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走势预测【图】

    一、 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水平预计

    (一)、经济低增长、低波动再平衡

    中国的经济经历了高速高波动GDP增速进入了低速低波动增长阶段。2007年-2009年的V波动如果抹去那么2007年以来的特征就是一个平滑下行的经济变速阶段。这一阶段与1993年至1999年之间的下滑区别不大。与以往不同的就是下行时期的增速很少有较大的折返。这一特征说明经济的生产供应大大超越了总需求。这种平稳性的下滑是供应端平稳收缩所掌控的。而1993年的收缩是供应端并不主导,彼时还是“物质文化生产赶不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现阶段的主要经济发展目标是转型,在诸多科技文化创造领域再上一个台阶。换句话说,以前的目标是温饱(及格目标)的经济发展而今迈向更深层次提升的良好,甚至优良的技术全面强化领先(良好目标),但目前的核心问题在于化解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而这主要由为了维持温饱小康的增长率和稳定所产生。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网发布的《2017-2023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1、短暂的反弹还是持续的企稳

    在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开启的供给侧改革的启动中,经济因为供应偏紧导致工业品价格上涨,带来复苏的特征,但这种特征可能是经济下滑过程中少有的意外企稳。对于经济活动来讲,大部分企业都是价格接受者,一方面接受市场硬性的原料价格,成本刚性较强,另一方面在产成品销售方面与同行业保持较高的同质化竞争状态,接受市场普遍价格。尤其是在经济疲软的环境下,需求方是定价方,而供给商品的中间商接受需求方的定价。

    2、负重前行的经济需要减负

    201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延续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服务业和消费保持最高贡献,新动能进一步发挥作用,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总体形势好于预期。对于未来宏观经济增长来说,负重前行仍然是更好的描述词语。高波动的经济扩张和收缩会带来金融经济风险的扩大,这是政策当局所不能允许的,除非这种增长能直接消灭大量的政府债务和经济杠杆水平,而非置换或者转移。未来经济增长率水平是否会继续下探,尚未可知。从营商环境来讲,税收政策并未减轻,行政减费的边际效用已经释放完毕,经济增长越发依赖于人口,资本,土地三大根基要素的自然增长率支撑。从目前的,房地产限购来看,短期土地要素不会发挥太大的作用,至少不会作为重头戏再提,更不用说这类重资产在资金匮乏的转型时期相对来讲更不容易受到追捧;资本方面,面临美国税改的竞争压力,对企业资金外流的吸引力较大。

    3、中国经济增长率水平在2018年可能会进一步下滑

    2017年的复苏特征只是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昙花一现,经济增长率水平在2018年可能会进一步下滑。当然下滑本身不见得是坏处,市场内生力量可能被短暂控制,但长期必然服从于经济规律调节。2018年的经济增长率水平估计为6%~6.5%区间,这是基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供给侧的价格增长的经济增长边际效应进入尾声,实质需求效应将取代价格效应反应到经济增长上来。

    二、整体杠杆水平分析

    (一)、杠杆水平几何

    当前债券市场总市值与GDP比值在2017年短暂升近2.5倍附近,当前回落到2.28左右。GDP所承载的债务比重与国际水平相比较高。主动降低杠杆有两个方式:一是,保证经济增长,而是降低债务增长。只要经济增速高于债务增速增长,那么杠杆水平可以在发展中逐渐降低,而不用降低债务市场的绝对规模。

    2016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47%,其中企业部门杠杆率达到165%,高于国际警戒线,部分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突出,“僵尸企业”市场出清迟缓。一些地方政府也以各类“名股实债”和购买服务等方式加杠杆。中国的总杠杆率在主要经济体当中还是处于中等水平,并不明显偏高,这些结论是这些机构测算之后比较一致的结论。从数据来看,在250%左右,大体上跟美国相当,低于日本、西班牙、法国和英国。宏观层面的金融高杠杆率和流动性风险。高杠杆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在实体部门体现为过度负债,在金融领域体现为信用过快扩张。

中国债券市值/GDP走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杠杆风险分散与转移

    政府和居民的杠杆率在主要经济体当中是最低的,政府的杠杆率大概只有40%,居民的杠杆率也是40%,中央政府也就16%,地方政府稍微高一点。政府的债务相当一部分形成了优质的资产。另外,中国的债务有高储蓄率做支撑,储蓄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因此从主体来看,存在政府和居民部门可以加杠杆来分担宏观债务风险和杠杆水平。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相比我国债务水平有所上升,但债务风险进行了重新的分散,主要通过居民和政府部门加杠杆来实现。

    1、政府加杠杆 尤其是2016年以来,各省通过融资平台公司举债热情不减,城投债发行规模出现井喷,截至2017年9月末,城投债余额已达6.69万亿元。截至2017年9月末,地方政府债券和城投债合计占中国债券市场比重已超过1/3,融资平台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地方融资平台通过城投债等多种融资,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公益性领域,其中仍会有相当一部分转化为政府债务。地方政府的负债主要用于搞建设,但相当一部分债务形成的资产回报率相对较低,这些资产所能够带来的现金流值得观察。

    2、居民加杠杆 从结构看,受房地产调控影响,前三季度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4.2万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不过,居民短期贷款则出现快速增加,新增1.53万亿元。通过居民部门通过住房信贷与汽车贷款和消费贷,来增加杠杆。居民消费性短期贷款在2017年前7个月的增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1.06万亿元,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元,而去年全年仅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8305亿元。简单的来说,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加杠杆来分散企业部门集中的过多杠杆水平,这其中一部分通过商品房的销售来实现。从目前来看,城市化尚且有一定上升空间,这意味着住房市场仍然存在继续扩张的缓冲时间,对于宏观监管当局来说,就是仍然有较短的时间窗口。居民承担的风险主要集中于住房信贷上,集中风险点在于就业稳定和贷款利率调整(这要求通胀水平不能够持续上升,否则重置的房贷利率将会更高)。2016年末居民部门杠杆率在50%以下,政府部门杠杆率在40%以下,低于世界公认的警戒线。2017年,有较多报道居民通过消费贷来增加实现购房的,但规模难以核实。

    (三)、债务扩张与宏观利润

    我国的债务主要由内债组成。中国外债比例低,非金融企业外债余额占比仅为4%左右,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具备较强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从供给侧改革效果来看,政府很好地稳定了系统重要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风险(见《系统关键性企业——货币政策与公众响应(五)》),进一步实现了利润改善,带来了经济数据的转好,改变了企业经营预期,总体上提振了宏观经济的恢复。调整以GDP为目标的债务扩张模式,而是采取与GDP波动相适应的债务模式。前者容易导致过度信贷,用信贷拉动经济增长,而后者是采取适应经济增长的债务规模,债务服从于经济的承载能力。

    1、降低债务增速

    如何化解风险的呢:滚动降低债务增速,放缓债务清算的流动性冲击。2017年以来,债券发行量也开始低于2016年,整个年度可能接近2015年的水平。而当前债券整体收益率较高的背景下,企业融资的成本也迫使其收缩融资计划。如果考虑到企业保守型的经营策略,减少融资扩张,二者是存在一定的呼应的。从目前图形来看,2017年债券发行量预计近似2015年的规模,甚至可能会低于2015年的状况,有理由相信中央政府在切实的执行债务风险控制的安排,抓住供给侧改革创造的较好的环境,实现企业杠杆降低和风险转移,从而增加经济持续的可能性

中国债券发行量合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制约债券市场规模的“车刹”

    很显然债务扩张的极限,一是存量净财富,二是所持有资产的收益能力。债务扩张的车刹在资产回报的现金流。现金流的源头在于经济增长与债务成本差。GDP增长率与资金成本的差值决定了二者的可持续空间。这个空间不是具体的时点概念,只要二者的空间仍然能够维持,那么债务扩张就是可行的,如果二者的差值进入难以维持阶段,尤其是实际GDP增长率接近资金成本的时候,这种宏观层面的现金流循环就不再能够维持,将进入负反馈阶段,产生债务收缩的需要,去杠杆,清债务首先导致现金成本上升,短期资金市场利率水平持续上升,更进一步强化债务出清。债务出清将导致一些企业退出市场,另外一部分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获得更大规模的集约经济收益,带动经济触底,甚至反弹,届时,债务市场规模触底,经济也实现着落。

债券市值与宏观利润同比(季)走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02年宏观利润水平在7%的水平上,债券市值同比增长因为经济扩张产生的负债扩张是正常的,随着宏观利率水平下行负债扩张的增速也出现下滑,二者保持紧密关系。2009年宏观利润的扩张对债市市值扩张促进并不显著,2011年下半年债市基本进入停滞阶段,债券发行稀少。2013年下半年宏观利润水平触底,债务扩张再次启动,而2015年上半年扩张收敛保持的二者高关联度,被2015年下半年股灾打破。彼时市场一方面担忧经济崩盘,另一方面汇率问题也让整个宏观经济承受较大压力。政府推动的大型项目和救市行动带来的负债扩张再次飙升。很显然,2016年中达到本轮增速的极点,未来债市市值增速将进入低速阶段,如果当前的宏观经济利润格局不能明显改善。债市整体规模将进入0~10%的增长区间,将适应经济低速增长所需的债务增长规模,而不会保持高速增长特征。宏观利润在2%-4%的的区间内,市场债务增速也适应经济运行的增速保持了下行的特征。2017年债券市值同比增速回落到10%以内,这也是与M2增速一致的。宏观利润水平是债务融资的驱动力,一个较低的利润增长水平只能支撑较低的债务增长规模。

    三、经济增长动能情况分析

    (一)、消费状况

    1、全社会消费增长

    2007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达到最高点,随后逐年下降。2007年的同比增幅25%下滑至2015年10%的水平并维持至今。2017年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178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17751亿元,增长8.5%。2017年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87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以下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名义增长)。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4630亿元,增长7.8%。预计2018年消费品增速仍然保持9%~12%之间的增速运行。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1-9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48787亿元,同比增长34.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6826亿元,增长29.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0%;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穿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29.3%、19.2%和32.5%。1-9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25592亿元,同比增长10.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7586亿元,增长12.1%。1-9月份,餐饮收入28427亿元,同比增长11.0%;商品零售234751亿元,增长10.3%。1-9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110717亿元,同比增长8.5%。

    2、居民消费支出

    总的来说,食品烟酒与居住支出在总支出中占比较大,均超过20%,交通通讯支出排第3,达到13.6%,也就是说支出最大的前三个分类,占比达到65%。支出占比第四的教育文化达到11.2%,医疗保健支出占比达到8.3%,这与老龄化趋势密切相关,预计未来医疗保健占比将会进一步提升,有望超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

前3季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前3季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

    通常消费者的支出水平与就业和收入水平高度相关。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30元,增长8.3%(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78元,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6780元,增长7.4%,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6.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5340元,增长7.7%,是平均数的92.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8466元,增长8.2%,是平均数的86.6%。按收入来源分,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1019元,增长8.8%,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7.0%;人均经营净收入3212元,增长6.0%,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6.6%;人均财产净收入1569元,增长10.4%,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1%;人均转移净收入3542元,增长12.1%,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8.3%。

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数

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投资增长稳定——为经济增长提供动能

    2017年前3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58478亿元,同比增长7.5%。前3季度,中高端产业投资快速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重点城市房地产供给力度进一步加大,投资整体呈现量增质更优的运行特点。

    1、传统产业领域投资平稳

    一是基础设施投资保持高位运行。前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99652亿元,同比增长19.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1.7%,比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51.7%,拉动投资增长3.9个百分点。其中,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4.9%;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23.7%;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6.5%。二是农业投资较快增长。前三季度,第一产业投资14973亿元,增长11.8%,增速比全部投资高4.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3.3%,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受益于农业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入的影响,农业投资增长态势良好,前三季度完成投资8356亿元,增长16.2%。三、教育环保等产业增长迅速。前三季度,教育、文化及相关服务业、体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等民生领域的投资分别增长20.9%、20.3% 、36.2%和18.2%。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25%;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6.7%。

    2、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迅速

    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30716亿元,同比增长16.4%,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13.6%,拉动投资增长1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18952亿元,增长18.4%,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6.7个百分点,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14.2个百分点;对制造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1.7%,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长2.2个百分点。二是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投资58648亿元,增长8.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1.6%,比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中,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投资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25.3%、19.4%和10.2%。

    (三)、进出口情况分析

    1、世界贸易明显好转,中国份额不断提高

    2017年以来,世界贸易保持活跃。全球贸易量稳定增长,前七个月世界贸易量同比增长4.2%,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全球贸易额增速加快,1-8月,世界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6.3%;进口贸易额同比增长6.1%。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6.6%,其中,出口增长12.4%,进口增长22.3%。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1-8月,中国货物进口额占世界的比重为10.9%,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中国与美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8.7%,相较于去年同期的负增长,中美贸易大幅好转,其中,进口同比增长25.0%,出口同比增长16.5%;与此同时,中国与日本、欧盟的进出口贸易均明显改善,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4.9%和16.4%,其中进口分别增长19.7%和20.9%。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除10月份IMF上调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外,世界银行也在最新一期《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中调高了预测,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由此前的6.5%上调至6.7%。中国经济强劲和稳定的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世界经济稳步复苏的进程中,持续发挥着“压舱石”和“助推器”的作用。世界贸易明显好转,是与中国内需增加、进口扩大,从而对其他国家经济和世界贸易形成有力支撑分不开的。

    2、全球通胀疲弱状况改善,中国供给侧改革贡献巨大

    2017年以来,随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一些经济体逐步走出通缩困境,全球通胀疲弱状况改善。前三季度,全球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涨幅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其中,发展中国家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6%,发达国家同比上涨1.6%,涨幅比上年同期分别高0.8和1.2个百分点。本轮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密切相关。中国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统工业行业去产能、去库存初见成效,拉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前三季度,中国钢材出口5960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2535万吨;中国铁矿砂及其精矿、原油进口量同比分别增长7.1%和12.2%。9月份,国际能源价格指数为68.5(2010年=100),环比上涨5.4%,国际非能源价格指数为85.6(2010年=100),环比上涨1.5%。其中,农产品价格环比上涨1.4%,原材料价格环比上涨1.4%,化肥价格环比上涨6.1%,金属和矿产价格环比上涨1.4%。相较于2016年大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2017年的大宗商品价格较为稳定,继二季度小幅调整后,三季度价格已基本恢复至年初水平。

    3、“一带一路”共赢合作输出技术与商品

    迄今为止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积极支持和参与的态度,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的达69个。“一带一路”实施对当地的投资、贸易和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2017年以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稳步推进。1-9月,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7个国家新增投资合计96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2.3%,比去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967.2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7.5%,同比增长29.7%;完成营业额493.8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8.2%,同比增长7.9%。前三季度,中国对俄罗斯、波兰和哈萨克斯坦等国进出口大幅提高,分别增长27.7%、24.8%和41.1%。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除带动经济增长外,还促进了当地的就业。截至8月底,我国企业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24.7万个。例如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目前已经成为柬埔寨重要的纺织产品的生产基地,对西哈努克省的经济贡献率超过了50%,解决了当地就业1.7万人。总的来看,前三季度世界经济稳步复苏,中国在此轮经济复苏过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四、商品价格情况分析

    经济活动的一切核心在于价格,商品价格。价格是市场的水平线,所有人对量的了解是不确定的,因为不同的供应商,对不同的价格供应弹性不同。即使知道实际产量水平,但并不能知道不同厂商的生产函数。不同的消费者对不同价格水平的商品的需求以及预算约束也有不同的反应函数,这个函数是随着时间和工资发放周期变化而变化,甚至信用卡的额度到期都有较大影响。这些重要也不重要,因为关注核心价格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一)、商品价格概览

    2016年的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为众多企业争取到缓解压力的空间,这部分利润主要由已经退出的企业让渡过来,当然也叠加经济本身的短暂复苏效应。2017年初至今商品涨跌不一,鸡蛋与铜录得最高涨幅,铁矿石跌幅达到20%。整体来讲,工业品与农业品并没有齐涨共跌特征,甚至工业品内部也因为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和侧重点不同而受益差异较大。农产品受益于养殖集中化和环保减排导致的短期性养殖数量下降带来的偏紧供应,预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对未来的CPI指数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主要商品年初以来涨跌幅

塑料
焦煤
PTA
螺纹钢
铁矿石
原油
黄金
豆粕
鸡蛋
美豆
白糖
-2.1%
-8.5%
-5.2%
8.6%
-20.7%
18.6%
-0.7%
12.8%
-10.1%
18.2%
-5.7%
-14.4%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铜最大涨幅达25%。供给侧改革与环保监查的严格执行导致大量矿产类生产商减少生产规模,导致供应偏紧,商品价格上升,与此同时,大量进口的矿品原料价格也开始上涨,中国2016年开始引发的价格上涨触发了国际整体商品价格的调整,进一步强化了工业品价格的强劲表现。

    1、有色金属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化工商品

    化工领域的商品价格与有色行业商品价格的节奏基本一致。原油在55美元的水平强势震荡,没有回调的迹象。这背后不仅有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俄罗斯等产油国2017年实行减产的支撑,更有全球经济复苏带动的商品消费的需求上升,特别是中国。此外,在过去几季油市供应略显不足之际,全球原油库存下滑。鉴于这些因素,近期国际油价出现上扬,并一度创新高。减产协议将于2018年3月到期,但有越来越多看法认为协议将延长至2018年底。目前供需平衡的数字看,全球2017年石油库存在稳步下降,但还不足以扭转2014-2016年暴跌导致的局面,2018年全球石油库存或再度增长。从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看,自2016年中旬来,美国原油产量增加13%,达960万桶/日,这样的数字也会导致其出口量的增加。由于油价上涨可能刺激生产商增加对冲,这支持了页岩油产量预期,意味着2018年布伦特原油恐难以在60美元/桶维持,预计2018年WTI和布伦特油价平均分别在50美元/桶和55美元/桶的水平。从目前来看,化工品价格的下跌与石油价格走势相违背,预计未来仍然将恢复涨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建筑黑色商品

    2017年以来,黑色系商品大幅震荡,目前价格回到年初水平不一样的是,目前的经济状况要好于年初的状态,因此这样的价格下跌并不会导致过多的风险产生。当前有房地产限购政策的利空与公租房建设扩张的积极因素相互交织,使得工业品的需求相对模糊。居民购房贷款的扩张,至少承接了一大部分当地产公司的债务杠杆,同时降低银行来自房地产公司的信贷风险,起到均摊风险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有利于大型企业进一步的投资运转,有益于降低系统重要性实体企业风险(《系统关键性企业——货币政策与公众响应(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农业领域也不容乐观,价格水平低位,生产积极性会进一步受到压制。只有后期价格的提升才能带动这一领域的扩张和活跃。进口的扩大使得短期内国内农业领域在价格上不占优势,进口是主流,且目前的生活资料成本高企的情况下,农产品对外依赖度来看会进一步上升,通过进口低价粮食来抵消食品在流通领域的成本上升,而国内商品相对较高的价格则不占优势,种植会进一步萎缩。

饲料与鸡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五、宏观经济表征情况分析

    (一)、PMI仍然大于50,处于扩张区间

    各分项PMI扩张放缓,PMI从原料价格驱动转为经济需求量驱动。企业经营销售品价格调价策略将更为灵活,转化成本压力以便持续经营,当前的需求虽然疲弱,但基本属于刚需的水平,难以持续下滑。预计随着价格调整的进行,中小企业的利润表现将会出现积极变化,从而展望积极的PMI指数。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企业价格策略从被动走向主动

    将企业销售品价格与投入品价格之差构成虚拟利润指标,重点不是这个虚拟利润的大小而是其变动趋势对于经济运行的预示作用。如果产品价格上调较快,那么意味着商品或者服务供应方的定价主导能力,如果产品价格下调较快于成本变动,则意味着经济的下行较快,需求方主导定价趋势。看到PPI增长快速的时候,企业的投入品主要来自于PPI所统计的产品范围,企业的销售价格与投入品价格差变动较大,菜单粘性特征,销售商品价格难以快速根据原料成本变化而快速调整,在这一时间内,企业将让渡利润或者承担亏损来进行经营维持。虚拟利润与PPI的在2009年到2012年显著的反相关,可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销售端价格刚性较强,所以才表现为虚拟利润与PPI清晰的反向关系,当时的中国经济增速仍然较高,企业利润水平较大,因而中下游企业向原料行业让渡利润较为容易,因而没有必要通过提价来改变利润水平,无非是多赚少赚的区别。而从2012年到2016年这种关系开始减弱,这说明虚拟利润受到PPI的冲击已经有些企业开始通过提价或者变动价格来进行利润预期的调整,企业的经营行为更加具备灵活性,而2016年至2017年企业销售品与投入品价格差的虚拟利润变动开始平稳,说明企业调整销售产品价格的行为更加贴近原料价格的变动。当然难以通过虚拟利润指标来估计实际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足以支撑企业运行,也许在某个虚拟利润水平下方,企业已经关门谢客,这难以得知。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客观的说,企业在销售产品或者服务端能够根据成本来进行调节是一种积极的市场现象。从目前的市场变化来看,供给侧改革的造成的高价格的工业品状态会持续,因而价格传导终将发生。这有两个效应,价格上涨的幻觉效应,刺激企业进一步生产为复苏加码,另一方面工业品价格终将影响CPI端价格,从而造成通胀水平的提高带来社会成本上升以及利率水平上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后者的压力并不大,因而积极因素仍将发挥作用,渴望对未来的经济数据起到支撑力量。

    六、货币平滑流动性分析

    考虑到经济增长,当前的货币政策已经过于紧缩,甚至已经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假定货币体系由制度性约束存在一个稳定的杠杆,那么就是货币乘数,由准备金率和货币流通时滞决定。在常态下,M0,M1,M2增速将保持同等比例上升,因为杠杆是固定的。M2=k2M0,M1=k1M0,k与准备金率,现金漏损有关。目前广义货币增速低于狭义货币增速,显然出现了广义货币领域的货币低于货币体系本能的潜在增长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狭义货币扩张为广义货币领域的收缩提供喘息时间和空间的政策特征。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65.57万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2.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1.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10.7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97万亿元,同比增长7.2%。前三季度净投放现金1445亿元。从图可以显然的看出,货币口径增速差为正的时候,几乎都对应中国经济高速扩张阶段,而货币口径增速差为负,对应经济紧缩或者短暂萧条的时期。从目前来看,经济相对疲软还会持续,但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本文采编:CY315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