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7年中国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图】

    (一)行业概况

    1、行业发展现状

    (1)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行业内大部分的施工企业沿用的仍然是 20 年前的传统施工工艺,如土钉墙支护技术、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起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 主要原因如下:

    ①地基与基础工程市场规模较大,市场较为分散,行业中中小企业众多,创新能力较弱;②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当前可承做工程较多、市场较为兴旺、企业生存压力不大的情况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①基坑支护行业发展现状

    基坑支护是地基与基础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程之一, 基坑支护工程是指在建筑物或构筑物地下部分施工时,要开挖基坑,需要进行施工降水和基坑周边的围挡,同时要对基坑四周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等进行监测和维护,确保正常、安全施工的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施工时涉及到了工程地质、土力学、基础工程、结构力学、原位测试技术、施工技术、土与结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岩土工程多学科问题,几乎涵盖了房屋建筑、水利、桥梁、港口、市政、公用设施、地下工程、近海工程等所有土木工程领域。
基坑工程是一个古老而又有时代特点的岩土工程课题, 放坡开挖和简易木桩围护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土工工程活动促进了基坑工程的发展,特别是到了二十世纪, 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民出行,轨道换乘、商业、停车功能的需要,在用地愈发紧张的密集城市中心,结合城市建设和改造开发大型地下空间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诸如高层建筑多层地下室、地下铁道及地下车站、地下道路、地下停车库、地下街道、地下商场、地下变电站、地下仓库、地下民防工程等多种地下民用和工业设施等,地下空间开发规模越来越大:上海市地下空间开发面积达 10-30 万平方米的地下综合体项目近年来多达几十个,基坑开挖面积一般可达到 2-6 万平方米,如上海仲盛广场基坑开挖面积为 5 万平方米;天津市 117 大厦基坑面积为 9.6 万平方米;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开挖面积高达 35 万平方米。基坑的深度也越来越深,如天津津塔挖深 23.5 米、苏州东方之门最大挖深 22 米、上海世博 500 千伏地下变电站挖深 34米、上海地铁 4 号线董家渡修复基坑挖深 41 米。这些大、深基坑通常都位于密集城市中心,常常紧邻建筑物、交通干道、地铁隧道及各种地下管线等,施工场地紧张、施工条件复杂、工期紧张,造成基坑围护工程的设计、施工难度越来越大,施工过程中对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②桩基工程行业发展现状

    桩基是地基与基础工程中应用较多的一种基础形式, 它由若干个沉入土中的桩和连接桩顶的承台或承台梁组成, 作用是将上部建筑物的荷载传递到深处承载力较强的土层上,或者将软弱土层挤密以提高地基土层的承载能力和密实度。桩基具有良好的承载特性和抗震性能, 因此, 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化发展,桩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高层建筑、重型仓储基础,而且还应用于江海大桥、城市高架道路、高等级公路、铁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以及道路管线的日益密集,为桩基工程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③地基处理行业发展现状

    地基处理主要是指用于改善支承建筑物的地基(土或岩石)的承载能力,改善其变形性能或抗渗能力所采取的工程技术措施。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式包括强夯法、换填垫层法等十余种。

    目前,采用强夯法处理地基的工程范围很广,包括各类工业和民用建筑、仓储、机场跑道、铁路和公路路基及码头堆场等。

    (2)建筑物资租赁行业发展现状

    建筑物资的租赁业务是伴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而逐渐壮大起来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建筑业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的背景之下,建筑业产业链条上的专业分工与合作不断提高,建筑业总体的效率效益意识有所提升,租赁模式在建筑业日常经营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

    2、行业发展趋势

    (1)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发展趋势

    进入 21 世纪以来,人类居住、交通、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使人们对于土地的开发逐渐由地面转入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因此, 国际上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就是“19 世纪是桥梁的世纪, 20 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 21 世纪则是地下空间的世纪”。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王梦恕预言,21 世纪末将有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工作、生活在地下空间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基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可用地的日趋紧张,高层建筑的日趋增加,地下空间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施工环境越来越复杂,对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高科技为支撑点,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的发展方向。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①经济转型催生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发展的新机会

    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序推进为我国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尤其是我国日益注重、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党中央十八大报告用专门章节来论述生态文明,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性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我国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助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各行业发展中心逐步向具备资源节约、环境优化特性的领域倾斜。

    在上述大环境背景下,地下空间的开发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将引来新的结构性市场机遇。

    ②产业政策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在环保领域拥有优势的技术工艺具备更大的发展空间

    为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化转型,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建筑行业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 2016 年 7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建设绿色城市,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材,大力强化建筑节能。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低碳生态城市。推进城市修补、城乡生态保护和修复,增强城市、乡村的活力和宜居性。 2011 年 7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建筑业坚持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相结合, 大力推进建筑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进绿色施工。 2011 年 9 月, 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也指出,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淘汰能耗大、污染环境的施工工法和施工机械设备,鼓励先进、节能环保的施工工法和施工机械设备。 2008年 8 月,国务院发布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也要求推广使用民用建筑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限制使用或者禁止使用能源消耗高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

    在基地与基础工程施工领域,具备节能、环保特点的 SMW 工法、以地下连续墙工艺为基础的逆作法施工技术均列入了《建筑业 10 项新技术(2010)》。行业政策将推动我国建筑业向集约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具备绿色、节能作业工艺的优势企业在行业政策的推动下将引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③完善现有工艺,遵循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的时代要求,改进施工工法

    未来地基与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要遵循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的时代要求,全方位实现节能减排的环保要求,减少工程现场的废土、废气、废物、废水、粉尘和噪声污染环境,积极推广无污染、节能的新型施工工法,在施工机械设备中不断扩大采用各种清洁能源的比例。

    ④施工工艺、设备趋向机械化、高效化、智能化

    随着未来国内劳务成本的不断提高,基坑支护、桩基工程、地基处理工艺、设备将朝着减少劳务用量的机械化、高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未来通过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劳务用量, 从而实现施工成本大幅下降的施工企业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⑤行业整合势在必行

    目前,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整体表现为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且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单个企业市场占有率很低。未来我国建筑行业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方向转变,行业的深层次变更将为行业内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未来通过兼并、重组、淘汰等手段对行业的整合势在必行,行业整合有利于具有优势平台的优质企业实现良好的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扩张,进一步提升自身实力。

    (2)建筑物资租赁行业发展趋势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发展的长期性和规模性,给建筑物资租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架桥梁工程、道路、地下空间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也给建筑物资租赁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我国建筑物资租赁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①专业化程度提高、服务水平逐步提升

    市场化运作的深化将促使建筑物资租赁业整体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重经营、轻服务仍是我国建筑物资租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建筑业整体分工的不断细化,提升服务质量已成为建筑物资租赁行业与时俱进的关键。做好服务并非仅限于提升现有服务的满意度,更重要的是挖掘用户深层次的需求,进而创造租赁企业独有的、差异化的服务。

    ②跨区域经营将成为主流

    大型建筑企业的跨区域施工业务不断增多,由于其项目规模较大,对配套服务的要求较高, 客观上需要有大规模跨区域经营的建筑物资租赁企业为其提供租赁服务。

    就建筑物资租赁企业自身的发展而言,大规模、跨区域经营是租赁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之一。小规模、区域性的建筑物资租赁企业,受区域性建筑市场规模及建筑物资租赁市场饱和度的影响较大,市场风险应对能力较差。相比较而言,规模大、业务网点广泛的建筑物资租赁企业,则能较好的弱化区域性因素的影响。

    (二)行业经营模式

    1、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经营模式

    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的经营模式主要是工程承包模式,包括勘察、咨询、设计、施工、检测、监测的单项业务承包或专业综合承包,根据承包方式的不同,地基与基础工程承包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专业承包模式

    专业承包是指项目工程的发包人将工程中的专业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完成。根据《建筑法》及《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 22 号)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筑业专业承包企业必须具有相应专业工程的专业承包资质。取得专业承包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企业分包的专业工程或建设单位依法发包的专业工程。 专业承包企业可以对所承接的专业工程全部自行施工,也可以将劳务作业依法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劳务分包企业。

    (2)总承包模式

    工程总承包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受业主的委托, 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检测、监测、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工期、造价等向业主负责。根据《建筑法》及《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 22 号)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筑业总承包企业必须具有总承包资质。 施工总承包企业可以对所承接的施工总承包工程内各专业工程全部自行施工, 也可以将专业工程或劳务作业依法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承包企业或劳务分包企业。

    2、建筑物资租赁行业经营模式

    建筑物资租赁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建设施工中, 施工方根据工程所在地及建筑物资的需求量向建筑物资租赁方提出租赁物资的租赁期、租用量等需求情况,若租赁方可以通过自身就近的仓储点调配租赁物资以满足施工方的物资需求, 则由就近仓储点直接调配;如无法满足,则出租方可以通过租入或购置相应的建筑物资后进行供货。

    (三)行业与上下游的关系

    1、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与上下游的关系

    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上游主要是工程机械供应商、 工程材料(混凝土、 钢筋、预制桩等)供应商、劳务供应商等。上游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供应充足。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下游主要是房地产、市政工程、公用设施、港口、城市地下空间等众多领域, 下游产业的稳定发展为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建设力度的加大,建设用地规模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态势,将有力推动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我国不断加大对保障房、城市地铁、轻轨交通、城际高铁、公路桥梁、隧道、城市地下空间、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进一步促进了该行业的持续发展。

    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上下游行业及其关系示意图如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建筑物资租赁业与上下游的关系

    建筑物资租赁业上游行业为钢材制造业及各类建筑物资设备供应商, 上游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供应充足。

    建筑物资租赁业的下游产业为建筑业, 建筑物资租赁业是伴随着建筑业的兴起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建筑业的发展为建筑物资租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建筑业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新的建筑设计方案、新的基础工程规划不断涌现,安全生产意识不断强化,施工过程中涉及的施工方案越来越复杂,对建筑物资的质量和规模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行业市场供求状况及市场容量分析

    1、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市场供求及市场容量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基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可用地的日趋紧张,高层建筑的日趋增加,地下空间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整体呈现供需两旺的发展态势,具体分析如下:

    (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增长, 2004 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 5.9 万亿元, 2016 年增长至 59.65 万亿元,十多年间投资规模翻了数倍,具体如下:

2014-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持续增加,为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建筑业快速发展

    建筑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建筑业自上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恢复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建筑业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建筑业产值从 2004 年的 2.9 万亿元增长至 2016 年的 19.36 万亿元,增幅为 566.97%。

2004-2016 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变化情况(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由上图,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快速增加,而作为建筑业基础性的细分领域,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也随之快速成长。

    (3)我国批准建设用地规模持续增长

    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的发展与我国建设用地面积大小密不可分, 随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和新型城镇化、城乡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批准建设用地规模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2006 年至今,我国每年批准建设用地面积基本维持在 40 万公顷以上。

2006-2015 年我国批准建设用地情况(万公顷)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根据 2016 年 4 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15 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我国 2015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合计 53.36 万公顷,用地类型主要包括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商业服务用地、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其他用地,其具体构成情况如下:

2015年城镇村建设用地结构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根据 2017 年 2 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 2016 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 52 万公顷,比上年下降 2.9%。

    建设用地规模的持续增长, 为下游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作为建筑行业的一个细分领域,势必在未来得以长足发展。

    (4)房地产行业稳定发展

    目前, 房地产领域仍是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最大的应用领域, 主要包括住房、办公楼、商业、工业厂房、保障性住房等众多工程项目。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即使在房地产行业进行了深度调整的情况下,我国房地产行业仍旧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 2016 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为 10.26 万亿元,十多年间投资规模翻了数倍。

2004-2016 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随着房地产投资的逐年增加,我国建筑业房屋施工面积也逐年增长, 2016年,我国建筑业房屋施工面积达到 126.40 亿平方米,较 2004 年增长 3 倍有余,具体如下:

2004-2016年我国建筑业施工面积(亿平方米)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以保障性住房为例,近年来,我国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问题,提供了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由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租房等构成,通称保障性住房。 2016 年 7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 2011-2015 年,全国累计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 4,013 万套、基本建成 2,860 万套,超额完成“十二五”时期开工建设 3,600 万套的任务; “十二五”时期,全国累计开工改造棚户区住房 2,191 万套、基本建成 1,398 万套; “十二五”时期,全国累计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 1,359 万套,基本建成 1,086 万套。 2015 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 9.6万亿元,比 2010 年增长约 1 倍,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 2010年的 5.7%提高到 2015 年的 6.1%。房地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大,带动了建筑、建材、金融、家具、电器等产业的持续发展。

    十三五”时期,全国开工改造包括城市危房、 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住房2,000 万套,力争到 2020 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房地产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住房供需基本平衡,供应结构更加合理,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居住品质明显提升,住宅建设模式转型升级。 “十三五”时期,城镇新建住房面积累计达 53 亿平方米左右,到 2020 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 35 平方米左右。

    综上,房地产领域作为目前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最大的应用领域,其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为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5)新型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

    如果说工业化在某种意义上主要是创造供给,那么城镇化则主要是创造需求。有研究表明,城镇化每提高 1%,可以替代出口 10 万亿元,按照现有城镇化速度,社会消费的总水平可以从现在的 10 万亿级上升到 20 万亿级,年均 20 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会维持 20 年。另有统计表明,未来 10 年,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 2,000 多万人,每年需要商品房至少是 6 亿平方米以上。再加上配套的商业、政府、社会服务的医院、学校。城镇化推动了对基础设施、住宅、耐用消耗品、 汽车等的需求, 这是中国转型靠内需拉动经济成长的一个根本动力。 因此,2012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2011 年 3 月,我国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并要求“十二五”期间的 5 年间我国城镇化率要提高 4 个百分点, 2015 年要达到51.5%。 2016 年 3 月,我国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 2015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 56.1%,要求至 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 60%;同时,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实施“三个 1 亿人”城镇化工程,即:推进 1 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加快推进约 1 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依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以县城和重点镇为支撑,引导约 1 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2014 年 3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指出: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①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史表明,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城镇化发展。当今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彼此相辅相成。 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②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

    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 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 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 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③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46.1%,与发达国家 74%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与中等收入国家 53%的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性服务需求。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④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农业水土资源紧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这是“三农”问题的根源。我国人均耕地仅0.1 公顷,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约 0.6 公顷,远远达不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门槛。城镇化总体上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城镇经济实力提升,会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⑤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有力推动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但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城市发育明显不足。目前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2%,而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有 48.5%、 44.8%。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 由南向北梯次拓展, 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⑥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城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既能提高生产活动效率,又能富裕农民、造福人民,全面提升生活质量。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城镇功能的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会更加殷实充裕,精神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随着城乡二元体制逐步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逐步化解,全体人民将共享现代文明成果。这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风险隐患,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同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了 2014-2020 年期间的发展目标如下:

    ①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 2 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 1 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②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

    “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

    ③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 100 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④城市生活和谐宜人

    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⑤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由上,未来 5-10 年间,我国将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国际城市发展报告 2012》蓝皮书预计,到 2020 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 55%,城市化率的提升将推进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新增人口将促进城市房地产、城市出行、城市地下空间等与地基与基础工程等相关行业市场的持续高温。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的发布,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据宏观研究统计,新型城镇化将拉动 40 万亿元投资,同时,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明确提出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管理任务,要求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新型城镇化是土地高度集约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为我国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是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实现工程施工节能、节地、节材、绿色环保的工艺技术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6)国家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作为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2016 年 3 月,我国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构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内畅外通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进出疆、出入藏通道建设,构建西北、西南、东北对外交通走廊和海上丝绸之路走廊。打造高品质的快速网络,加快推进高速铁路成网,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适度建设地方高速公路,增强枢纽机场和干支线机场功能。交通运输业主要包括铁路、城际高铁、轻轨交通、公路、桥梁、隧道、地铁、机场、港口等,具体分析如下:

    ①铁路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2012 年 12 月,国务院发布《“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国发【2012】18 号),将“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营业里程达 4 万公里以上”设定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要求科学推进铁路建设、发展高速铁路。2008 年 10 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发布了调整后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我国铁路网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如下:到 2020 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12 万公里以上,客运专线建设目标 1.6 万公里以上,规划建设新线 4.1 万公里,增建二线建设规模 1.9 万公里,既有线电气化建设规模 2.5 万公里。

    根据 2016 年 3 月我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建高速铁路达到 3 万公里,覆盖 80%以上的大城市,总投资不低于 2.8 万亿元;中西部铁路、城际铁路是未来规划建设的重点, “十三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都会加大对铁路的支持力度。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 2016 年末,我国铁路总里程已达到 12.4 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为 2.2 万公里。

2007-2016 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具体情况(万公里)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据不完全统计, 2015 年 1 月至今,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云南省香格里拉至丽江等多条铁路将陆续开工建设,线路总长合计 10,000 多公里,投资总额达 13,600 多亿元,主要规划铁路列示如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②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

    我国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从 2000 年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期,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已经开始由多条线路向网络化、纵深化发展, 深圳、武汉、 南京、 成都、 沈阳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也开始由单条线路向多条线路发展。2012 年 12 月,国务院发布《“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国发【2012】18 号),要求建设城际快速网络,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骨干,以国省干线公路、通勤航空为补充,加快推进城市群(圈、带)多层次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建设,适应城市群发展需要;建设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城际交通网络。根据 2016 年 3 月我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建设城市群中心城市间、中心城市与周边节点城市间 1-2 小时交通圈,打造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周边重要城镇间 1 小时通勤都市圈;基本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铁路网,建设其他城市群城际铁路网主骨架;实施市域(郊)铁路示范工程;同时,完善优化超大、特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加快 300 万以上人口城市轨道交通成网,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 3,000 公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截至 2016 年末,我国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度达4,152 公里。

2006-2016 年我国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度情况(公里)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 2015 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截至 2015 年末,全国共 26 个城市共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共计 116 条线路,运营线路总长度达 3,618 公里,其中,地铁 2,658 公里,轻轨 235 公里,单轨 87 公里,城际轨道 410 公里,现代有轨电车 174 公里,磁浮交通 51 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6 年末,我国累计 30 个城市建成投运城轨交通线路134 条,运营线路 4,152 公里。 2016 年新增 18 条运营线路 535 公里,创历史新高。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官方网站,内蒙古呼包鄂地区、江苏省沿江城市群、成7渝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皖江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等城际铁路,深圳、天津、北京、武汉、长春、南昌、南京、呼和浩特、南宁、哈尔滨、上海、常州、兰州、厦门、沈阳、广州、太原、石家庄、青岛、无锡、宁波、东莞、郑州、南通、合肥等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相继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批复同意,近几年,上述地区及城市的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总投资额超过 22,000 亿元(不完全统计),主要获批投资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③公路

    公路建设作为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的重要应用领域, 主要是用在公路桥梁桥墩地基围护、加固和桥梁桥墩承台地基处理,我国关于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对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的市场需求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 2016 年 3 月我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推进由 7 条首都放射线、 11 条北南纵线、 18 条东西横线,以及地区环线、并行线、联络线等组成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提高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高速公路网络密度和服务水平,推进高速公路繁忙拥堵路段扩容改造。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 3 万公里。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 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 490.22 万公里,较 2015 年末增加 32.49 万公里,增幅为 7.10%。

2006-2016 年,我国公路总里程具体情况(万公里)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据不完全统计, 2015 年 1 月至今,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南昌至九江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 安徽省广德至宁国公路等多条公路或高速公路将陆续开工建设,线路总长超过 7,200 公里,投资总额超过 7,000 亿元,主要规划公路具体如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公路总里程的持续增加将带动相关基础投资的持续增长, 将给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提供较大的市场空间。

    ④机场

    机场的航站楼、生产辅助用房、办公及服务设施用房、高架桥、机场跑道等机场工程也属于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的应用领域。

    根据 2011 年 4 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在机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达到 4,000 亿元以上,到 2015 年,运输机场数量要达到 220 个以上,较 2010 年增加 45 个以上。根据 2016 年 3 月我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建成北京新机场,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建设哈尔滨、深圳、昆明、成都、重庆、西安、乌鲁木齐等国际航空枢纽,强化区域性枢纽机场功能;实施部分繁忙干线机场新建、迁建和扩能改造工程,建设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郑州等以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新增民用运输机场 50 个以上。

    2012 年 12 月,国务院发布《“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国发【2012】18 号),要求扩大和优化民用航空网络, 80%以上的人口在直线距离 100 公里内能够享受到航空服务。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 2016 年末,我国境内民用航空(颁证)机场共有 218 个(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2016 年末,我国颁证民用航空机场共 202 个,较 2004 年增加 85 个。

    ⑤港口

    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在港口领域主要应用在港口办公及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设工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港口吞吐能力的越来越大,我国的港口在数量及面积上均不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 2014 年末,我国万吨级及以上泊位已达到 2,110 个,较 2006 年增加 1,132 个。

    根据 2016 年 3 月我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优化提升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港口群,加快长江、珠江-西江、淮河、闽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大力推进上海、天津、大连、厦门等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序推进沿海港口集装箱、原油、液化天然气等专业化泊位建设。

    2011 年 4 月,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 “十二五”时期,我国沿海港口布局进一步完善, 服务功能明显拓展,深水泊位达到2214 个。我国港口的数量、 面积的不断增加及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提升为港口领域的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7)市政工程与公用设施日趋完善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道路、学校、医院等市政工程、公用设施日趋完善,其中,作为与市民出行息息相关的城市道路不断增加, 人均拥有量逐年上升, 2015 年, 我国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 15.60平方米,较 2004 年增加了 50.87%,具体如下:

2004-2015年我国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平方米)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向好,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政工程、公用设施的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8)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形式多样化

    城市地下空间是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的主要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地下道路、地下停车场、地下街道、地下商场、地下变电站、地下仓库、地下民防工程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一直是以举世瞩目的速度在开展,城市化率已经由 1978 年的 17.92%发展到 2013 年的超过 53.37%,城市数量由 193 个增加到 655 个, 50 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从 40 个增加到 140 个,中等城市从 60 个增加到 230 个,小城市从 93 个增加到 286 个,是近 30 年以来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而作为解决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的重要措施和医治“城市综合症”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力开发城市下空间已经显得刻不容缓。地下空间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节约土地资源:在城市建设中, “地上地下”综合开发和利用,对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作用;②改善城市交通:发展高效的地下交通,能有效解决城市拥挤问题,改善地面环境;③增强防灾能力:地下空间处于一定的土层或岩层覆盖之下,具有很强的隐蔽性、隔离性和防护性,建立完善的地下空间为主体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和战略物资的地下储备系统, 可以降低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威胁和造成的损失;④保护城市生态: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把可以转入地下空间的设施转入地下,可以有效的扩大地面绿化面积、促进城市空间发展、改善景观环境。

    根据 2016 年 3 月我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以城市新区、 各类园区、成片开区域为重点,结合旧城更新和地下空间开发等,推进干线、支线综合管廊建设;实施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等地下管网建设改造和城市电网、通信万国等架空线入地工程。

    目前, 我国地下空间已初具规模, 所包容的系统可分为交通系统、 管网系统、商业娱乐系统、仓储系统、防灾系统及其他可能转入地下的设备系统等等,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容量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等城市开始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研究和以城市交通改造为主的城市在开发, 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地下空间利用形式不断丰富。

    2、建筑物资租赁业市场供求及市场容量

    作为建筑业的附属行业, 建筑物资租赁业的发展是随着建筑业的发展而逐步壮大发展起来的,该行业的市场供求与市场容量与建筑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在建筑业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的背景之下,建筑物资租赁业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五)行业竞争情况

    1、行业竞争状况

    (1)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

    近年来,我国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发展迅速,施工企业众多,行业整体集中度较低,同时,由于近年来施工技术发展较慢,因此,大部分施工企业技术趋同,竞争较为激烈。目前,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尚未形成全国性有影响力的公司,但在各细分领域及各区域市场内, 已经出现了一些细分领域、地区性行业领先企业,在细分领域、区域市场的占有率较高,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2)建筑物资租赁业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3 年末,我国建筑物资租赁业企业接近 4 万家,其中,专营租赁的公司约占 80%左右,兼营租赁的企业占 20%左右。总体而言,专业租赁企业为建筑物资租赁业的主要参与者,其中又以中小型企业居多。

    2、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原因

    (1)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

    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由于涉及工程地质、土力学、基础工程、结构力学、原位测试技术、施工技术、土与结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岩土工程等多学科问题,且几乎涵盖了房屋建筑、水利、桥梁、港口、市政、公用设施、地下工程、近海工程等所有土木工程领域,不同工程项目的设计要求、地质条件、施工难度千差万别,利润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2)建筑物资租赁业

    建筑物资租赁业的利润率主要受租赁物资的种类、 品质及业务开拓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建筑物资租赁业务的毛利率总体较高,但因各公司业务性质的差异及出租标的物的差异而导致差异较大。个长期的过程,人力资源匮乏是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4、行业内的主要企业

    (1)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内的主要企业

    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建筑物资租赁行业内的主要企业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 2017-2023年中国地基处理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本文采编:CY331
10000 11305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2-2028年中国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市场发展调研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2022-2028年中国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市场发展调研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2022-2028年中国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市场发展调研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共八章,包含地基与基础工程重点服务提供商分析 ,中国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未来前景及发展预测,中国地基与基础工程行业市场投资可行性分析及投资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