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7年中国石油资源开发概况、原油生产规模、石油供需状况及石油工业最新发展态势分析【图】

    一、中国石油资源的开发概况

    (一)中国石油资源的分布特征

    我国矿产资源需求仍呈增长态势,石油等大宗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矿业质量效益集约型增长,必须坚持节流与开源并重,通过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改善和缓解供需矛盾。

中国石油资源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

    从资源深度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80%集中分布在浅层(<2000米)和中深层(2000米~35 00米),而深层(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层(<4500米)分布较少;天然气资源在浅层、中深层、深层和超深层分布却相对比较均匀。

    从地理环境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76%分布在平原、浅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气可采资源有74%分布在浅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从资源品位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63%,低渗透资源占28%,重油占9%;天然气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76%,低渗透资源占24%。

    (二)海洋石油资源的分布特征

    我国陆上石油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石油产量增长缓慢,每年新增的探明可采储量无法弥补同期产量。从1993年开始,中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增加,2014年我国原油进口达到3.08亿吨。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石油进口的缺口将进一步加大。与此相对照的是近10年来,我国大多数的东部主力油田陆续进入产量递减阶段,开发难度增大。鉴于陆上油气资源的严峻形势,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转向海洋尤其是转向深海已成必然趋势,这也符合世界性的石油勘探开发潮流。

    中国是海洋大国,我国海域辽阔,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拥有6500多个500m2以上的大小岛屿。我国管辖海域为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陆地面积的1/3。进入21世纪,海洋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居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其中,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业异军突起,,迅速成长为中国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人类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海洋石油成了海洋资源的重点。

    需要指出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海洋油气资源调查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海域的油气勘探程度和油气资源的探明程度较低,尚有许多新的领域没有突破,其结果是我国海上石油资源勘探的后备基地不足,难以满足国民经济的需要。近年来我国浅海石油地质勘探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深水区域的勘探依然处于非常早期的起步阶段,深水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已经成为中海油等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油气资源丰富的南中国海和东海最近几十年成了周边国家关注的目标,也使得我国开发沿海、深海油气资源变得日趋迫切。尽管在海洋边界问题上,我国政府一贯重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实际是,各国掠夺式的开发有禁无止。就南海而言,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周边国家已经在南沙海域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1999年年产石油4043万吨,是中国当年整个近海石油产量的215倍。从1981年至2004年,越南已从南沙海域的油田中开采了约112亿吨石油,获利280亿美元,南海石油已成为越南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中日就东海油气资源勘探问题的争议也不断升级。在东海、南海争议不断的情况下,黄海也不再平静。2004年7月,韩国开始在离朝鲜半岛西岸250多公里的黄海大陆架上钻探,使得本已敏感、多变的区域局势更趋复杂。

    (三)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石油大国,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中国油气资源相对贫乏。而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强调石油安全。新时期国家安全的核心是保障经济的持续增长,石油安全就是指保障数量和价格上能满足经济持续发展需求的石油天然气供应。在我国油气进口快速增长而应对的实力和机制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存在对石油安全的重大威协。但建立并完善了综合应对体系后,有可能化解不安全因素,保障经济发展的需求。

    具体对策应包括,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节能和节油;强化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全面进入国际石油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油天然气储备和预警体系。而实施这一方针的重要基础是深化体制改革和公司改造,使之形成一批有实力和国际经营经验的大型跨国公司。同时,实施广义的进出口多元化战略,实行油气储备和预警体系相结合。值得强调的是,提出重视石油安全和储备时,还应重视天然气安全和储备,而目前后者安全保障更加脆弱。

    1.石油安全观

    新时期国家安全的核心是保障经济的持续增长,石油安全就是指保障数量和价格上能满足经济持续发展需求的石油天然气供应。在我国油气进口快速增长而应对的实力和机制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存在对石油安全的重大威协。但建立并完善了综合应对体系后,有可能化解不安全因素,保障经济发展的需求。

    2.中国油气资源总体观

    对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应持"两点论"的总体认识。中国是一个石油大国,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中国油气资源相对贫乏。按每平方千米国土平均的资源量、累计探明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和产量值(即丰度)中国都明显低于世界均值,未来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难度增大。处于青年期的天然气比处于壮年期的石油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但天然气的各项资源要素的当量值低于石油。

    3.国际石油市场的总体趋势为供需相对平衡

    目前许多国家被人为或暂时性的因素压低了产量。一旦这些因素被取消或淡化,再加上预期的新发现,生产能力略大于需求的总趋势将更加明显。但这种平衡是相对的,它总是间以局部时间和地区的供需不平衡、供应相对紧张,而这种相对紧张又恰好是人们瞩目的焦点。未来的石油生产能满足不断发展的世界经济的需求。中国新增的进口量远不至于改变世界石油供需的总趋势。无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石油进口国,还是对以OPEC为代表的石油输出国,21世纪初期都是处于总体相对安全的状态中。天然气供应潜力大于石油的情况更加明显,随着大规模的洲级(际)天然气管网的兴建和LNG总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天然气的供应将更加充分。

    4.现今国际石油市场的特点

    1970-198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构成了世界石油史和石油市场的重大转折点,它使21世纪的国际石油市场与前期有重大区别。这之中最重要的为以下几点:(1)石油作为国家间政治斗争武器的作用已大为失效,石油作为战略物资的一面趋于淡化,作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重要商品的一面更加凸现,它的运作更加明显地受到市场经济本身规律的制约。(2)无论是西石油输入国还是OPEC的石油输出国,任何一方面想单独长期控制国际石油市场、决定石油价格的局面已很难再现;双方既有利益的争斗,也有利益的互相渗透。(3)石油工业私有化的浪潮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大洲的石油输出国和输入国,一批大型跨国公司的实力迅速成长,它与金融财团相结合已经成为控制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力量,这一趋势随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将更加明朗。

    5.石油价格的起伏

    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石油(包括与之相关连的天然气)仍然是价格明显高于成本的垄断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价格出现周期和幅度不规律的明显起伏,也可以说是大的起伏周期上叠加着多级的小周期的起伏,从而出现复杂难料的表象。高价和低价反弹式的相间出现。这之中也存在过度投机和心理恐慌因素而造成的"人为放大"。但从不变美元的多年平均油价看却又是相当平稳而略有上升的,估计今后20年仍保持这一大趋势。

    6.中国地缘油气的特点和重点

    从地缘油气看、中国的特点为:(1)是一个面海背陆的大国,(2)潜在着地缘军事和自然灾害等不安全因素,(3)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进口迅速增加的油气消费大国,(4)处在总体缺油的东亚中部,(5)离世界主要出口区中东较远,(6)背靠潜在的新供应基地。由此而决定着中国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应进行全面的开拓,又要形成工作的重点。从石油的供应上重点是中东和俄罗斯的亚洲部份,从管输气的进口上重点是俄罗斯的亚洲部份,从LNG的进口上是东南亚、澳大利亚和中东。

    7.中国石油安全对策的主要内容

    (1)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节能和节油;(2)强化国内油气勘探开发;(3)全面进入国际石油市场;(4)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油天然气储备和预警体系。简言之:开源、节流、储备。而实施这一方针的重要基础是深化体制改革和公司改造,使之形成一批有实力和国际经营经验的大型跨国公司。

    (四)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现状

    总的来说,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历程比较曲折,主要经历了从浅水到深海,从简单到复杂的历程。全球海洋油气资源有将近三分之一蕴藏在海 洋深处,可以说海洋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在21世纪,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勘探对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甚至对全球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海洋同时被誉为 “蓝色国土”,在当今社会“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未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因此,世界各国对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勘探密切重视,希望能够开发利用 海洋油气资源,满足各行各业所原料的能源需求。

    目前,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主要形成了由南美洲巴西、中美墨西哥湾和西非三个地区构成的深海油气勘探的“金三角”,特别是在巴西近海、美国 墨西哥湾、安哥拉和尼日尼亚近海,几乎集中了世界全部深海钻探井和新发现储量。从近十年来海洋油气资源勘探的资料来看,目前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最典型的 特征是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大油气田分布不均匀;当前海洋油气勘探效益较好的地区主要位于大西洋两侧系列盆地群,如墨西哥湾北部、巴西 东南部和西非三大深水区的近10个盆地中,80%以上都分布在美国、巴西、尼日尼亚、安哥拉、澳大利亚及挪威等六个国家,而其他国家则分布的较少。二,油 和气分布不均匀;石油储量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巴西和西非深水海域,天然气则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中海、挪威海以及澳大利亚西北架等地区。

    从勘探历史来说,从1987年美国打出第一口海上油井开始,海上油气资源的勘探得到了蓬勃发展,到1936年美国在墨西哥湾建成世界上最早的 海洋油田,到1950年出现了移动海洋钻井装置,这大大提高了油气钻采的效率,20世纪60年代以后,海洋油气勘探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到20世纪八九十 年代,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五)石油资源勘探的重大成果

    全国石油地质资源量1085亿吨、可采资源量268亿吨,与2007年评价结果相比,分别增加了320亿吨、56亿吨,增长42%和26%;已累计探明360亿吨,探明程度33%,处于地质勘探中期。天然气地质资源量68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40万亿立方米,与2007年评价结果相比,分别增加了33万亿立方米、18万亿立方米,增长了94%和82%;已累计探明12万亿立方米,探明程度18%,处于地质勘探早期。

    (六)石油资源勘探问题与对策

    第一,后备可采储量不足。我国油气资源的后备可采储量少,特别是优质石油可采储量不足,缺乏战略接替区,西部和海相碳酸盐岩等区域的勘察一直未能取得战略性突破,后备可采储量不足已成为制约进一步增加油气产量和满足需求的主要矛盾。

    第二,风险勘察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对这项工作投入少,缺乏有效的机制,发现性调查评价工作力度不够,基础地质理论研究长期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缺乏供给保障机制,很难适应市场变化。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油气资源安全供给保障机制,油气的资源储备和原油及成品油储备,还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我国国家级油气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刚刚开始建设,进口安全机制和特殊情况下的石油供应应急机制还不完善。

    第四,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增储上产需要。随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难度的加大,对科技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一系列关键理论和技术,如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理论和深水钻探、山地地震、难动用储量开发技术等亟待突破。

    第五,环境问题严重,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油气长距离输送以及油气加工过程等都会对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有的还非常严重,致使土质严重酸碱化、水质和空气污染,影响了局部地区的土壤和生态环境。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尚未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在勘探开发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中国是一个石油大国,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中国油气资源相对贫乏。而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强调石油安全。新时期国家安全的核心是保障经济的持续增长,石油安全就是指保障数量和价格上能满足经济持续发展需求的石油天然气供应。在我国油气进口快速增长而应对的实力和机制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存在对石油安全的重大威协。但建立并完善了综合应对体系后,有可能化解不安全因素,保障经济发展的需求。

    具体对策应包括,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节能和节油;强化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全面进入国际石油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油天然气储备和预警体系。而实施这一方针的重要基础是深化体制改革和公司改造,使之形成一批有实力和国际经营经验的大型跨国公司。同时,实施广义的进出口多元化战略,实行油气储备和预警体系相结合。值得强调的是,提出重视石油安全和储备时,还应重视天然气安全和储备,而目前后者安全保障更加脆弱。

    1.石油安全观

    新时期国家安全的核心是保障经济的持续增长,石油安全就是指保障数量和价格上能满足经济持续发展需求的石油天然气供应。在我国油气进口快速增长而应对的实力和机制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存在对石油安全的重大威协。但建立并完善了综合应对体系后,有可能化解不安全因素,保障经济发展的需求。

    2.中国油气资源总体观

    对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应持"两点论"的总体认识。中国是一个石油大国,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中国油气资源相对贫乏。按每平方千米国土平均的资源量、累计探明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和产量值(即丰度)中国都明显低于世界均值,未来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难度增大。处于青年期的天然气比处于壮年期的石油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但天然气的各项资源要素的当量值低于石油。

    3.国际石油市场的总体趋势为供需相对平衡

    目前许多国家被人为或暂时性的因素压低了产量。一旦这些因素被取消或淡化,再加上预期的新发现,生产能力略大于需求的总趋势将更加明显。但这种平衡是相对的,它总是间以局部时间和地区的供需不平衡、供应相对紧张,而这种相对紧张又恰好是人们瞩目的焦点。未来的石油生产能满足不断发展的世界经济的需求。中国新增的进口量远不至于改变世界石油供需的总趋势。无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石油进口国,还是对以OPEC为代表的石油输出国,21世纪初期都是处于总体相对安全的状态中。天然气供应潜力大于石油的情况更加明显,随着大规模的洲级(际)天然气管网的兴建和LNG总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天然气的供应将更加充分。

    4.现今国际石油市场的特点

    1970-198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构成了世界石油史和石油市场的重大转折点,它使21世纪的国际石油市场与前期有重大区别。这之中最重要的为以下几点:(1)石油作为国家间政治斗争武器的作用已大为失效,石油作为战略物资的一面趋于淡化,作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重要商品的一面更加凸现,它的运作更加明显地受到市场经济本身规律的制约。(2)无论是西石油输入国还是OPEC的石油输出国,任何一方面想单独长期控制国际石油市场、决定石油价格的局面已很难再现;双方既有利益的争斗,也有利益的互相渗透。(3)石油工业私有化的浪潮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大洲的石油输出国和输入国,一批大型跨国公司的实力迅速成长,它与金融财团相结合已经成为控制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力量,这一趋势随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将更加明朗。

    5.石油价格的起伏
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石油(包括与之相关连的天然气)仍然是价格明显高于成本的垄断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价格出现周期和幅度不规律的明显起伏,也可以说是大的起伏周期上叠加着多级的小周期的起伏,从而出现复杂难料的表象。高价和低价反弹式的相间出现。这之中也存在过度投机和心理恐慌因素而造成的"人为放大"。但从不变美元的多年平均油价看却又是相当平稳而略有上升的,估计今后20年仍保持这一大趋势。

    6.中国地缘油气的特点和重点

    从地缘油气看、中国的特点为:(1)是一个面海背陆的大国,(2)潜在着地缘军事和自然灾害等不安全因素,(3)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进口迅速增加的油气消费大国,(4)处在总体缺油的东亚中部,(5)离世界主要出口区中东较远,(6)背靠潜在的新供应基地。由此而决定着中国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应进行全面的开拓,又要形成工作的重点。从石油的供应上重点是中东和俄罗斯的亚洲部份,从管输气的进口上重点是俄罗斯的亚洲部份,从LNG的进口上是东南亚、澳大利亚和中东。

    7.中国石油安全对策的主要内容

    (1)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节能和节油;(2)强化国内油气勘探开发;(3)全面进入国际石油市场;(4)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油天然气储备和预警体系。简言之:开源、节流、储备。而实施这一方针的重要基础是深化体制改革和公司改造,使之形成一批有实力和国际经营经验的大型跨国公司。

    二、2016年原油生产规模分析

    (一)天然原油的产量统计分析

    2015年12月中国天然原油产量为1815.4万吨,同比下降1.6%。2015年1-12月止累计中国天然原油产量21474.2万吨,同比增长1.7%。2015年1-12月全国天然原油数据表如下表所示:

2015年1-12月全国天然原油产量统计表
月份
天然原油产量_当月值(万吨)
天然原油产量_累计值(万吨)
天然原油产量_同比增长(%)
天然原油产量_累计增长(%)
2015年12月
1815.4
21474.2
-1.6
1.7
2015年11月
1766
19658.8
-0.5
2
2015年10月
1808.7
17892.7
0.2
2.3
2015年9月
1774
16084
2.7
2.7
2015年8月
1816.7
14230.1
3.6
2.5
2015年7月
1810.3
12413.5
4.2
2.4
2015年6月
1811.6
10603.2
3.2
2.1
2015年5月
1813.6
8791.6
2
1.8
2015年4月
1750
6974.4
2.8
1.8
2015年3月
1806.5
5224.5
2.1
1.4
2015年2月
1617.9
3415
0.1
1.1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二)各省区原油产量统计分析

2015年1-10月全国天然原油产量分省市统计表
地区
10月(万吨)
1-10月止累计(万吨)
10月同比增长(%)
1-10月累计同比增长(%)
全国
1,808.69
17,892.72
0.16
2.3
北京
-
-
-
-
天津
304.41
2,891.22
9.92
15.25
河北
49.53
485.59
-0.17
-1.97
山西
-
-
-
-
内蒙古
5.78
34.82
-0.07
-3.38
辽宁
86.65
861.46
0.64
1.73
吉林
56.18
560.49
4.36
4.46
黑龙江
317.61
3,213.74
-5.19
-3.8
上海
0.75
5.44
130.89
-5.12
江苏
15.82
159.49
-9.84
-7
浙江
-
-
-
-
安徽
-
-
-
-
福建
-
-
-
-
江西
-
-
-
-
山东
217.17
2,189.02
-6.94
-4.4
河南
34.9
344.26
-12.34
-12.24
湖北
5.84
58.72
-12.57
-10.81
湖南
-
-
-
-
广东
121.61
1,306.21
9.78
28.51
广西
6.91
43.07
52.13
-13.89
海南
2.5
24.54
0.72
1.85
重庆
-
-
-
-
四川
1.07
13.08
-19.75
-17.98
贵州
-
-
-
-
云南
-
-
-
-
西藏
-
-
-
-
陕西
320.76
3,113.92
1.17
-0.11
甘肃
4.72
59.52
-9.65
-2.14
青海
18.97
186.67
1.48
0.03
宁夏
1.42
10.53
99.65
66.42
新疆
236.09
2,330.92
-1.59
0.31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三)国内原油生产集中度分析

2015年中国1-10月中国原油产量集中度分析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四)主要油田的原油产量分析

    我国油气资源总量丰富,石油地质资源量为1257亿吨、可采资源量为301亿吨,同2007年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相比,石油地质与可采资源量分别增加了64%和42%。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90.3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为50.1万亿立方米,同2007年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相比,天然气地质与可采资源量分别增加了158%和127%。这主要是因为勘探工作量增加和地质认识深化,以及技术进步降低了资源门槛。

    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可观。全国埋深4500米以浅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12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为22万亿立方米,具有现实可开发价值的有利区可采资源量为5.5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周缘。埋深2000米以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30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为12.5万亿立方米,具有现实可开发价值的有利区可采资源量为4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沁水盆地南部、鄂尔多斯(7.89 停牌,买入)盆地东缘、滇东黔西盆地北部和准噶尔盆地南部。

    我国重点地区天然气资源大幅增长。四川盆地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20.7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为11.2万亿立方米,同2007年评价结果相比,分别增长了2.8倍和2.3倍。为西南地区能源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海域各盆地天然气地质资源量20.8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12.2万亿立方米,与2007年评价相比,分别增长了55%和57%,为全面推进海洋强国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此外,鄂尔多斯、塔里木等盆地天然气资源量也有较大增长。

    但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难度正在逐步增大。主要表现为剩余资源品质整体降低,80%的油气资源为低品质、高风险类型,煤层气和页岩气尚处于局部突破、全面探索阶段;勘探开发对象复杂化,资源隐蔽性增强,发现难度加大,施工难度增加,对技术装备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也对油气勘探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表示,全国待探明石油地质资源量为885亿吨,待探明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77万亿立方米,可供勘探的资源潜力大。预计2030年之前,我国年均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亿吨,产量保持在2亿吨水平。综合考虑天然气、煤层气和页岩气,预计2030年之前,我国年均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000亿立方米,2020年产量将突破2000亿立方米,2030年将达到3000亿立方米,将有力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环境治理改善。

    未来将重点在大型盆地的新层系、新领域和海域寻找优质储量,形成“东部可持续、西部快发展、海域大突破”的油气勘探开发格局。

    三、石油市场的供需状况分析

    (一)原油市场供给总量分析

2005-2015年我国原油产量统计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二)原油市场供给结构分析

    石油供给必须以石油储量为基础。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石油资源探明的储量一直在持续增加,但是,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达到顶峰,全球石油供给逐步进入滑坡阶段。

    石油是现代工业和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重要能源和工业原料,国民经济对石油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石油一方面直接影响着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安全。一般情况下,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速度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成正比例的关系,国民经济增长越快,能源消费越多;反之,则少。经济要获得一定程度的增长,必须以消费一定数量的石油作为保证。如果石油供应紧张,供不应求,势必成为遏制一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石油既是能源,又是基础原材料,下游的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制品和交通运输等各行业对其有很高的依存度。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时代,钢铁、汽车和化工等行业是当前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因此石油资源对我国整个经济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三)原油市场需求总量分析

2005-2015年中国原油消费量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四)原油市场需求结构分析

    能源领域的长期传统格局正在改变,全球能源需求的重心正向新兴经济体转移。曾经的能源出口国能源需求增长迅速,而能源进口国将变为出口国。到2035年,以中国、印度和中东地区为代表,将消费全球能源增长量的三分之一。

    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将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对亚洲地区的能源局势产生重要影响。2020年后,中国能源需求增长将会放缓,印度成为亚洲地区新的能源需求增长动力。本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与印度将分别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油与煤炭进口国。2035年,东南亚地区的能源需求将翻倍,美国将基本实现本国能源自给自足。这些都将大大影响到亚太地区及大西洋沿岸的能源中心定位。与此同时,在能源充裕的非洲,人均能耗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2035年,化石能源仍然是全球的主要能源,主导着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交通运输需求和石油化工产品需求将推动石油消费持续上升,但在高油价刺激下,能源效率将进一步提高,石油替代品开发也将加快。

    能源专家Robert Ebel去年底发表了一份名为《Energy and Geopolitics in China: Mixing Oil and Politics》的报告(后由北京安邦集团出版的《策略研究》本年1月号刊译《中国的能源与地缘政治—石油与政治的不解之缘》),认为随着中国持续重工业化,工业需求将主力推动中国石油需求,而中国汽车因体积小,耗油量低,不会是最大石油需求增长动力来源。

    交通工业带动需求

    这是错得离谱的观察。相反,在未来三十年,带动中国石油需求的最有力者是交通运输部门,绝非工业。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工业用油的比例自1990年的59.2%持续下降至2007年的42.1%,而交通用油的比例则从17.6%倍增至35.9%。

    另一个只有行内人才会注意到的事是,上述中国的官方数据仍然远远低估了实际交通用油的量和比例。中国的能源统计系统的设计和分类方法源自苏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国际统计方法大异其趣。举例说,在计划经济期间,「单位」消费石油,这笔数会记录在该「单位」的数簿。如果该「单位」属工业部门,即使石油由该「单位」的车队消费掉,这些交通用油亦会误当成是工业用油。

    考虑到中国的交通运输用油占总需求的比例持续增大,而且还是比官方数字的大,再加上中国人均汽车拥有量仍远于国际平均水平(据OPEC数据,2006年每一千中国人只有十八人有车,远逊世界平均的一百一十九人),人均GDP稳定上升等,中国交通部门是国际油价最稳固的基本因素。

    反观工业部门, 1990至2007年石油只稳占工业总能源约15至20%,而近年更因重工业化拖累,石油比例由2002年的20.3%下降至2007年的15.2%,主因有二:一、重工业(除了石化和建造业)多依赖煤炭,而非石油;二、部分重工业部门电气化取代石油,例如,中国的钢铁行业以电力取代燃料油(Fuel Oil)。

    总而言之,工业是中国经济增长支柱,其对中国和世界的石油需求贡献不容忽视,但就算中国经济转型至服务业为重心,又或是中国不再搞重工业,这都不会降低中国的石油需求,因为交通部门才是带动中国石油需求的强大新力量。

    (五)原油市场供需平衡分析

    2000年以来,中国石油需求年均增长6.5%左右,世界平均增速1.2%左右,但进入2015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达54450.21万吨。

2005-2015年我国石油供需平衡分析:万吨
年份
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表观消费量
2005年
18135.29
12681.74
806.69
30010.34
2006年
18476.57
14517.48
633.72
32360.33
2007年
18631.82
16316.18
578.22
34369.78
2008年
19043.06
17888.52
423.75
36507.83
2009年
18948.96
20378.62
507.25
38820.33
2010年
20241.40
23930.87
302.91
43869.36
2011年
20287.55
25376.93
251.43
45413.05
2012年
20748.00
27097.96
243.21
47602.75
2013年
20991.90
28174.21
161.73
49004.38
2014年
21142.92
30837.77
60.02
51920.67
2015年
21474.20
33262.57
286.56
54450.21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六)石油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

1992-2015年中国原油进出口均价对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按照进出口数据计算:2015年我国原油产品进口均价为400.43美元/吨,进口均价同比下降45.92%;出口产品均价为539.38美元/吨,出口产品均价同比下滑33.99%。

    倘若按照2014年的进口价格计算,不考虑汇率因素:2015年国内进口原油产品相当于节省了1140.55亿美元。

    (七)成品油最新调价幅度分析

2016年国内油价调整时间表最新情况
月份
调整时间
执行时间
油价调整情况
1月份
1月13日
1月14日
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40元和135元,测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分别降低0.1元和0.11元。
1月27日
1月28日
发改委宣布油价暂不调整
2月份
2月15日
2月16日
本轮成品油价格不作调整
2月29日
3月1日
3月1日0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不作调整
3月份
3月14日
3月15日
3月15日本次汽柴油价格暂不作调整
3月28日
3月29日
3月29日本次汽柴油价格暂不作调整
4月份
4月12日
4月13日
4月13日成品油价格暂不调整
4月26日
4月27日
4月26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165元和160元。全国平均来看折合90号汽油每升上涨0.12元,0号柴油每升上涨0.14元,92号汽油每升上涨0.13元,95号汽油每升上涨0.14元
5月份
5月11日
5月12日
5月11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120元和115元
5月25日
5月26日
5月25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10元和200元,全国平均来看折合90号汽油每升上涨0.16元,0号柴油每升上涨0.17元,92号汽油每升上涨0.16元,95号汽油每升上涨0.17元
6月份
6月8日
6月9日
6月8日24时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10元
6月23日
6月24日
6月24日成品油价格暂不调整
7月份
7月7日
7月8日
7月8日成品油价格暂不调整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四、石油工业最新发展态势分析

    (一)高端石化装备发展方向

    未来五年,我国油气装备制造有五大重点发展方向,分别是智能钻井系统、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装备、深海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和油气资源集输装备。

    (二)战略石油储备发展形势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可能已经达到了当前储备库容的极限,需要时间增加新的储备基地。部分战略石油储备将在地下库储藏,这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修建并且造成延迟。中国2015年利用原油价格大跌充实石油战略储备,有助于部分消除全球原油供过于求的局面。

    当年的原油平均价格创逾10年来的最低。中国国家统计局表示,中国在2009年完成了首期4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储备库容总量9100万桶。中国完成第二期战略石油储备收储的期限很可能将从2015年向后推迟约两年,而第三期计划目前相当不确定。截至2015年年中,中国利用8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和部分社会库容,储备原油2610万吨(约1.91亿桶)。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为33550万吨,净进口量达到33263万吨。中国原油进口较10年前增长了1倍多,并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的石油市场对国际油价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面对储备量的不足,中国正在加快提高石油储备。相比于2014年公布的1243万吨原油储备量,2015年年中的原油储备规模增长了约110%,建成的石油储备基地也从4个增加到8个。

    2016年以来,原油价格已从2月的12年低位反弹了86%。分析人士认为,尽管不久前原油价格反弹到50美元/桶左右,但这一价格水平不能持续,未来油价还将下跌。

    分析称,近期油价反弹与基本面毫无关系。油价上涨主要是因为加拿大的野火,以及由于政治动荡导致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的减产。但现在全球原油仍然严重过剩。

    (三)中石油与壳牌合作开发

    中石油日前发布消息称,其与壳牌公司长北合作项目投产的42口水平井,有23口井初始日产超过百万立方米。2005年投入商业开发以来,中石油收益分成累计已达70亿元。

    水平井开发达到高水平,得益于对气藏规律的精准把脉、双分支水平井钻井技术的成功应用及气田生产的精细化管理。

    长北合作区块位于长庆榆林气田北部,属于典型的“低产、低压、低丰度”气藏。在早期勘探中,由于开发难度极大,这个区块成为业内公认的“烫手山芋”。

    1996年,中国石油决定采用国际合作形式,整合国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先进技术,攻克榆林气田北部地区开发难题。经全球公标,1999年,中国石油与壳牌公司“牵手”,共同开发长北区块。

    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中外技术人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应用世界先进的地质建模技术,精细气藏描述,一步步识破储层的真面目。2004年,长北合作项目正式推出“部署48口双分支水平井,年产3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开发方案。

    井位布得精准是基础,科学打井是关键。为提高复杂储层的有效钻遇率,长北合作项目从打第一口双分支水平井开始,就坚持“离开储层的进尺一米不要”的原则,让钻头始终在气藏里受控钻进。在CB8-3井钻井中,第一条分支本来设计2000米长,但打到1600米时遇到泥岩,立即停钻,放弃随后400米的无效进尺。第二条分支先后4次侧钻躲避泥岩,最终完成1600多米的有效进尺。在CB9-2井钻进中,虽然储层厚,但分布不均匀,技术人员采取“在分支上开分支找储层”的办法,先后11次侧钻,打出总长2478米的可采井段。
钻头跟着储层走,口口井打通气藏的“五脏六腑”。长北项目水平井初始平均日产高达80万立方米,最高超过220万立方米。

    精细化管理为气田持续稳产夯实基础。借助国内外气田先进的管理经验,长北合作项目创新应用“气藏、井筒、地面设施”一体化管理方式,既保证气田设施的完好率,又从根本上降低了老井的递减。

    面对积液淹井对气田生产造成的影响,长北合作项目采取“连续油管、泡沫排水、移动计量撬降压”三管齐下的措施,不但让3口水淹井“起死回生”,而且每日增加生产能力88万立方米。

    (四)中石油与宝钢合作战略

    2012年4月24日,《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战略采购协议》签约仪式在宝山宾馆举行。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国胜,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喻宝才等出席签约仪式并见证了协议的签署。宝钢股份副总经理、钢管条钢事业部总经理蒋立诚和中石油集团物资采购管理部总经理李遵义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
宝钢与中石油在北京签署了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双方将在天然气、成品油、钢材及管材、装备制造以及科技、管理、金融等方面拓展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本次战略采购协议是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子协议。

    按照协议,双方将以“互惠双赢、资源共享、平等诚信、共同发展”为合作原则,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资源与市场合作、技术研发与应用、信息共享、商务及物流管理、探索物资供应全生命周期总成本最低等方面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经营管理、市场研究、物资管理、流程再造等方面的经验及成果。

    在签约仪式前的会谈中,喻宝才说,中石油与宝钢同为央企,在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石油正在实施一整套新的发展战略,瞄准国际石油同行业先进水平,加快建设最具竞争力大型跨国石油企业集团。喻宝才表示,中石油未来跨越式的发展,离不开宝钢的大力支持。他希望双方本着“诚信、双赢”的原则,在更广泛的领域加强合作,共同开拓市场,不断提升实力,携手应对市场挑战。

    伴随着中国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中石油形成了丰厚的企业文化积淀,培育了以“大庆精神”等为代表的优秀企业文化,大庆油田这面工业战线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愈加鲜艳。中石油有许多方面值得宝钢学习。宝钢与中石油长期以来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不仅互为战略用户,而且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刘国胜希望,合作双方以此次协议的签订为一个新的起点,继续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推进能源用钢国产化、新产品开发合作等方面不断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实现合作双赢。

    (五)国产装备长输管道建设

    西气东输三线(西段)关键设备国产化工作对接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我国管道建设新一轮关键设备国产化工作正在快速推进。
全力推进天然气长输管道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对保证国家能源供应安全和振兴民族装备制造工业意义十分重大。近年来,中国石油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按照国家和集团公司的要求,集中一切资源,创造一切条件,千方百计为关键设备国产化现场应用工作提供工业性试验平台,全力以赴推进长输管道国产化现场应用工作,让国产化装备在长输管道建设中挑大梁。

    目前,我国管道建设关键设备国产化工作已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西二线建设除初期进口部分当时国内尚不能生产的大变形钢管和厚壁直缝埋弧焊钢管之外,其余装备实现国产化;西二线用X80钢大口径感应加热弯管已全部实现国产化;国产大口径球阀应用于西二线东段。我国首批两套试制电驱机组和燃驱机组产品完成工厂内联机测试,性能通过国家级能源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大规模管道建设项目对压缩机组和大口径阀门等关键设备需求量仍然很大。全力推进关键设备国产化,将全面打破这类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促使相关产品性能、标准和技术规范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石油从上至下对西气东输三线关键设备国产化给予高度重视。这是我国制造业的一大幸事。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3年中国石油开采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本文采编:CY331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策略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策略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策略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共十六章,包含2024-2030年中国石油市场发展走势预测分析,2024-2030年中国石油企业投融资分析,2024-2030年中国石油行业投资规划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