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7年中国口蹄疫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预测【图】

    口蹄疫是一种家畜、常见野生动物和人类共患的全球 性动物传染病,具备急性、热性、高接触性等特点。该病传播途径多、速度快,曾多次在世 界范围内暴发流行,被 WHO 列为 A 类传染病,被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牛尤其是犊牛对口蹄疫病毒最易感,骆驼、绵羊、山羊次之,猪也可感染发病,动物感染的发病 率几乎达 100%。发病期伴有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等部位发生水疱和溃烂等症状,病程一 般呈良性经过,死亡率不高,妊娠母猪发病死亡率在 10%-30%,但仔猪感染呈恶性病型, 死亡率可达 50%-70%。由于口蹄疫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 疫区发病率可达 50%-100%。病畜和潜伏期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口蹄疫入侵途径主要是 消化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口蹄疫传播虽无明显的季节性,但春秋两季较多,尤其是春季。 牲畜感染口蹄疫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

    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七个主型 A、O、C、南非 1、南非 2、南非 3 和亚洲 I 型,以及 65 个以上亚型。O 型和 A 型为全球广泛分布的血清型,Asia I 型局限性地区循环, 南非型仅限非洲,C 型自 2004 年起未有案例报告。根据流行毒株的差异,口蹄疫共分为 7 个病毒库,他们分布在全球各个口蹄疫流行区。

全球 7 大病毒库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口蹄疫疫苗产业现状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由于口蹄疫对畜牧业、食品安全和社会经济的重大影响,全球多个地区和国际组织都高度重视防控 口蹄疫情的传播。2011 年,FAO 和 OIE 联合采用《FMD 渐进性控制途径》(PCP-FMD), 2012 年 6 月,FAO 和 OIE 正式发布了全球 FMD 控制策略,提出了 15 年内 FMD 的控制目 标,即在 15 年内,目前处于 PCP 第 0-3 阶段的国家应提升 2 个阶段;已经获得 OIE 无 FMD 认可的国家/地区继续维持无疫或进一步提升。处于 PCP 第 0-2 阶段的国家是全球 FMD 控 制策略的重点。40%的 OIE 成员制定了 FMD 官方控制计划,通过免疫、扑杀、监测、移动 控制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口蹄疫情的发生。截至 2015 年 7 月 1 日,全球已经有 49% 的 OIE 成员被认可为无 FMD 国家/地区。

全球 FMD 控制策略下组成部分 1(FMD 控制)不同 PCP 阶段的主要活动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流行情况比较复杂,O 型、亚洲 I 型、A 型 3 种血清型口蹄疫病毒并存,猪牛羊等易感动物都有感染。其中,虽然 亚洲 I 型持续多年无疫,但 A 型零星散发,O 型更是呈地方性流行,加之周边国家、地区常 年发生口蹄疫,境外疫情传入风险极大,特别是来自境外的 O 型、亚洲 I 型、A 型变异毒株 以及 C 型、SAT1 型、SAT2 型、SAT3 型等其他血清型口蹄疫,我国口蹄疫防控形势依旧严 峻。在 2005、2009、2010、2013 等 A 型 O 型口蹄疫疫情发生,年均发生 18 起,2017 年 至今,农业部公布了 7 起口蹄疫情,扑杀数最高达千头。国内市场对于口蹄疫疫苗的质量要 求日益提高,意味着疫苗生产企业研发能力、生产工艺面临挑战,也预示着口蹄疫将迎来发 展的新契机。

2010-2017 年口蹄疫疫情爆发情况(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0-2017 年口蹄疫疫情导致动物死亡情况(头)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 年至今中国口蹄疫疫情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口蹄疫疫苗至今已有 90 年的 发展历史,期间疫苗类型、细胞培养体系、商品化抗原病毒制备方法均进行了全面升级。疫 苗类型经历了灭活疫苗、活疫苗、灭活疫苗的发展进程,并且关于新型疫苗的研究也在蓬勃 发展,细胞培养体系由牛舌皮等动物组织转变为 BHK-21 细胞,商品化抗原病毒制备方法由 Frenkel 培养法到转瓶培养法,最后转变为现在普遍使用的悬浮培养法。另外,抗原的浓缩 纯化、灭活、乳化等技术也都发生了升级,对于提高免疫效率、减少动物接种副反应、改善 疫苗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获批的口蹄疫疫苗大致有 7 种,分别为:口蹄疫 O 型/A 型/亚洲 I 型 三价灭活疫苗、猪口蹄疫 O 型合成肽疫苗、口蹄疫 A 型灭活疫苗、猪口蹄疫 O 型灭活疫苗、 口蹄疫 O/A 型双价灭活疫苗、牛口蹄疫 O 型、亚洲 I 型合成肽疫苗与口蹄疫 O 型、亚洲 I 型二价灭活疫苗。从批文数量来看,O 型灭活疫苗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批文占比超过 1/3。 由于目前亚洲 I 型口蹄疫病毒多年无疫,预计未来 OA 二价苗将取代 OAI 三价苗,成为主流 产品。

目前上市的口蹄疫疫苗产品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除传统疫苗外,生产企业也着手研制新型疫 苗,尤以合成肽苗为主,中牧股份于 2016 年底取得牛口蹄疫 O 型、亚洲 I 型合成肽疫苗(多 肽 0501+0601)批准文号,天康生物于 2017 年 2 月获得猪口蹄疫 O 型合成肽疫苗(多肽 TC98+7309+TC07)批准文号,另有口蹄疫O型、亚洲I型二价合成肽疫苗(多肽 7101+7301)、 口蹄疫 O 型、A 型二价合成肽疫苗在研发进程中,预计将于 2018 年上市。新型疫苗与灭活 疫苗相比存在接种剂量小、免疫原性好、无毒性等优点,但由于技术不成熟、生产成本高等 原因大多仍处在实验阶段,目前仅有合成肽苗和基因工程亚单位苗已小规模投产与应用,市场反应良好。

主要新型疫苗种类及优点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自 2001 年开始,我国对口蹄疫的防控采取强制 免疫措施,国家每年都会出台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并在计划中要求对口蹄疫实行强制免 疫,使得群体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 90%以上,其中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要达到 100%,免疫抗 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 70%以上。2010 年我国正式加入 SEACFMD(东南亚-中国 FMD 控制 计划),并自 2010 年起正式向 OIE 报告猪口蹄疫疫情,并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强口蹄疫的防 疫工作。

    口蹄疫疫苗作为强制免疫兽用 生物制品,长期以来,其销售一直是政府招标模式和市场直销模式并存,以政府招标为主, 市场销售为辅。政府负责招标采购免费发放给养殖户使用的疫苗称为政采苗,而疫苗生产企 业采取点对点的方式销售给养殖场的称为市场苗。2016 年 7 月 22 日,农业部、财政部联合 发布《关于调整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支持政策的通知》对有关政策进行调整,指出符合条件养 殖户的强制免疫实行“先打后补”,逐步实现自主采购、财政直补。2017 年起列入试点范围 的养殖场不再申请政府的免费强制免疫疫苗,改为自主采购农业部批准使用的疫苗,免疫合 格后可申请补贴,未被列入范围的养殖场依旧由政府提供免费强制免疫疫苗。

    由于口蹄疫实行 强制免疫,口蹄疫政采苗的市场空间主要和畜禽的存栏数相关,而近几年生猪、牛、羊的存 栏数并没有十分显著的增长,再加上规模化进程中的散户退出,大型规模养殖场不断增加, 它们更倾向于选择高质稳定的市场苗,“先打后补”政策出台后,选择市场苗的成本会降低, 市场苗对于养殖企业的吸引力会更大。就以往数据来看,近几年我国口蹄疫市场苗规模激增, 从 2013 年的 4.5 亿元增长到 2016 年的 18.5 亿元,2014 年增速更是高达 88.9%,2011 年 至 2015 年每年增速都维持在 50%以上,未来市场苗渗透率提升更是是大势所趋。尽管强免 苗制度在短期内并不会取消,政采苗仍将占据一定份额,但在市场化浪潮下,除了提价导致 市场规模会相应扩大外,政采苗后续成长空间十分有限。

口蹄疫市场苗规模及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大型规模养殖场基本上都使用口蹄疫市场苗, 但口蹄疫市场苗对商品猪的渗透率(约 70%)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说明大型规模养殖场的 生猪也同时存在使用政采苗的情况。就中等规模养殖场而言,口蹄疫市场苗的渗透率非常低, 仅为 10%左右。“先打后补”政策的出台将使养殖企业采购市场苗的成本降低,选择市场苗 将具有更高的性价比,这将调动大型及中等规模养殖场采购市场苗的积极性,提升口蹄疫市 场苗的渗透率,由于市场苗的价格高于政采苗,市场苗平均价格约是政采苗价格的 8-10 倍, 政采苗释放出的市场份额将会成倍放大,口蹄疫市场苗的市场规模成倍增加。预计 2017 年口蹄疫市场苗销售规模为 25 亿,在规模化与市场化双重因素影响下,我 们按现有的牲畜存栏(出栏)量和估计的渗透率测算,可得 2020 年市场苗的市场规模约 55 亿元,和目前市场规模相比,市场苗仍有 1.2 倍的成长空间。

2020 年口蹄疫市场苗潜在市场空间估算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本文采编:CY303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