 年 5 月,美国司法部宣布维生素卡特尔的两个主要合谋者已与司法部达成认罪协议,并宣告卡特尔联盟终结,其中涉及 21 家企业、 200 多位个人、 16 个维生素产品(包括类胡萝卜素和复合维生素), 产生销售金额超过 300 亿美元;并对这些企业或个人的罚款总额超过 50 亿美元。 进入 21 世纪, 国际巨头间并购整合不断, 2001 年德国巴斯夫收购日本武田, 2003 年荷兰帝斯曼 17.5 亿元收购罗氏维生素业务,罗纳普兰克把维生素业务转给安万特,安万特又被安迪苏收购, 2006 年中国央企蓝星集团斥资 4 亿欧元全资收购安迪苏, 并在 2015 年实现国内 A 股借壳上市。同时,鉴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环保持续严格监管、打击垄断价格操纵等原因,部分生产企业退出或关停相关维生素生产,如伊斯曼化学、德固赛、默克和日本卫材制药等大型的生产企业退出了维生素市场;荷兰帝斯曼、德国巴斯夫和龙沙公司关停了其在美国的维生素 C和维生素 E 生产装置。 2008 年法国安迪苏由于成本劣势, 退出维生素 E 市场。

    中国、 巴斯夫和帝斯曼三极格局形成。 进入 21 世纪以来,趁着国际巨头生产布局调整时机,我国相继突破相关维生素品种生产技术封锁, 2006 年,我国维生素总产量 15万吨,占全球份额的 46%; 到 2015 年,中国维生素总产量 26 万吨,占全球份上升至70%。 世界维生素行业的竞争格局经过多年企业并购整合、生产企业调整、 产业国际转移, 已经形成了比较强的集中度。 目前全球维生素行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了以我国为生产中心,海外德国巴斯夫、荷兰帝斯曼(DSM)补充三极生产格局。

    (二) 维生素下游情况分析

    维生素下游主要是饲料、食品添加剂和医药保健品, 除部分维生素如 VC 外,大部分品种饲料用量占比 70%以上。 维生素对畜禽而言,需要量极少,但对维持畜禽正常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养殖业大多采用集约化,动物脱离阳光、土壤、青绿饲料等自然条件,仅依靠配合饲料中的养分,极易缺乏维生素。因此,饲料中必须添加各种维生素,以满足畜禽的营养需要。

    由于维生素在饲料中添加量小,因此饲料行业对维生素涨价不敏感。 维生素在各种畜禽饲料中因动物类别、育龄、健康状况等添加量各不同,但是吨饲料添加量最高仅有克级别,如维生素 E 每吨饲料添加 50 克,有的甚至只有毫克级别;在饲料成本占比中,豆粕、玉米等蛋白和能量类占饲料 85%以上成本,生产等其他成本 10%左右,微量矿物元素、氨基酸、维生素等预混料占 5%左右, 单品种维生素在饲料成本中占比就更小,维生素不是饲料企业成本控制主要考虑因素。

    (三)维生素供给及价格情况分析

    下游主要需求端饲料行业对维生素需求刚性且稳定,近十年来,全球饲料产量基本保持 1-3%的增速稳定增长, 2016 年全球饲料首次超过 10 亿吨,同比2015 年增长 3.7%, 我国饲料生产量累计 2.9 亿吨,同比增长 3.8%。 饲用维生素需求伴随饲料行业低速稳定增长,不存在需求爆发增长情况。

    供给端是维生素价格周期波动的主要策源地,环保和生产事故是价格上涨驱动主因。

    维生素工业生产采用化工合成或者生物发酵生产,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在全国各地方省市都属于需环保严格监管类企业。 各地环保督查或安全生产检查,导致部分维生素生产企业减少生产缩减产量,甚至停产,由于大部分维生素细分品种生产格局相对集中,几家产量优势企业减产或停产,引起相关品种维生素未来供应急剧萎缩担忧,市场报价飙升。如 2016 年初以来,山东环保督查,维生素 B5(泛酸钙)主要生产企业山东华辰和新发减产或停产,维生素 B5 价格短期从 56 元/千克飙涨 12 倍至最高 730 元/千克。另外,生产事故也极易引起相关品种市场价格飙升,如去年 10 月份德国 BASF 柠檬醛厂爆炸事故停产,导致 VA 生产原料供应紧张, VA 市场报价飙涨到目前 1400 元/kg 水平,相对于去年 7 月份价格上涨近 10 倍。

    二、 化学原料药价格行业整体性上涨

    (一) 过去化学原料药行业长期供大于求

    全球大部分维生素品种产能过剩,尤其我国此前环保意识淡薄,发展经济追求 GDP是首要任务,片面牺牲环境求发展,较宽松环保政策加上人工成本低,我国维生素产能迅速扩大, 2015 年总产量 26 万吨,占全球份额从 2006 年的 46%上升至 70%;另外,我国也成为维生素国际产能转移地, 部分国际巨头甚至关闭欧美等国生产基地,转而收购国内相关企业,转移相关产能到我国,如 DSM 收购江山制药(2 万吨 VC 产能)。寡头垄断生产格局下, 偶发企业生产事故和运动式环保检查,极易导致行业产能被动明显收缩,相关产品价格暴涨,但产能再度回归后,供大于求的市场供求关系下,市场价格随之暴跌,产能过剩市场价格上涨具有自杀性,价格变动呈现尖峰形态。如 2008年,外购中间体生产 VE 的安迪苏由于成本过高宣布退出 VE 市场,导致 VE 市场价格狂飙; 2014-2015 年叶酸因环保减产,市场价格飙涨到 3000 元/kg,随后大幅回落,周期 性明显。

饲用维生素价格指数周期波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网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化学原料药产业竞争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二) 现在化学原料药周期性弱化, 行业价格整体性上涨

    自 2015 年下半年来, 维生素价格整体持续上涨,饲用维生素价格指数迭创新高,去年底达 398.9 点, 创出十年历史高位。本轮维生素价格整体大幅上涨主要源于我国持续收紧的环保政策,叠加期间主要生产企业生产事故等原因。环保政策空前严厉:中央环保督查常态化。 自 2016 年开始, 中央共发起组织首轮四批全国环保督查,涉及省市(含兵团) 共 31 个, 基本完成为期两年的覆盖全国范围环保督查,期间受理群众举报 13.5 万余件,立案处罚 2.9 万家,罚款约 14.3 亿元;立案侦查 1518 件,拘留 1527 人;约谈领导干部 18448 人,问责 18199 人,对全国环境保护保持高压态势; 2018 年, 重点组织开展首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情况“回头看”。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刘长根透露,中央已经明确,每两年左右对全国各省(区、市)要督察一遍, 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公开表示,目前正在为后续开展第二轮做好准备,研究推进有关中央环保督察相关法规的制定工作。 预计 2018-2019 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 中央环保督察制度将常态化 周期性弱化, 行业价格整体上涨。 持续环保政策收紧,维生素原料药行业周期性弱化,行业价格整体性上涨明显。饲用维生素尤其是某些维生素单品价格走势与本轮环保督查进度高度吻合。 2016 年我国开始首轮中央环保督查, 维生素价格也开始新一轮上涨走势,以维生素 B5(泛酸钙)为例, 自 2007 年价格高位下跌以来,泛酸钙持续年维持 50-70 元/kg 价格低位, 2014 年触底反弹,迎来半年时间左右的价格上涨短周期,最高上涨到 140 元/kg 左右,随后价格快速跌回低位, 2016 年初,受环保政策收紧影响,价格快速上涨到 200-300 元/kg 的价格高位, 2017 年受第四轮中央环保督查影响, 山东新发(泛酸钙产能 6000 吨)和山东华辰(产能 3000 吨)停产,泛酸钙价格高位飙涨至750 元/kg 左右,此后随着山东企业复产,目前回落至 280 元/kg 附近,但仍处于历史高位价格区间。从 2016 年初到现在,泛酸钙价格已经维持长达两年 200 元/kg 以上的高价格,反映环保政策持续收紧形势下, 维生素价格波动周期性减弱,价格维持高位成为新常态。

泛酸钙市场报价维持长达两年价格高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 维生素主要细分品种概况、 市场格局、价格回顾与展望

    (一) 维生素 A(视黄醇)行业概况、 市场格局、价格回顾与展望

    1、维生素 A(视黄醇)市场需求格局情况分析

    维生素 A(Vitamin A ) 化学名为视黄醇,是最早被发现的维生素, 是脂溶性的醇类物质。 有多种分子形式。其中 VA1 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血液和眼球的视网膜中,又叫视黄醇,熔点 64℃,分子式 C20H30O, VA2 主要在淡水鱼中存在,熔点只有 17~19℃,分子式 C20H28O。维生素 A 是构成视觉细胞中感受弱光的视紫红质的组成成分,视紫红质是由视蛋白和``11 –顺 –视黄醛组成,与暗视觉有关。人体缺乏维生素 A, 影响暗适应能力(夜盲症),如儿童发育不良、皮肤干燥、干眼病、夜盲症,老年斑等。需求结构: 维生素 A 是全球需求量约 25000 吨左右, 下游主要以饲用为主,占比超过 80%, 食品和医药保健品占 VA 消费约 20%。生产工艺: VA 生产技术门槛较高, 目前维生素 A 工业生产的技术路线主要有 Roche公司的 O. Isler 于 1947 年设计的路线和 BASF 的 Horst Pommer 于 1963 年工业化的路线, 两条路线均以β-紫罗兰酮为起始原料,目前帝斯曼和我国三大生产厂商均使用Roche 技术路线, 巴斯夫和安迪苏主要使用 BASF 路线, 两条反应路线各有千秋,成本较为接近。

    维生素 A 的关键起始原料β-紫罗兰酮在工业大规模生产中是由柠檬醛为起始原料合成,目前全球柠檬醛产能主要集中在巴斯夫、新和成和日本可乐丽三大公司,其中约 60%的柠檬醛供应量来自巴斯夫。 2016 年和 2017 年 VA 两次价格大幅上涨都是源于 BASF德国工厂爆炸事故,影响柠檬醛全球供应,最终传导下游 VA 价格暴涨, 柠檬醛是 VA 生产的瓶颈。

    2、维生素 A(视黄醇)市场竞争格局

    目前, 全球 VA 总产能约 30000 吨, VA 全球市场是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全球有帝斯曼、巴斯夫、 安迪苏、新和成、浙江医药、金达威 6 家生产企业,行业集中度高。帝斯曼(DSM)是 VA 生产龙头,约有 8000 吨产能(折合 50 万 IU 计,下同),市场占比约 26%, BASF 有 6300 吨产能,市占率约 21%,但是控制全球 60%以上柠檬醛产能,是全球三大柠檬醛生产厂商之一,对 VA 价格有举足轻重影响,国内三大生产商分别是新和成(6000 多吨)、浙江医药(3000 吨)和金达威(2500 吨)。未来几年,新增产能较少, 国内新和成 VA 生产线升级改造后,产能上升到 10000 吨, BASF 今年开始对 VA 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 2020 年产能提升约 30%。国内 VA 产能集中在浙江和福建两省,新和成 VA 生产线全部在浙江上虞基地, 浙江医药 VA 产能集中在浙江绍兴昌海生物, 金达威产能在福建厦门。

维生素 A(VA)全球产能格局(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VA 国内产能地域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维生素 A(视黄醇)行业价格走势分析预测

    价格情况:自 2007 年,国内 VA 市场价格维持近 8 年低位盘整, 2016 年受 BASF德国路德维希港工厂发生事故、帝斯曼为期 3 个月的检修计划和杭州 G20 峰会停产叠加影响,价格上涨到最高约 320 元/kg(50 万 IU 规格), 随后 VA 价格回落至 120 元/kg 水平,接近行业成本线。 2017 年 10 月, BASF 工厂再度发生火灾事故,并且发布不可抗力声明,柠檬醛生产线停产, 柠檬醛全球供应短缺,安迪苏 VA 被迫减产 30-40%,全球VA 供给进一步收缩,价格大幅上涨。

    自去年 12 月中旬国内 VA 市场报价冲上 1000 元后,目前维持在 1300 元/kg 左右高位已经近 4 个月,最新市场报价为 1325 元/kg,预期随着后期 BASF 工厂复工, 全球柠檬醛供应紧张缓解,目前 VA 超高价格将回落。

国产维生素 A(VA)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VA 出口情况: 2017 年我国共出口 VA 3421.8 吨(备注: VA 出口 产品种类较多,有 VA100 万 VA65 万 VA50 万等), 出口金额 1.69 亿美元, 折合出口单价 49.4 美元/千克,但从当月出口数据看,第四季度 VA 受 BASF 火灾事故影响,价格上涨明显, 今年 1 月份出口单价突破 200 美元/kg,达到 201.8 美元历史高位。 从 2010 年到 2017 年,年出口数量基本稳定在 3000-3500 吨, 下游需求稳定。

我国维生素 A(VA)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 VA 三大生产企业新和成、浙江医药和金达威, 新和成近年来出口占比逐年扩大, 2016 年出口占比 65%左右,浙江医药约 18%,剩下金达威约占 17%。

我国维生素 A(VA) 企业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 维生素 B2(核黄素)行业概况、 市场格局、价格回顾与展望

    1、 维生素 B2(核黄素)行业概况

    维生素 B2(Vitamin B2) 又称核黄素, 是人体必需的 13 种维生素之一,维生素 B族成员之一, 是机体内许多酶系统的重要辅酶 FAD 与 FMN 的组成成分,参与机体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需求结构: 下游主要为动物饲料和食品添加剂, 分别占 64%和 32%, 医药等其他需求量较小(<5%)。 其中,饲料级的 VB2 为 80%含量的粉, 食品中主要用作面粉等食品的添加剂。全球 VB2 市场总需求约 7000 吨,国内市场年需求约 2000 吨。生产工艺: VB2 生产工艺为微生物发酵生产。 目前, 国内外广泛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工业生产维生素 B2。能够产生维生素 B2 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和霉菌,工业生产中主要以阿舒假囊酵母(Eremotherecium ashbyii)为生产菌种。维生素 B2 的工业发酵一般为二级发酵,发酵液先沉淀再氧化进行分离提纯。 玉米是发酵生产 VB2 的主要原料,约占生产成本的 50%以上。

    2、 维生素 B2(核黄素)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目前, 全球 VB2 总产能约 10000 吨(按 80%粉计,下同), 生产企业主要有广济药业 4800 吨(大金产业园 2300+孟州 2500 吨)、 DSM2000 吨、巴斯夫 1500 吨,三家企业总长能达 8300 吨,超过全球产能 80%,呈现三寡头垄断格局。国内 VB2 主要由广济药业和海嘉诺药业(原迪赛诺)主导,海嘉诺药业旗下内蒙赤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VB2 产能约 1000 吨,另外还有山东恩贝。

维生素 B2(VB2)世界产能(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VB2 国内产能地域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 维生素 B2(核黄素)行业价格走势分析预测

    价格回顾: 2007 年,由于巴斯夫(韩国)工厂罢工停产, VB2 价格暴涨,国内 VB2市场报价高达 850 元/千克。此后随着巴斯夫复产,伴随 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导致全球经济急转直下, VB2 价格雪崩至 100-150 元间,价格低位彷徨持续长达 7 年之久,波澜不惊。由于玉米占 VB2 生产成本的 50%以上, 2009-2014 年,我国玉米采取国家收储保护政策,国内玉米及玉米淀粉价格持续上涨并维持高位, VB2 生产厂家成本压力巨大,广济药业原料药产品毛利率 2012-2014 年毛利率仅有 7.46%、 12.44%和 7.57%。 2016年国家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采取“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玉米期货价格从 2015年第二季度开始大幅下跌,最低跌至 1400 元/吨水平,跌幅高达 45%,广济药业原料药毛利率大幅回升至32%,2016年 VB2低位回升,最高市场报价 270元/千克,涨幅 116%,2017 年上半年价格回落到最低 155 元/kg 左右, 下半年随着国内严厉的环保督查,维生素掀起大范围涨价潮, VB2 提价明显, 截止今年 3 月 14 日, VB2 市场报价 440 元/千克,同比去年 6 月上涨 1 倍有余。

国产维生素 B2(VB2)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VB2 出口情况:2017 年我国共出口 VB2 2739 吨,折合年均出口单价 32.38 美元/千克, 从同比 2016 年出口均价有所下滑,主要是上半年出口价格较低,从下半年开始,VB2 出口价格随着国内市场报价上升而回升, 今年一月份月均出口单价攀升到 49.3 美元/kg 的高位。 在出口份额方面,由于 2014 年海嘉诺旗下赤峰制药的饲料级 VB2 因涉及转基因事件,被欧盟吊销 FAMI-QS 证书,目前广济药业主导国内 VB2 出口,约占出口份额 70%左右。

我国维生素 B2(VB2)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 维生素 B5(泛酸钙)行业概况、 市场格局、价格回顾与展望

    1、 维生素 B5(泛酸钙)行业概况

    维生素 B5(Vitamin B5) 又称 D-泛酸钙, 是人体必需的 13 种维生素之一,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 B 族成员之一, 是它是辅酶 a(CoA)及酰基载体蛋白(acylcarrierprotein,acp)的组成部分。机体内的泛酸,几乎都用以组成辅酶 a 及 acp的辅基。需求结构: 2013 年全球 VB5 的市场需求总量约 21,000 吨,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维生素 B5 的市场需求仍将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特别明显。据分析,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维生素 B5 仍将以 5%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发展,预计到 2018 年,全球维生素 B5 的需求量将达到 26,000 吨左右。

    下游主要为动物饲料、食品添加剂和医药原料药,分别占 75%、 15%和 10%。生产工艺: VB5 前段生产工艺有多种,生产后段拆分方法有化学和微生物酶拆法两种。 VB5(D-泛酸钙) 首先要制备 2 个重要的中间体,分别为β-氨基丙酸和 DL-泛解酸内酯。 β-氨基丙酸的合成有丙烯腈路线、丙烯酸路线、琥珀酰亚胺路线等,现国内生产厂大多采用丙烯腈路线。 DL-泛解酸内酯的合成有异丁醛-甲醛-氢氰酸路线、异丁醛一乙醛酸路线、异丁醛一三氯甲烷路线等, 国内基本采用异丁醛-甲醛-氰化钠法; 生产后段拆分方法有化学和微生物酶拆法两种,国内外大部分厂家采用化学法拆分, 世界上仅日本第一制药和浙江鑫富生化股份有限公司采用, 微生物酶法拆分 DL-泛解酸内酯的工艺具有生产成本低、对环境友好等特点,这也是最先进的工艺。

    VB5 部分原材料为易燃、易爆、有毒的气体或液体, 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含氰废水,处理难度较大,国内环保逐步趋严,使得国内泛酸钙产能明显受限,供给紧张。环京津冀周边省份环保督查和安全检查趋严,山东环保督查, 泛酸钙(VB5) 行业第二、三大厂商山东新发和山东华辰停产,亿帆医药浙江也部分装置停产检修。

    2、 维生素 B5(泛酸钙)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世界 VB5 市场呈高度寡头垄断格局,全球仅 5 家生产企业,亿帆医药、山东新发、山东华辰、帝斯曼、巴斯夫等五家。 亿帆医药是 VB5(泛酸钙) 龙头, VB5 产能为 8000吨左右,占全球总产能 40%左右,山东新发 6000 吨左右,山东华辰 3000 吨左右,巴斯夫和 DSM 产能均在 2400 吨左右。 另国内还有兄弟科技(002562)一期 5000 吨 VB5产能目前待投产;产能地区分布上比较集中,山东新发和山东华辰两个企业总产能 9000 吨,占全球总产能的 45%左右,其次浙江亿帆鑫富 8000 吨,占 40%左右,兄弟科技在江西新建 5000吨 VB5 项目,预计下半年底正式投产。

维生素 B5(VB5)世界产能格局(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VB5 国内产能地域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 维生素 B5(泛酸钙)行业价格走势分析预测

    价格回顾: 2008 年-2015 年, VB5 价格长期在 55 元/千克附近窄幅波动,期间即使有波动,也维持时间较短,从 2015 年底以来,由于环保因素山东新发(产能占 30%)VB5 生产线停产整改,导致 VB5 供货紧张,价格快速攀升至 300 元/千克大关; 2017 年上半年,小幅回落至 220 元/千克价格水平; 7 月,由于山东环保督查,泛酸钙(VB5)行业第二、三大厂商山东新发和山东华辰停产,亿帆医药浙江也部分装置停产检修,占VB5 世界总产能 85%的三巨头同时因环保产能收缩, VB5 市场报价飙涨至 9 月的 750元/千克水平,此后随着山东企业复产, VB5 价格回落到两年历史均价区间,最新市场报价是 280 元/kg。

国产维生素 B5(VB5)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VB5 出口情况: 2017 年我国共出口 VB5 14554 吨, 年出口均价 29.1 美元/kg, 同 比 2016 年均价上升约 27%。 月出口均价自去年 9 月开始上升明显,今年 1 月出口均价43.1 美元/kg,同比去年上升约一倍,折合人民币出口均价约 275 元/kg(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 6.4 计), 国际出口 VB2 以长单为主, 价格走势基本跟随国内市场价格,但波动幅度明显较小。

我国维生素 B5(VB5)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未来展望:世界产能 85%以上在我国, VB5 生产地域尤其集中在山东、浙江两省,全国环保督查,尤其是环京津冀地区环保收紧和安全检查,对产能影响较大。兄弟科技5000 吨 VB5 产能即将投产,但是产能爬坡需要时间。 从 2016 年初到现在,泛酸钙价格已经维持长达两年 200 元/kg 以上的高价,预计环保政策持续收紧大环境下, VB5市场报价将长期维持目前高位价格区间。

    (四) 维生素 C(L-抗坏血酸)行业概况、 市场格局、价格回顾与展望

    1、 维生素 C(L-抗坏血酸)行业概况

    维生素 C(Vitamin C , Ascorbic Acid)又叫 L-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在水果和蔬菜中含量丰富。在氧化还原代谢反应中起调节作用,缺乏它可引起坏血病,因此又称抗坏血酸。正常情况下, VC 绝大部分在体内经代谢分解成草酸或与硫酸结合生成抗坏血酸-2-硫酸由尿排出,另一部分可直接由尿排出体外。

    需求结构: 维生素 C 是全球用量最大的维生素, 不同于其他维生素大部分饲用, VC主要以人用为主,食品和医药保健品占 VC 消费的 95.2%,饲料是 4.4%,化妆品为 0.8%。

    生产工艺: VC 生产技术壁垒不高,进入门槛较低。 目前,国内 VC 生产工艺主要采用 1980 年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尹光琳发明“维生素 C 二步发酵新工艺”, 即先将葡萄糖还原成为山梨醇,经过第一次细菌发酵成为山梨糖,再经过第二次细菌发酵转化为 KGA(2-keto-gulonicacid),最后异化成为维生素 C。

    2、 维生素 C(L-抗坏血酸)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全球市场: 中国是 VC 的世界工厂, 全球 VC 需求量约为 13-15 万吨,其中中国出口 13 万吨,约占全球产能的 80%以上, 主要供应商有 6 家,除 DSM 苏格兰厂外,其余5 家均在我国,分别是石家庄制药(石药集团旗下)、东北制药、华药维尔康(华北制药旗下)、及江山制药以及鲁维制药。荷兰帝斯曼(DSM) 公司在英国的工厂,主要用于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 2015 年 4 月, 帝斯曼(DSM) 完成对江山制药的收购, 维生素业务版块全球布局。

    国内格局: 我国每年 VC 产能约为 20 万吨, 但全球需求量只有 12-13 万吨, 产能严重过剩。 VC 产能分布主要为“五大家族”,即石药 3.5 万吨,鲁维制药 3 万吨,东北制药 2.5 万吨,华北制药 2 万吨,江山制药 2 万吨, CR5 约为 65%。还有天力,拓洋等多家企业生产,产能约为 5 万吨。 产能地域分布上集中于河北、辽宁、山东等环京省份,占总产能的一半以上。

维生素 C(VC)国内产能格局(万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VC 国内产能地域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 维生素 C(L-抗坏血酸)行业价格走势分析预测

    价格回顾: 2002 年 5 月 1 日开始,维他命 C 被列为海关审价、商会预核签章的管制出口商品。 从 2005 年开始, 国内外 VC 生产巨头帝斯曼(DSM)、巴斯夫以及国内四巨头轮番停产, 叠加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停产因素刺激, VC 价格从 2007 年 5 月开始剧烈冲高, 从 30 元/千克底部涨至 2008 年七月份的 135 元/千克高点, 这一轮行情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 2009 年以后,合规企业产能利用率较高,都有扩产的意愿; 不合规的企业在地方政府的默许之下,上马 VC 项目。产能过剩导致 2010 年 VC 价格大幅回落,2012年 7 月份价格跌到 26 元/千克,并维持长达 4 年时间到 2016 年底,市场价格接近企业的生产成本, 全行业亏损严重。 2016 年 12 月开始, VC 价格长期低迷全行业亏损后, 小产能逐渐退出, 叠加全国环保趋严, 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环保督查趋严, VC 价格开始复苏, 2017 年 12 月末 VC 价格上升到最高 72.5 元/公斤左右, 今年 3 月价格小幅回落到 59 元/kg 左右,仍处于 2011 年以来历史高位。

国产维生素 C(VC)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出口情况: 我国 VC 年出口量逐年上升, 2016 年出口 13.1 万吨, 2017 年出口 14.8万吨, 但是相比国内 20 万吨的总产能,行业仍然过剩严重。从 2012 年开始,出口单价长期维持在 3.6 美元/千克左右,全行业亏损; 2017 年伴随国内 VC 涨价, 月均出口单价持续提升, 2018 年 1 月提升到 7.1 美元/千克, 提价幅度近一倍。

我国维生素 C(VC)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未来发展趋势:VC 全球产能过剩严重, 技术壁垒不高,进入门槛较低,价格经历长达 4 年低位徘徊,全行业亏损,国外出口情况显示需求缓慢增长,本轮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全国环保政策收紧,尤其是环京津冀省份环保收紧和安全检查压力, 但是行业产能仍过剩严重, VC 基本面仍较严峻。

    (五) 维生素 E(生育酚)行业概况、 市场格局、价格回顾与展望

    1、 维生素 E(生育酚)行业概况

    维生素 E(Vitamin E) 又称生育酚,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 是最主要的抗氧化剂之一, 一般饮食中所含维生素 E,完全可以满足人体的需要。

    需求结构: 下游主要为动物饲料,约占 80%的需求量, 医药和食品的需求量较小。

    其中,饲料级的 VE 为 50%含量的粉,而医药和食品级的为 96%以上的油。全球 VE 市场相对平稳,每年保持 3-5%的速度自然增长。

    生产工艺: VE 的生产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和资本壁垒。 目前,国内 VE 生产工艺主要是化学合成法,上游起始原料主要来自石油产品,主流生产商都是以甲酚等为基础原料,经过 20 多部化学反应制备 VE, 合成步骤相对较长, 因此具有很强的技术壁垒。 新和成拥有较强的技术优势,自行研发了另一条以丙酮为起始原料的新工艺。虽然新工艺成本与之前的相当,然而可以减少对间甲酚的依赖,分散风险。目前二条工艺均在生产,使用比例大致相等。

    2、维生素 E(生育酚)行业 市场竞争格局

    以 50%粉计, 全球 VE 市场由 DSM(30000 吨)、 BSF(20000 吨)、新和成(30000吨) 和浙江医药(20000 吨) 四大寡头垄断,竞争格局稳定, CR4 产能占比超 70%;另外北大医药旗下西南合成有 7500 吨 VE 产能,但由于生产成本较高,自 2015 年开始逐渐停产; 近年来,吉林北沙制药 2014 年新增 9000 吨 VE 产能技改,产能提升到 10000吨, 冠福股份旗下能特科技于 2016 年 8 月份投资 5.7 亿元建设年产 20000 吨维生素 E项目, 2017 年 3 月份开始正式投产对外销售,全球产能提升约 30%。目前,全球 VE 全部总产能约 13.75 万吨。

维生素 E(VE)全球产能格局(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 维生素 E(生育酚)行业走势分析预测

    2003 年以前,由于 DSM 和 BASF 扩产, VE 呈现供大于求的行业格局,随着需求的自然增长, 2007 年 VE 市场供需趋于平衡。 2008 年,外购中间体生产 VE 的安迪苏由于成本过高宣布退出 VE 市场, VE 价格狂飙触及 260 元/公斤价格,之后呈现长期下跌趋势, 2015 年价格触及 40 元水平,受杭州 G20 峰会影响,浙江新和成和浙江医药停产,短期呈现一波上涨走势,随后重回价格低点。 2017 年 10 月, BASF 德国工厂爆炸事故,影响 VE全球供应,国内 VE市场报价持续上涨,目前最新报价约 102元/kg,比去年 10 月份上涨约一倍。

国产维生素 E(VE)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 VE 出口情况: 2017 年 VE 出口量 6.87 万吨,占当年我国 VE 总产能的 80%以上, 但从 2010 年以来,出口价格持续下滑,近 3 年维持 6.4-7.2 美元/kg 历史低位。 自去年 11 月开始,受 BASF 德国工厂爆炸影响, VE 国内市场报价和国际出口价格同步上扬,双双上涨约一倍,今年 1 月 VE 出口均价达 12.3 美元/kg.

我国维生素 E(VE)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资金和技术壁垒阻止 VE 新进者,但是近年来 VE 原有生产商扩产明显, 国内吉林北沙和能特科技扩产产能合计约 30000 吨,全球总产能扩产约 30%,产能释放压制 VE 价格上涨, VE 价格与产能间需要再平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VE 上游原材料是石油化学原料,上游原材料供应企业爆炸事故等对 VE 供应会产生供应短缺担忧;另外,国内 VE 生产地集中在浙江省,占全球总产能近 40%,浙江环保收紧和安全检查导致企业停产,对全球总供给影响较大,不排除事件驱动 VE 价格上涨,如 2016 年杭州 G20 峰会和 2017 年 10 月份的 BASF 德国工厂爆炸事故,都驱动 VE 价格同步大幅上涨。

本文采编:CY315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化学原料药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展望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化学原料药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展望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化学原料药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展望报告》共十章, 包含2023年我国特色原料药市场需求分析,2023年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重点区域分析,2024-2030年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投资分析与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