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7年中国汽车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概况及趋势(图)

    1、国内汽车产业稳健发展,汽车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整体前景良好

    装备制造业中,汽车智能制造装备是一个重要的子行业。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行业也是智能制造装备应用最为成熟的领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产量由2006年的727.89万辆上升到2016年的2,811.88万辆,汽车销量由2006年的732.80万辆上升到2016年的2,802.82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4.47%和14.36%。我国汽车产消量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汽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持续增加。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3年中国汽车智能化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按工艺划分,汽车智能制造装备包括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类,各自的投入占比一般为20%、25%、35%、20%1,汽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给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智能制造装备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当前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2015年,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达到125辆,已基本完成了第一次普及,我国汽车行业开始进入成熟发展的新阶段。受我国城镇化进程不可逆转、居民购买力不断提升、我国汽车普及率较低、中西部新增购车和东部汽车更新换代需求凸显、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带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升级等因素驱动,未来我国汽车行业仍将保持稳健发展态势,2016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14.46%和13.65%3,汽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也有望保持在相对高位。具体来看:

    (1)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居民购买力水平不断提升

    城镇化率与汽车保有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2006-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由43.90%提升到56.10%,汽车保有量由0.37亿辆提升至1.54亿辆4,年均复合增速为18.74%。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将是汽车需求持续增长的有力保障。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此外,汽车行业内通常以R值(车价/人均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汽车购买力水平的重要指标。按照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一个国家的R值接近2~3时,该国就将进入汽车的快速普及阶段。日本和韩国的R值分别在60年代和80年代进入到2~3区间,之后10年的时间里,两国汽车销量均以超过20%的年均增速增长。近年来,中国的R值正式进入2~3区间,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未来10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仍将具备高速增长的潜力。

    (2)整体较低的汽车普及率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带动汽车新增和更新需求

    201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为125辆/千人,而美国2014年高达818辆/千人,韩国2014年也达到了399辆/千人5。目前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仅相当于日本60年代、韩国80年代的水平,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主要原因是:首先,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是汽车销量保持稳健增长的基石。其次,我国三、四线城市的汽车普及率明显低于一、二线城市的汽车普及率,中西部地区也低于东部沿海地区,随着三、四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居民购买力的提升,来自这些地区的强劲需求将推动我国汽车需求稳健增长。再次,由于汽车的使用寿命一般不会超过10年,东部沿海省份汽车更新需求巨大。

    (3)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带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近年来,中国主要城市持续受雾霾天气影响,环保要求日益提高。在此背景下,国内外车企纷纷推出以混合动力、纯电动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政府也出台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挂牌的相关支持政策,并加强政府采购力度。我国新能源汽车正迎来高速发展期。

    2016年3月17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明确指出要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鼓励城市公交和出租车使用新能源汽车,建设标准统一、兼容互通的充电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完善持续支持的政策体系,到202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汽车工业“十三五”规划以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为思路,绿色制造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是发展重点,同时信息化、智能化的智能制造也是建设重心。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已从2011年的0.84万辆上升到2015年的37.90万辆,2011~2015年平均增速高达159.42%。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将进一步带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编著的《2014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4汽车蓝皮书)明确指出,中国汽车市场的峰值产销量可达到5,000~6,000万辆。以此估算,我国汽车市场至少仍有一倍增长空间。汽车工业的稳健发展有利于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长期保持较高水平,有效保障国内汽车智能制造装备业的发展空间。

    2、国内车企产能稳健扩张,尤其是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将直接拉动本土企业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的需求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中高速发展,汽车工业进入重大转型期。新能源汽车和“互联网+智能制造”将对中国汽车产业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则会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较大的机遇。

    近几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瞄准市场需求,积极开发新车型,SUV、MPV均取得较好成绩,带动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整个汽车产销量比重的提升,并极大地提振了自主品牌车企的发展信心。2016年,我国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同比增速20.50%,高于同期全行业的14.36%6。随着对市场理解的加深和对市场机会的把握,以及车辆质量的提高和本身的价格优势,自主品牌汽车势必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性价比、沟通便捷及服务响应等因素的考虑,自主品牌车企更偏向于选择国内厂商的智能制造装备。自主品牌车企的快速发展将显著带动对国内厂商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的需求。

    3、国家战略引导汽车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中亚、东南亚、西非、东欧、中东、南美等地区发展潜力巨大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带一路”区域经济战略合作框架,其建设重点之一是开辟新的出口市场。“一带一路”涵盖的国家绝大部分处于经济上升期,汽车市场具有足够的潜力,其中还包括众多百万辆级的区域市场,如2014年印度汽车销量约317.69万辆、俄罗斯为249.14万辆,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汽车销量也达到了百万辆级。

    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境外设厂等方式,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汽车市场,推动国产大型客车、载重汽车、小型客车、轻型客车出口;在市场潜力大、产业配套强的国家设立汽车生产厂和组装厂,建立当地分销网络和维修维护中心,带动自主品牌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出口,提升品牌影响力。

    在国家系列政策引导下,2006~2016年,中国车企“走出去”经历了“整车单纯出口——海外建立销售网络——海外并购或建厂”三大阶段,并基本实现规模化。

    东南亚、俄罗斯、南美、非洲等地汽车市场潜力巨大,海外发展正成为自主品牌车企新的经营战略。部分自主品牌车企在海外甚至建有多个工厂,如奇瑞在俄罗斯、乌克兰、伊朗、埃及、印度尼西亚、乌拉圭等地建立工厂,长安汽车在马来西亚、越南、伊朗、乌克兰和美国等地建立工厂,长城汽车在乌克兰、俄罗斯新建工厂,江淮汽车集团在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建立了轻卡组装厂等。“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化实施,为我国车企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4、车型升级换代和汽车产业并购整合,带来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的改造需求

    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竞争的加剧,汽车厂商新车投放、旧车改型步伐不断加快,周期越来越短。由于生产装备通常无法做到用同一条生产线生产不同车型的产品,推出新车型或换代意味着投资建设新的生产线或是原有生产线的升级改造。汽车技术本身的发展也会带来新的生产线需求,包括新的环保车型、新型动力车型的推出等。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稳步推进。未来几年,一部分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成本高的汽车企业将退出市场或被并购,中国汽车工业将会形成几家大型企业集团,并最终形成少数几家集团控制全国大部分汽车市场的局面。汽车产业的大规模兼并重组,势必带来车型的更新和生产线的改造,给汽车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带来较大市场机会。

    5、行业进口替代加速,本土汽车智能制造装备企业面临发展机遇我国汽车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为国内外汽车智能制造装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我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长期以来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高端装备严重依赖欧洲、日本、意大利等发达国家,部分本土装备虽可满足汽车工业制造的基本需求,但在成套性、可靠性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建生产线更加注重服务和成本效益,国产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的进口替代已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和主要驱动力。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随着一些关键技术的国产化率的不断提升,目前我国汽车智能制造装备业已进入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阶段,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到2020年,若我国汽车智能制造装备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左右。

    6、行业特点及特有的经营模式

    (1)行业技术水平、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智能制造技术升级正在快速推进,制造行业客户尤其是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对智能制造装备产品的需求已进入整厂和系统服务阶段。一站式整厂智能制造装备系统集成代表着当前装备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其核心技术包括:

    a.智能制造技术逐渐进入整体工厂阶段

    我国工业制造发展至今经历了“工业1.0—机械制造”、“工业2.0—流水线、批量生产,标准化”、“工业3.0—高度自动化,无人/少人化产”和“工业4.0—网络化生产,虚实融合”等阶段。从传统制造走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的转变,要求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数字化和高度一体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体系。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飞机制造、轨道交通等制造业要实现个性化产品的高效率、批量化生产,必需综合兼顾物料供应协同、工序协同、生产节拍协同、产品智能输送等诸多环节,围绕智能制造技术的一体化整厂设计是“智慧工厂”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工业4.0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b.智能自动化柔性生产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消费者以及社会对产品功能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产品的复杂程度也随之提高。为了提高制造业的柔性与效率,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降低产品成本,智能自动化柔性生产线在行业内会得到普及。智能自动化柔性生产系统由信息控制系统与制造装备单元组成,是能适应制造工件对象变换的自动化生产线。柔性生产线可以增强生产线的适应性,使生产线的布局更能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

    c.智能自动化系统控制软件技术和信息技术

    智能自动化系统控制软件技术是实现智能化的核心所在,它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现场设备总线、现场控制总线、工业以太网、现场无线通讯、数据识别处理设备以及其他数据传输设备,将智能自动化装备的各个子系统连接起来,使生产流程进一步由自动化提升到智能化,使智能自动化生产线从本质上实现安全生产、柔性制造。

    d.协作机器人的普及化

    随着智能自动化生产线系统行业的持续发展与优化升级,关键环节的的协作机器人应用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业内数据统计表明,近几年协作机器人的应用取得了爆发式的增长。这些新推出的协作机器人具有轻巧、廉价的特点,结合了先进的视觉技术,将为生产工作提供更多感知功能。

    e.数字化研发规划技术

    在智能自动化生产线系统行业,需要重点推行仿真模拟、三维描述、高速运算、大数据信息工具,目前中国的数字化工具在研发设计中的使用率日益提高。仿真模拟、三维描述等数字化研发技术可以模拟各自动化装备的工作场景与智能自动化初步方案,使用户实现系统作业中的实时监控与系统控制中所有底层数据的采集,并在系统建成之前得以了解、评价系统结构和功能,再通过不断的系统设计与修正,最后得出最佳方案。

    上述智能制造技术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飞机制造、轨道交通等各大制造领域均已开始普及应用。其中:汽车产业的工厂工艺总体设计、柔性化制造、自动化控制和信息技术、虚拟仿真规划等代表了国内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在前述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汽车智能制造工艺、装备及夹具、输送方式等均实现了全面升级。以汽车涂装和焊装工艺为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订单式生产制造经营模式。汽车、工程机械等领域客户使用环境、生产(物流)工艺特点各异,因此,智能制造装备大多为非标准化生产产品。项目中标后,业内企业须与下游客户充分沟通,综合分析相关学科技术,并基于客户不同的工艺需求、投资概算、场地限制等对各产品以及相应的控制系统进行统筹设计、制造以及安装调试。同时根据定制化订单生产的实际需要进行针对性的采购。另外,智能制造装备一般需要在客户现场进行施工、组装、调试,对供应商的现场施工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及后期维护保养能力要求也较高。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如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7、所处行业与行业上下游业之间的关系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上游是钢铁、机电设备、电气组件、机器人本体等行业,下游主要是汽车制造、工程机械、飞机制造、轨道交通等行业。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 与上游行业的关联性

    钢材价格的波动对智能制造装备产品的售价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产品价格、合理控制库存等措施转移部分钢材价格波动的风险。
工业机器人本体的行业技术壁垒较高,但国际国内市场供应较为充足,竞争较为充分,利于本行业发展。

    (2)与下游行业的关联性

    智能制造装备服务领域较广,可涵盖汽车制造、工程机械、飞机制造、轨道交通等各行业。智能制造装备的应用在汽车制造领域尤为成熟。汽车行业产能的扩张和汽车生产技术的革新、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和车型更新换代、汽车产业“走出去”、进口替代加速等均利于汽车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发展。工程机械生产规模扩大、飞机制造和轨道交通等行业的发展也都将促进本行业的进步。

本文采编:CY330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