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7年中国港口行业市场概况分析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图】

    港口是资源配置的枢纽,在交通运输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港口行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行业,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由于各国、各地区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消费水平具有不平衡性,需要通过贸易加以调节。这类贸易活动形成的货物流动构成了对港口业务的需求。港口对于满足国家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运输,支撑经济、社会和贸易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港口中转的货物分为干散货、液体散货、件杂货、集装箱、滚装汽车五大类。煤炭、金属矿石、水泥、粮食等大宗货物主要通过散装方式运输,机电产品、纺织服装、玩具等工业制成品主要通过集装箱方式运输。大宗货物散装化运输、杂货集装箱化运输有助于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已经成为全球海洋运输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港口的功能不断拓展,港口企业已经逐步由单纯的海陆货物中转商发展成为综合物流服务商,为船舶、汽车、火车运输及仓储提供综合物流支持,带动在港口附近形成具备加工、批发、配送、仓储等功能的临港工业园区,大大增强了港口作为综合运输连接点的竞争力。

    一、全球港口行业基本情况

    宏观经济情况是影响全球贸易量及港口吞吐量的最主要因素。2015 年,全球 GDP同比增长 3.09%,较 2013 年 3.40%、2014 年 3.39%的同比增速有所下滑。但 2016 年以来,全球经济逐步企稳,全球制造业 PMI 指数缓增至 52 左右,全球港口吞吐量保持增长。但总体上国际贸易需求仍然复苏乏力,仍受全球性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不足、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疲软等因素影响。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大宗干散货市场回暖,2016 年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呈现增长态势,波罗的海干散货航运指数全年增长 100.1%。

    中国港口吞吐量仍然保持升势,并在全球港口行业中占据显要地位。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亚洲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并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快速增加,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地区正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的港口航运中心。2016 年,全球货物吞吐量排名前 10 名的沿海港口中,有 9 个是亚洲港口,其中中国内地港口占据7 席。

    二、中国港口行业基本情况

    1 、中国港口行业发展概况

    2015 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形势低迷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内外双重压力的影响,中国港口生产形势处于低谷,吞吐量增速远低于 GDP 增长速度。

    2015 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 127.50 亿吨,比上年增长 2.4%。其中,沿海港口完成 81.47 亿吨,内河港口完成 46.03 亿吨,分别增长 1.4%和 4.2%。2016 年 1-6 月,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累计达到 40.09 亿吨,同比小幅增长 1.86%。

近五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情况

    2015 年,全国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 36.64 亿吨,比上年增长 2.0%。其中,沿海港口完成 33.01 亿吨,内河港口完成 3.63 亿吨,分别增长 1.0%和 12.2%。2016 年 1-6月,沿海主要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累计达到 16.67 亿吨,较去年同期有所回升,增长3.77%。

近五年全国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情况

    中国港口行业近年来还呈现以下发展特征:

    (1)综合性大型枢纽港口持续快速发展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运输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综合性大型枢纽港口因具有区位、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并以其强大的服务功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2)港口吞吐能力趋于过剩

    从港口行业总体供需的角度看,虽然贸易需求缩减,但港口企业吞吐能力仍处于扩张态势,近年来不断新建及改(扩)建码头泊位,港口行业供过于求的矛盾逐渐凸显。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经济增速继续放缓,供需失衡将加剧区域间港口竞争。

    (3)港口行业整合加速推进

    为了提高港口竞争力、避免无序竞争以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交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我国港口行业整合正加速推进,整合的形式包括兼并收购、合资建设码头、业务合作等。在港口整合的形式中,区域内整合是港口整合的主流。部分地区采取以省政府为实施主体,根据水域的自然条件,突破行政区划,组建省级港口管理机构,对港口资源实施整合,统一规划建设。

    三、中国港口行业布局

    国务院 2006 年 8 月 16 日审议通过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是指导我国沿海港口布局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特点、区域内港口现状及港口间运输关系和主要货类运输的经济合理性,将全国沿海港口划分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 5 个港口群体。

    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 3 个省和北京、天津 2 个直辖市,是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大陆海岸线占全国的 33%,交通运输网络完善。随着国家对建设环渤海经济圈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环渤海地区的主要港口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行业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机遇。

    四、中国港口分货种发展情况

    港口中转的货物包括干散货、液体散货、件杂货、集装箱和滚装车辆,其中干散货比例最大。2015 年,干散货吞吐量占中国港口吞吐量的比重达到 57.7%。

2015年全国港口五大货类比重(按重量)

    中国港口中转的主要散杂货包括煤炭及制品、金属矿石、矿建材料、石油天然气及制品、钢铁和机械设备电器等。

    2015 年,全国港口完成液体散货吞吐量 10.81 亿吨,比上年增长 8.5%;干散货吞吐量 73.61 亿吨,增长 1.6%;件杂货吞吐量 12.42 亿吨,减少 0.8%;集装箱吞吐量(按重量计算)24.55 亿吨,增长 4.5%;滚装汽车吞吐量(按重量计算)6.11 亿吨,增长 0.3%。

    干散货吞吐量受到沿海煤炭市场低迷局面的影响。2015 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煤炭及制品吞吐量 20.72 亿吨,下降 6.2%,环渤海港口受此冲击明显,负增长港口数量增多。

    五、中国港口行业发展前景

    (1)中国港口行业仍将保持增长

    港口行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经济增速虽然短期有所回落,但长期仍将保持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仍将不断加速,将直接带动煤炭、石油、矿石等大宗原材料的需求,从而驱动中国港口的煤炭等大宗散货业务的发展。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对煤炭需求的驱动,将带动沿海港口对“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业务的需求。

    (2)港口码头泊位大型化、深水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船舶大型化是近年来全球航运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各大航运企业纷纷采用大型船舶以降低营运成本,增强竞争力。为适应全球船舶运输大型化的发展趋势,中国港口往大型化、深水化的方向发展,并不断地提高航道、码头、堆场、集疏港交通、港口机械等硬件设施的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3)港口企业向综合型物流企业发展

    综合化物流中心是现代港口的基本特征,也是现代港口功能拓展的方向。为适应经济、贸易、航运和物流发展的要求,借助于港航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港口企业已经开始由单一的码头运营商向综合物流运营商发展,为客户提供多方位的物流增值服务,包括货物运输、货运代理、货物包装、装配、分拨、贴标识等,同时港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包括港区,而且包括物流中心区,以实现网络化的物流运输组织方式,并带动临海产业的快速发展。

   (4)港口整合进一步加速

   港口的建设和经营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又具有竞争性,是一个规模效益明显的行业。近年来我国港口产能扩张使同一区域港口的竞争程度提高,进一步增加了区域港口整合的必要性,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我国港口整合将进一步加速。

    (5)进口煤炭限制政策凸显煤炭下水港战略地位

    我国虽然是煤炭生产大国,但近年来一直是煤炭净进口国。然而,2015 年 1 月以来开始实施《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进口商品煤诸如印尼褐煤、美国高硫煤等受到严格限制。进口商品煤需求的下降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对国产商品煤的需求,刺激北方产煤区向南方地区的煤炭输送量增长。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港口市场行情动态及市场竞争格局报告》 

本文采编:CY324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港口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港口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港口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共七章,包含中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状况分析,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状况分析,中国港口行业的领先企业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