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7年中国玉米种子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前景预测【图】

    玉米种子行业现状: 第七次品种换代尚未到来,品种井喷加剧市场竞争20 世纪以来,中国玉米品种的改良与选育大致经过了四个时期:1990-1949 年的启蒙时期、解放初期至 50 年代后期的良种评选和品种间杂交时期、 50 年代后期到 60 年代后期的双交种时期以及 60 年代至今的单交种时期。

中国玉米改良与选育所经历的四个时期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单交种时期中,我国玉米种子已经经历了 6 次品种换代,但新育成品种多以改良、模仿为主,尚未实现大规模品种换代。 在历次换代中, 杂优模式及核心种质群也随之发生变化,形成了当前以改良瑞德、热带亚热带种质、塘四平头为主的格局。而代表性品种郑单 958(改良瑞德×塘四平头) 和先玉 335(改良瑞德×兰卡斯特)长期占据国内推广面积前列已经长达 10 余年,且从 2012 年开始二者推广面积开始迅速下滑。 但新育成的品种多以模仿、改良郑单 958 和先玉335 为主,第七次品种换代尚未到来。

历次主导换代的品种推广面积变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突破性品种尚未形成的同时,审定渠道逐步拓宽,使得品种呈现井喷之势。相应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品种集中度不断下滑。 2014 年绿色通道试行并正式实施、 2016 年联合体审定开始运行以及《种子法》修订后引种备案更加简化, 不断加快新品种入市步伐。 2017 年,全国审定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玉米品种数量达到 1965 个,同比增长 159.9%;国审玉米 171 个,同比增长高达 402.9%,其中通过绿色通道审定的品种119 个,占全部国审品种数量的 69.6%。同质化品种不断增加,导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CR5 由2010 年的36.2%迅速下滑至2015 年的24.2%;种植面积超过 10 万亩的主栽品种数量由 2004 年的 295 个上升至 2015年的 980 个,预计 2016 年将首次超过 1000 个。

2017 年全国审定玉米品种数量达到 1965个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绿色通道政策的助推下, 2017 年国审玉米达到 171 个,同比增长 402.9%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中美玉米种植经济效益差距看品种需求方向: 需适应密植高产机械化生产对于农户而言,增产增收的同时,降低投入成本,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其不变的核心追求。短期内, 我国玉米价格低迷而种植成本不断上升导致玉米种植效益低迷趋势难以逆转:收入方面,玉米行业库存高企、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使得玉米价格短期内难以大幅回升。为了缓解我国玉米行业库存高企的问题,国家供给侧改革稳步推进, 玉米价格相应不断下滑且维持低迷。但短期内,去库存政策效果有限, 2017 年行业库存和库存消费比仍将分别达到 2.4 亿吨和 110.1%,行业持续的高库存使得玉米价格短期内难以大幅回升。 成本方面,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已逐渐成为玉米种植成本变动的主导因素: 2011-2014 年,玉米价格维持高位,每亩产值小幅上升, 但成本上升的复合增速高达 9.1%, 远高于单产的速度和玉米价格上涨的速度,从而净利润呈现快速下滑的趋势。 2015 年,种植玉米的每亩净利润为-134.2 元,较前期高点——2011 年的 263.1 元已下滑 151.0%。长期内, 我国玉米种植增产缓慢与成本高企为阻碍玉米种植效益提升的关键因素。 一方面,我国玉米增产缓慢, 且与美国产量差距不断拉大:我国 1985 年至今每 10 年亩产分别增加 55.5、 36.5、 45.4 公斤,而同期美国分别增加 61.5、100.7、 71.4 公斤。 另一方面, 劳动力价格上涨驱动成本快速上升: 我国每亩种植成本由 2004 年的 375.7 元上升至2015 年的 1083.7 元, 涨幅高达 188.45%, 其中 60.2%由人工成本驱动——人工成本由 140.5 元上升至 468.7 元,增幅高达 233.6%,占比总种植成本比例已达 43.25%;而美国人工成本则缓慢下降,2015 年为 29.7元/亩,占比 4.28%左右。 2010 年,中国玉米种植总成本已经超过美国且差距不断拉大。 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不可逆转,若以传统人工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玉米种植成本也将相应地不断上升。

玉米行业库存高企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近两年玉米价格下滑且维持低迷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玉米增产幅度缓慢,并与美国差距不断拉大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农户作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玉米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将影响其是否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的决策; 但在品种选择方面,高产稳产、省工省事的品种才能在既定的市场收购价格下最大化其种植效益。而提高经济效益则要从增产和降成本两方面同时入手,密植高产机械化生产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优路径:世界各地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增加种植密度为提高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 从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美国玉米种植密度和产量同时不断增长:种植密度由不到 3 万株/公顷上升到当前的 8.5 万株/公顷左右,产量则由1500 千克/公顷上升至当前的 10000 千克/公顷以上, 且美国玉米高产竞赛优胜者的种植密度一般可达到 10 万株/公顷,产量则高达 24000 千克/公顷左右。 而我国于 2007-2015 年,以郑单 958、先玉 335、农华 108等主栽品种为试验品种开展的增密种植联合试验表明,所有产区增密种植后均表现出明显的增产趋势,平均增产幅度达到 4.5%-10.9%, 有效验证了即增加密植度亦为提高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而我国玉米种植密度提升缓慢,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即使排除转基因因素后,我国玉米与产量与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全国玉米主产区种植密度约为 60000 株/公顷,仅相当于美国 20 世纪 90 年代水平,全国平均产量接近 6000 千克/公顷, 略高于美国 20 世纪 70 年代水平——而此时美国仍处于单交种时期(1960-1985 年),并无转基因的影响。

美国玉米种植密度和单产持续提升,且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增密种植联合试验表明,所有产区增密种植后均表现出明显的增产趋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而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尤其是籽粒直收技术,是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玉米生产效益的关键环节。 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已经成为玉米种植成本增加、效益下降的主导因素;另一方面, 随着种植密度加大,对劳动力投入和成本必然进一步增加。 在劳动力投入中,收获环节占比约 55%,是劳动力投入的主要部分。若直接收获籽粒,能够减少果穗运输、晾晒、脱粒等环节,不仅降低了劳动力投入和生产成本,还能减少晾晒、脱粒过程中的霉变损失。 根据在黑龙江、吉林、新疆和河南等地的调研报告,籽粒直收较机械穗收、人工收获可分别节约成本25-40 元/亩, 70-110 元/亩;且由农技推广中心在东北开展的籽粒直收推广项目较周边农民果穗机收增效可达 160-200 元/亩。

玉米收获环节劳动力投入占总投入 55%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当前,我国籽粒直收正处于推广起步阶段,而美国已经实现大规模应用。当前我国籽粒直收推广正处于起步阶段,已经实现籽粒直收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省区,且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比重仅为 5-6%,而美国玉米生产已基本实现籽粒直收,成为降低其种植成本的关键原因之一。适合的玉米品种则是密植高产机械化生产推行的先决条件,而长期以来我国适合该生产方式的品种相对缺乏。 具体来看, 耐密品种需要具有矮杆、早熟和抗病虫害等综合抗逆性较强的特征。 而适合籽粒直收的品种要求耐密、抗倒伏、籽粒脱水、苞叶松散、结穗高度一致等。当前,美国主栽玉米品种已经具备上述特征, 而我国适宜耐密植和籽粒直收的品种,尤其是同时满足以上两项要求的品种相对较少。以我国最具影响力的郑单 958 和先玉 335 为例: 郑单 958 耐密植,但晚熟且脱水较慢不适合籽粒直收;而先玉 335 虽然生育期缩短、灌浆和脱水速度快适合机械化收获,但抗倒伏能力和耐密植能力相对较差。 从试验结果来看,我国16 个省区籽粒直收时的籽粒破碎率达 8.5%, 而国际平均水平为 5%,美国仅为 3%~4%。因此,早在 21 世纪初,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就提出了高密度育种的发展方向大力推广,并在近几年进一步提出了“一机两改一保障”(以全程机械化为核心,带动品种改良和土壤改良,加强病虫害防控) 的基本方向和战略核心。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培育出一批密植宜机收的新杂交组合, 但在品种本身及选育效率方面,仍与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
中美育种 30 年差距何来?种质、技术与体系均存差距,引入与复制为最优路径进一步的,为何我们与美国玉米育种实力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业内普遍认为中国玉米育种至少落后美国 30 年?我们将从美国玉米育种体系出发,探求中美玉米育种间差距存在于哪些环节,又应采取何种有效的追赶办法。从种质资源的角度,玉米作为起源外来作物,中国本身资源较为匮乏。同时对耐密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关键种质资源的引入正处于起步阶段。而自主辨别、改良和应用相关种质的难度相对较大、过程相对较长,因而直接引入国外种质资源是较为高效、迅速的途径。 相比之下,杜邦先锋在全球建有规模最大的玉米种质资源库, 在世界各地设立 126 个育种站,覆盖全球 60%以上的玉米种质资源,并在育种站之间实现种质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同时, 先锋公司率先引入了 Iodent 和 MaizAmargoIodent 种质,实现了种质扩增并极大地推动了玉米种植密度和机械化收获的进程,并持续提高了美国玉米生产种植密度和机械化作业水平。 而以上种质在我国尚处于引入阶段,但该种质隐藏在先锋公司的自交系中短期内难以有效利用: 首先辨别种质存在一定难度,其次种质的改良、创新及成功应用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因而引入国外种质无疑是较为快速、高效的途径。

    同时,除了种质资源储备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在对种质资源的利用上,我国缺乏种质创新且杂优模式复杂,导致了种质关系模糊,难以实现杂种优势的有效利用。 因此, 直接引入国外商业自交系,成为改良中国玉米种质遗传结构的有效途径。 美国奉行自交系“两边拉”的育种理念与技术路线,简化杂种优势类群,使得种质关系清晰, 从而使得育种流程更为简单、高效且易于管理;而中国划分了多个杂种优势类群,杂优模式较为复杂,且多年来直接用国外杂交种选系、缺乏种质创新使得种质关系模糊,难以实现杂种优势的有效利用。

美国育种奉行“两边拉”的技术路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技术的角度,转基因技术利用尚未获批是我国玉米产量落后美国的关键因素之一。 美国自 1996 年以来一直是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领导者, 1996 年以来转基因玉米种植比例不断上升, 2015 年达到 92%,其中复合性状玉米达到 76%。在此影响下,美国玉米增产速度再次提升,由 1987-1996 年、 1997-2006 年和 2007-2016 年单产增幅分别为 34.5、98.6、 114.2 公斤/亩,复合增速分别为 0.6%、 1.6%、 1.6%。 且从美国玉米高产竞赛来看,历年参赛并获胜的玉米品种绝大部分为转基因品种。

2015 年美国转基因玉米占比达到 92%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转基因技术使美国玉米单产增加再次提速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转基因玉米通过减少外部环境对玉米生长造成的负面影响来实现“增产”。 以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虫、 抗除草剂玉米为例, 由于转 Bt 作物由于减轻了虫害造成的损失, 而携带抗除草剂基因的玉米能够方便地出去杂草而不产生药害,这都减少了由于虫害和杂草造成的产量损失,从而使得玉米“增产”。 美国 USDA 报告显示, 2010 年带转 BT 基因玉米亩产达到为 159.2 蒲式耳/英亩,较非转因玉米 132.7 蒲式耳/英亩的亩产增产 20.0%;而带有多个转基因性状的玉米亩产为 171 蒲式耳/英亩,较非转基因玉米 134 蒲式耳/英亩的亩产增产 27.6%;同时,每增加 10%的抗除草剂玉米种植面积,产量可增加 0.3%。同时,由于转基因玉米可以减少农药、农机以及劳动力的投入,因此虽然转基因种子价格比传统种子高 25%左右,但农民净利润会提高:每多种 10%的转 BT 玉米在 2005 和 2010 年分别可增加 1.7%和 2.3%的净回报。

带转 BT 基因玉米较非转因玉米增产 20.0%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带有多个转基因性状的玉米较非转基因玉米增产 27.6%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即开展了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工作,至今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但我国在玉米转基因技术水平上与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1983-2014 年间我国发表转基因作物研究 SCI 论文数量 3131 篇,其中转基因玉米论文 373 篇,均位于世界第二位; 同时, 2008 年我国启动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转基因育种技术体系,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获得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 137 个,挖掘出包含抗虫、耐除草剂、耐盐抗旱等体现多种功能性的玉米基因。 但在转基因玉米基础研究上,美国发表的 SCI 论文数量是我国论文数量的近 2 倍, 在转基因玉米产业化上,美国转基因玉米发明人数量达到 2388 个,而中国仅为 460 个(截止 2015 年);且从专利申请主体来看,我国仍以科研院校为主。而需要强调的是,常规育种是品种选育的根基,而转基因技术是常规育种技术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因此, 跨国种子公司均拥有强大的常规育种技术作为基础。 转基因技术是在原有作物的基础上,通过导入外源基因来获得一个或几个特定的目标性状(如抗除草剂、抗虫),从而大大减少了识别和分离决定优良品性的遗传物质所需的时间,提高育种效率。但对于控制作物产量(如影响产量的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等基因)和米质等其他性状的基因,转基因作物和其转基因前的玉米并没有差别。而杂交玉米种子增产主要是来源于亲本间的杂种优势(遗传改良对于整个玉米育种产业价值的贡献高达 70%~80%),因此通过遗传改良的方法拓宽玉米的种质,依靠常规育种技术开发新品种仍是当前玉米育种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应的, 跨国种子公司均十分重视常规育种技术的建设:先锋公司所使用的转基因性状多为其他公司的专利,但其丰富的种质基础和强大的常规育种能力使得其玉米育种能力全球领先;孟山都生物技术具有较强优势,但在其收购以常规育种见长的 Holden's Foundation和迪卡公司后,其技术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我国转基因玉米专利发明人数量仅次于美国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转基因玉米专利申请以企业为主体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育种体系的角度,美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商业化、流程化育种体系。玉米流程化育种是根据种质的性状表现和遗传特征,设计育种材料和流程从而选育出品种的现代化育种体系,该模式有效保证了自交系配合力持续改良和杂交种不断推出: 流程化育种划分为多个环节, 使得品种选育更为简单、高效; 自交系选育以一般配合力为标准,进行早代测选、循环改良,保证公司不断选育出配合力不断增长的自交系; 同时,国外多采取大规模测配方式,用多点试验代替多年试验以换取时间,提高效率。而我国当前多数玉米育种仍是以改良、模仿性育种为主(部分调查研究认为该比例达到 95%以上)。该模式杂优模式较为复杂,品种选育依据育种家的主观判断和经验选择;,且数据的采集、分析及分子研究与育种实践的结合在中小企业中尚不紧密。

现代流程化育种体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可以看出,中美玉米育种差距存在于种质资源、技术以及育种体系多个方面。 而无论种质资源的挖掘、创新及利用,还是改良中国现有种质资源遗传结构,亦或自主探索并建设商业化、流程化育种体系,均需要较大的投入与较长的时间。因此,直接引入国外种质资源、系统学习复制国外流程化育种体系,为迅速提高品种研发能力,缩小中美育种差距的最优路径。而我国玉米品种选育也验证了这一逻辑:过去历次品种换代均与国外种质资源的引进有关,其中美国先锋公司引入国外种质资源育成的先玉335 更是以其产量高、脱水快、品质好等优势实现了 2006 年以来推广面积迅速上升,并长期稳居我国推广面积的第二名。而先玉 335 的迅速、大面积推广,也造就了登海种业的快速崛起。

玉 335 的大面积推广造就了登海种业的快速崛起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行业品种换代、转基因、流程化育种将逐步演进, 公司跨越式发展大有可期而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玉米种业发展趋势来看,应用转基因技术等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建立面向大规模商业化育种的高效率、规范化的流程化育种体系是未来玉米育种发展的必然方向。我们认为,实现上述目标并非一蹴而就,我国玉米种业将依次品种换代、转基因放开及流程化育种三个阶段。当前,品种换代即将到来,但本次换代将呈现出区域化特征,一家独大、遥遥领先的局面将难以出现。 一方面,郑单 958、先玉 335、浚单 20等主栽品种由于感病严重、不适合机械化种植、销售价格低影响经销商代理积极性等因素推广面积迅速下滑。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初步选育出一批抗性较上一代品种更强、耐密性较好、 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品种,虽然这些品种不尽完美,但较以往的品种有了很大进步,生育期较郑单 958早熟 5-7 天,适宜种植密度 5000 株~6000 株/亩,具备宜机收品种的基本特征,符合农民的需求方向。草根情况显示, 新品种推广效果良好,本种植季实现品种换代具有较高确定性,但换代由谁主导仍待大田检验;同时,本次换代品种将呈现出区域性的特征,如郑单 958、先玉 335 般的一家独大、遥遥领先的局面将难以出现。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网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玉米种子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本文采编:CY331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玉米种子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模预测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玉米种子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模预测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玉米种子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模预测报告》共十三章,包含2024-2030年中国玉米种子行业投资前景,2024-2030年中国玉米种子企业投资战略与客户策略分析,研究结论及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