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7年我国节水灌溉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图】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也是全球 13 个贫水国家之一,在世界上排名第 121 位,预计到 2030 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低到 1,760m,接近世界公认的水资源紧缺国家最低标准水平。在我国 660 多个城市中,有 400 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 110 个。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已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此外,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5万km,占国土面积的30.7%,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草场沙化、生态环境恶化,造成河道和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造成土地受灾,粮食减产。

    国内长期的“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致使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使水资源的战略性地位日渐突出,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成为国家未来节水环保、生态环境优化的发展重点。为了更好的开展水资源管理信息化,需要各级涉水业务部门及时提供包括用水量信息、雨情信息、汛旱灾情信息、地下水位、气象、土壤墒情等有价值的水文水利信息,这些信息资源可以直接为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节水灌溉、防洪抗旱、节水环保、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农业用水一直是我国的耗水大户,占全部耗水总量的 60%以上,这其中灌溉用水又占农业用水 90%左右。传统的农业灌溉过程存在着巨大的水资源滥用与浪费,目前我国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 0.53,意味着有近一半的水资源在灌溉过程中被浪费。《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明确指出指出,到 2020 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 6,700 亿立方米以内,到 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 7,000 亿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6。我国用水总量及控制目标如下:

全国用水总量及控制目标

    加快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利用水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向水利和“三农”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提供如地表及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位、用水量、水质等各种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提高政策规划和财政预算的精确性及有效性,从而提高我国农田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成为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重要措施。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节水灌溉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一、我国节水灌溉行业的发展历史

    我国节水灌溉行业发展阶段如下:

    ①起步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后期是我国节水灌溉行业的起步阶段,我国政府开始从欧美、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引进喷灌、微灌、滴灌技术和这一类灌溉系列的生产设备,并用 10 多年时间在国内进行相关实验、研发和示范推广。在这个阶段,我国的节水灌溉行业发展力量比较薄弱,政府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也不够,基本处于摸索、实验和推广的阶段。

    ②快速发展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到 20 世纪末,我国进入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和行业的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国内水资源的普遍匮乏和先进的种植技术、水肥技术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的大面积耕种,国家开始加大力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此期间,国家通过建立节水灌溉重点县和示范区,发放节水灌溉项目贴息贷款和节水灌溉企业技改贷款等方式支持和推进节水灌溉行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节水灌溉相关产品的生产企业数量每年都在成倍增长,这期间诞生了百余家生产节水灌溉产品的企业。这个时期由于水利、农业及其相关行业对节水灌溉产品和技术的需求旺盛,我国的节水灌溉行业发展很快,开始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

    ③持续发展阶段

    21 世纪初至今,我国节水灌溉行业市场竞争趋于激烈,节水灌溉设备生产企业的数量增加明显,行业的产品数量和质量、技术水平、信息化程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与此同时,大多数企业存在规模较小,资金短缺,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研发和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技术含量较高、制造工艺要求相对较高的产品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随着国家对农业、节水环保及信息化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以及全民节水意识的增强,节水灌溉行业未来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二、我国节水灌溉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水旱灾害频发等特点,是我国的基本水情。

    过去由于我国的节水意识比较落后,节水灌溉的设施和技术发展也不完善,投入成本较高,导致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随着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质、高效、现代农业的发展,种植业从过去以粮食为主、兼顾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逐步发展为适应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全面发展的三元结构。三元结构的种植业对灌排基础设施的依存程度更高,对灌溉效率和节水灌溉方法与技术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节水灌溉也越来越为农民和用水户所接受,成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保障。政府部门一方面通过管理措施提高用水户自我节水意识,加强节水环保宣传;另一方面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增加节水灌溉工程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水资源环保与节约。国家对节水灌溉行业的支持以及用水户节水意识的增强,极大地促进了节水灌溉技术的进步和节水灌溉行业的发展。

    另外,我国实施了节水灌溉的耕地面积呈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201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的数据显示,2014 年全年新增耕地灌溉面积 132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223 万公顷。《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 年)》中提出,要充分发挥现有灌溉工程作用,力争完成 70%以上的大型灌区和 50%以上的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十二五”期间,全国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4,000 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5,000 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3 以上。我国节水灌溉面积(单位:万公顷 )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三、我国节水灌溉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①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通力协作的发展方式

    节水灌溉技术一般比较复杂,涉及范围比较广,投资较大,一个高效节灌溉项目亩均投资一般在千元以上,且节水灌溉所带来的收益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所体现。与此同时,灌溉水资源的价格相对较低,灌溉时几乎不按用水量收费,甚至是不收费,因此农民和用水户通过节水所带来的收益甚微,其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的动力不强。

    此外,发展节水灌溉必须要求水利、农业、农机、农艺等各项农业生产要素结合,工程、信息化等措施并举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些因素的有效结合,涉及水利、农业、环保、农机、财政、税收等多个相关部门以及多个产业和多种技术的集成创新,必须通过政府部门主导,才能达到统一、快速的协调。

    基于上述原因,我国节水灌溉行业均是在地方政府统一主导下,各部门通力协作,以各级涉水业务部门为实施单位,建立起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②节水灌溉技术水平较为落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再到被农作物吸收,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农作物吸收四个环节。在各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技术。

    在生产实践中,灌溉水的利用率、农作物水分生产效率、水资源的再生利用率和单方水的农业生产效益作为研究重点和主要目标,这其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衡量灌溉水利用效率是否节约高效、节水灌溉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3,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0.26,差距较大,一些地方仍存在大水漫灌的现象,水资源不足与灌溉用水浪费并存,这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差距较大。

    目前我国主要的节水灌溉方式及特点如下:

名称
介绍
节水效果
防渗渠输水
将田间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控制田间灌水量,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
可节水 20%
管灌
用低压管道 (埋设地下或铺设地面) 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该技术具有投资少、节水、省工、节地和节省能耗等优点
可节水
30%-50%
微灌、滴灌
将灌水加压、过滤,经各级管道和灌水器具灌水于农作物根系
可节水
渗灌
附近,属于局部灌溉,只湿润部分土壤,适宜部分密播农作物
80%-85%
喷灌
将灌溉水加压,通过管道,由喷水嘴将水喷洒到灌溉土地上,
喷灌是目前大田农作物较理想的灌溉方式。 但喷灌所用管道需要压力高,设备投资较大,能耗较大,成本较高,适宜在高效经济作物或经济条件好、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应用
可节水
50%-60%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而我国的节水灌溉发展大多采用以渠道防渗技术和地面灌水技术为主,配合相应的农业措施以及天然降水资源利用技术的模式,技术水平较高的喷灌、微灌技术还处于大规模推广发展的阶段。截至 2015 年年底,全国耕地灌溉面积65,873 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48.70%,节水灌溉工程面积 31,060 千公顷,其中,喷、微灌面积 9,012 千公顷,低压管灌面积 8,912 千公顷,喷、微灌面积占耕地灌溉面积的比例仅为 13.68%7。节水灌溉技术分布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③信息化是节水灌溉的发展方向

    节水灌溉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行业,经过多年的技术示范和推广,已从单一的技术模式向综合性、信息化模式转变,并且与农作物种植结合更加紧密。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充分开发信息化资源,拓展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是节水灌溉行业的发展方向。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节水灌溉信息化的普及率及认可度越来越高,移动互联网、GPRS、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越来越多被用在农业节水灌溉上,节水灌溉的效率将进一步提高,为农民和用水户带来便捷和效益。

    ④大规模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推动节水灌溉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 年)》以及《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 也提出,“到 2020 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水、电、路设施完善,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在节水灌溉方面,“因地制宜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沟畦灌、水稻控制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建成后,灌溉保证率达到50%以上,排涝标准达到5年-10年一遇,农田防洪标准达到 10 年-20 年一遇,田间工程配套率达到 80%以上,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产出率明显提高。”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提高约10%以上,据此测算,每年可节约灌溉用水 200 亿立方米以上。

    国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推出,使节水灌溉已由过去分散、小面积应用发展为大面积规模化、区域化推广,以区域优势农作物为对象,大规模区域推进节水灌溉技术的趋势已经形成。

    ⑤水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将进一步促进节水灌溉行业的发展

    我国法律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权指的是水资源使用权,水权制度建设的核心是水资源使用权的确认和流转,更好地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我国对水权制度进行了多方探索,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出台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 、 《水量分配暂行办法》 等对水资源确权、转让等环节进行规范。在部分地区的农业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中,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与水权分配、转让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该方式为:采取初始水权分配的方法,对灌溉用水实行定额管理,农民和用水户用 IC 卡先购水后浇地,在分配水权范围内所购的水量,节约归自己,并可在农民和用水户间自由转让。利用经济杠杆,撬动了节水的主动性,实现了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实践证明,水权制度在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节约用水、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来说,目前我国水权制度建设进程尚处于建立健全制度和实践探索阶段,一些地方探索水权制度建设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水量分配尚未全面推开,水权交易的做法还不规范,市场机制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水权制度建设的落后使用水户无法通过水权交易或水权储蓄而获得实行节水灌溉技术的经济激励。

    未来随着水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各地区的水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使水权明晰,用水户可以将采用节水灌溉技术而节约的水资源通过水权交易或水权储蓄的方式,有偿地转让或储蓄给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同时,用水户通过转让水权获得的收入还可再用于灌溉设施的管护、改造甚至是采用更为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因此,水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将提高用水户实施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推动节水灌溉行业的快速发展。

    四、水资源监控与管理领域

    水资源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在我国许多地方,对水的需求已经超过水资源所能负荷的程度,尤其是城市人口剧增,生态环境恶化,工农业用水技术落后,浪费严重,水源污染,更使原本贫乏的水“雪上加霜”,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此外,洪涝、干旱等灾害频发繁也成为阻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造成了区域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控和优化配置是当今水资源管理的方向。

    (1)城市水资源管理领域

    城市水资源是指一切可被城市利用的天然淡水资源和可再生利用水,它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是城市供水的源泉。

    我国城市水资源的现状和特点如下:

    ①水资源短缺

    我国城市水资源存在极其匮乏且涉及面广的问题,全国城市每年缺水 60 亿m,每年因缺水造成经济损失约 2,000 亿元。在我国,城市水资源的需求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如工业、农业、建筑业、居民生活等,严重的缺水问题导致我国城镇现代化建设进程、GDP 的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受到了限制。我国城市水资源的具体用水比例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②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

    城市用水需求持续增长,而城市水资源的量是有限的,多数城市的当地水资源已接近或达到开发利用的极限,部分城市的地下水已处于超采状态。当地下水开采量超过补给量时,水资源质与量的状态便失去平衡,同时还会引起一系列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大量开采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会增大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使地表水和地下水体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单井出水量减少,供水成本增加,水资源逐渐枯竭,从而产生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缝等问题。

    ③水资源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排出的污水数量也不断增多,水质发生恶化,水体遭受污染,从而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14 年全国 202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监测情况中,水质为优良级的监测点比例仅为10.8%,较差级的观测点占比达到45.4%,具体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城市区域污染源点多、面广、强度大,极易污染水资源,即使是发生局部污染,也会因水的流动性而使污染范围逐渐扩大。目前,我国工业、城市污水总的排放量中经过集中处理的占比不到一半,其余的大都直接排入江河,对于污水的排放约束力不大,导致了大量的水资源出现恶化现象。

    ④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在我国大多数缺水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地面沉陷、水源污染等现象纷纷出现,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最大瓶颈。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我国城市输水管网漏失率在 15%左右,如果加大投入修整使漏失率降低到5%的水平,即可节水52亿立方米,相当于2,000多个昆明湖水量,接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规划调水量100多亿立方米的一半。在北方部分缺水城市中“圈水造景”现象普遍,或用橡胶坝“拦河造景”,或挖地成湖,或巨型喷泉林立,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2)防洪减灾领域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自然条件复杂,降雨时段集中,极端天气频发。广大山区山高沟深,河谷纵横,地势起伏大,谷坡稳定性差,地表风化物和松散堆积物厚。同时,山丘区人多地少,生产生活空间狭小,不少城镇或居民点坐落在泥石流沟口、河谷沿岸甚至滑坡体上,加之炸山开矿、削坡修路等活动对山体稳定带来的影响,决定了我国山洪灾害多发、易发、频发、重发等特点。全国 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4 个地级行政区,1,836 个县级行政区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防治区面积达到 463 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 5.6 亿,其中重点防治区面积 97 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 1.3 亿,7,400 万人受到直接威胁,防御形势十分严
峻、治理任务极为艰巨。

    我国防洪减灾领域具有以下特点:

    ①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滞后

    大江大河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初步形成,但仍存在一些重点薄弱环节,中小河流尚未得到全面治理,小型水库和大中型水闸病险问题突出,山丘区暴雨洪水监测预报预警和防御措施亟待加强, 主要易涝地区农田排涝能力和沿海地区防御风暴潮能力偏低,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问题突出,难以及时有效运用。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大幅增长,洪水灾害风险和损失可能进一步增大,保障国家防洪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社会管理相对薄弱

    防洪减灾依赖于科技进步,但当前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主要体现为:水利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科研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程度不高;人才分布不均衡,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偏少,基层水利单位人才匮乏;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不足,部分水文测报基础设施标准低,设备老化,水文数据共享和应用不够;洪水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流域水量调度和水利工程调度方案有待优化。另外,洪水管理和防灾减灾社会化保障体系亟待完善,侵占河湖和妨碍行洪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同时,应提高水利应急处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3)、智慧农业领域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为一体,依托安装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墒情、二氧化碳浓度、气象、地下水位等) 、无线通信网络和软件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和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 将田地、养殖场所、周边村落视作一体,利用现代科技,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对农业生产的能量消耗与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居住环境质量,对土壤、水质、水田品质及耐受程度进行计算,合理处理禽畜粪便,实现循环利用,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智慧农业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成果,实现了信息支持、大田信息采集、生产数据收集等各个环节的连接。智慧农业和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相互促进性。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日益发展和成熟,将会推动智慧农业数据处理系统更加精准化、智能化。另外,随着智慧农业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以及国家对智慧农业支持力度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将会更加广泛,除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外,也将逐步应用到农村资源微循环等更多的领域。

    五、行业的发展前景

    1、国家对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持续高投入促使行业快速发展 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
提高水利管理信息化水平。我国历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情况如下:

2008 年-2015 年我国历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金额(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随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和水资源管理加强,初步形成了由基础设施、业务应用和保障环境组成的水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综合体系, 水资源信息自动采集和水资源信息网络基本覆盖全国,进入了水资源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2、软件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软件和信息技术具有更新速度快,创新能力强的特点,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创新将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层次和增值服务能力, 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推动力。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发展,引发用户应用系统的升级和扩展,特别是引发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包括应用软件服务、数据传输与分析服务、信息系统平台提供服务等,这将突破通用信息技术和水资源专项业务应用需求间的适应性问题,包括水资源信息资源组织、信息综合开发应用、数据挖掘与知识应用、业务协同处理和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推动水资源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体系的建设,拓宽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3、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行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尽可能节约资源和减少资源消耗,并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的社会形态。

    过去我国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用于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十分严重。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为了保护环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转变经济增长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是重要的一步。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是由我国人均资源较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在节约环保的过程中,人们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理念的接受程度,影响着水资源管理的发展速度和推进力度。随着国家对环保、节约用水的理念的持续宣传和教育,人们越来越接受节约环保的理念,水资源危机意识和节水意识也逐渐深入人心,有利于建立全民共同节水的环境和氛围。另外,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手段。通过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可以实时监控和计量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可以促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和推广,成为行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4、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行业快速发展

    我国水资源十分紧缺,而农业用水浪费极为严重,其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 60%以上,而水的有效利用率相比发达国家较为低下。我国现有常用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渠道防渗、喷灌、微灌、渗灌和滴灌等,其中微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占比不高,大多仍以渠道防渗技术和地面灌水技术为主。此外,目前的节水灌溉技术均为人为控制灌溉时机和灌水量,属于“被动式”灌溉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节水灌溉领域的不断应用,通过物联网终端和软件系统对水资源、土壤墒情、天气预报等的有效监测和分析以及水权制度和交易市场的建立,提高了对节水灌溉水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精确性,助推了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和管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业节水灌溉逐渐由“被动式”向“主动式”灌溉模式进化,推动了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5、为应对气候变暖、干旱灾害频发、地下水超采和水资源污染带来的问题,大力发展水资源管理信息化行业具有必要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年均受旱面积达3亿亩,平均每年因旱灾减产粮食 250-300 亿公斤,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区域降水和河川径流变化波动明显增大,直接导致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升高,重、特大旱灾年分增多,干旱灾害的范围扩大,灾害损失加重,我国农业发展及粮食安全面临严峻考验。另外,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水资源污染和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地下水超采问题愈发严重,也逐渐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问题。

    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水资源的使用、水质情况的监测、污染源排放情况的监测等, 有效的改善水资源传统使用方式的不合理性和水资源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6、国家对防洪减灾领域预报和防御体系的完善,加快了水资源管理信息化行业的发展

    随着国家进一步治理淮河,继续加强长江、黄河、珠江、太湖、洞庭湖等大江大湖的治理,以及对山洪地质灾害的调查、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的建立,都将加快水资源管理信息化行业的发展。同时,国家政策一直大力支持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应对严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监测能力,强化部门应急联动和信息实时共享,完善山洪灾害、中小水库防汛报警通信系统,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本文采编:CY321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节水灌溉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节水灌溉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节水灌溉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共九章,包含中国节水灌溉行业代表企业经营分析,中国节水灌溉行业风险与投资机会分析,中国节水灌溉行业投资前景与发展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