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6年中国零售业发展趋势及商业物业租金有望下降预测【图】

    市场环境已被多重因素颠覆,行业正在发生重大而深远的变革。无论是品牌塑造,还是竞争环境,无论是消费者购物习惯的选择,或者经济环境的变化,连锁零售企业若是固守传统思路,就会面临当初以自身模式彻底淘汰柜台式销售一样的结局。

    一、2016年连锁零售业发展趋势预测

    1、行业增长趋缓将持续

    经济下滑、电商冲击、来客减少、客单降低……很眼熟是吧?没错,市场环境一如往昔,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实体零售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2007-201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走势图

2011-2016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

用户年龄分布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百货零售市场供需预测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2016 年2 月CPI 同比增长2.3%,接近两年前高位。其中,食品类同比猛增7.3%,非食品类同比增长1.0%,消费品同比增长2.6%,服务同比增长1.8%。2 月份CPI 涨幅较大一方面在于春节期间食品消费旺盛,另一方面与货币政策偏向宽松有关,食品价格上涨带动了CPI 快速回升。

2010-2016年中国CPI当月同比增速

2010-2016年中国CPI细分当月同比增速

    2016 年1-2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 万亿,同比增速为10.2%,低于2015 年同期水平0.5 个百分点。历史数据表明,1-2 月的社零总额增速基本处于全年较低水平,在后续季节性消费的影响下,2015 年社零总额有望保持10%以上的增速。

2010-201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同比增速

    实际上,从上半年的业绩中就可看出端倪。根据统计的101家零售企业上半年的业绩显示,有42家企业的销售业绩出现负增长,同样有42家企业的净利率同比下滑,新华都、美邦等企业的净利润跌幅甚至超过150%。这些数据和现象充分表明,行业的增长仍将进一步减速,未来的情况仍旧不容乐观。

    这是因为,行业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后,也和中国经济一样进入了“新常态”,即一个高增长时代或是周期已然结束,下一个高增长周期什么时候到来尚不知道,但至少不会是2~3年内的事情。

    同时,中国政府希望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速下降是既定程序,经济环境在近一两年不会有明显好转,而产业必然会因此遭遇阵痛。根据IMF的预测,中国今年经济增速或为6.8%,明年为6.3%。实体经济本身增长乏力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观,制造业和其他实业产业感受的寒意可能只会更浓,这些都会传导到终端零售业。

    此外,购物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一味贴钱的O2O,的确会夺走实体零售商不小的消费群体。更重要的还有一点:很多零售企业仍然固守着过往的盈利模式不放,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面前,根本无力应对业绩下滑的困局,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意流向他处。

百货实体店应用科技情况

百货O2O

百货与电商合作O2O

    在行业变革没有找到有效模式之前,行业增长的趋缓是不可避免的。

    2、业绩两极分化更明显

    没有不好的产业,只有做不好的企业。行业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进入寒冬。当然,这也要分业态来看,比如传统百货业态的日子显然不可能好过。从2016年上半年的营收来看,大部分百货企业销售和利润都在双双下滑,这表明,无论是百货店还是购物中心,无论是继续增长的还是下滑的,经营都已经变得更为艰难。

    相比之下,超市业态的抗跌能力普遍要好,从大润发、永辉、武汉中百、步步高等上市零售企业来看,销售业绩大部分都有所增长,但增长也极为有限,只有华润万家、永辉、步步高等少数企业有两位数以上增长。

    不难判断,实体零售企业业绩的两极分化现象将会更加明显。因为,大锅饭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过去搭乘着行业行情一片大好便车的一些经营和创新能力欠缺的企业,注定将会被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所淘汰,这很无情,但这不是坏事——大浪淘沙,惟有真金才不怕火炼。比如,一些专注于创新模式的零售企业却仍然逆市而上,如安徽的乐城仍然有近50%的同比增长。优秀的区域零售企业也不断涌现,河南金好来、甘肃新乐、河南绿城超市、福建冠超市、重庆凤梧超市等一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于自身优势,从零售技术的提升中寻找不对称优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3、传统商业运作规则不再

    几年前,当风头正劲的连锁经营模式被电商和O2O直接冲击成了传统模式时,很少有人料到,打破的竟然是整个商业的生态系统。

    从阿里在2015年成为银泰的第一大股东(约持有银泰商业7.12亿股,占股32.8%),阿里CEO张勇接任银泰董事会主席,到8月份阿里又以283亿元拿下苏宁近20%的股权,而另一家电商巨头京东也在8月用43.1亿元控股永辉10%,并拥有提名永辉两名董事的权利。这些大电商与大实体零售商之间的勾搭,给实体零售商带来的绝对不是线下渠道的价值再现这样的利好,而是传统的商业运作规则在被粉碎。

    传统零售企业辛辛苦苦几十年打下的江山,在阿里和京东这样的互联网企业面前,竟然不值一提。虽然说马云和刘强东都会出席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发布会,发表双方合作多么重要之类的观点,但这只能是然并卵,因为对于阿里和京东来说,这只是他们用资本拿下的众多试验的小白鼠中的一只而已,远远达不到他们的战略核心。

    对于连锁零售企业来说,2016年,除了要在创新经营上下功夫,还需要思考,在这样被颠覆的商业生态下,我们以往那种靠一家一家门店去啃市场的方式,在有钱任性的产业资本面前,需要做出怎样的改变?

    4、电商挟资本以令零售诸侯

    实体零售企业除了要敞开怀抱拥抱电商,也需要对这些土豪的电商资本保持必要的警惕和关注。不夸张地说,阿里或京东这样的电商企业,在向线下渠道的渗透过程中,自己做显然不会是最佳选择。

    就如上一条预测中的现象,苏宁和永辉,一个是家电连锁行业的代表,一个是内资超市企业的典范,但无一例外都难以抵抗电商资本的诱惑,或者说的更直白一点,不只是诱惑,很可能还是无奈地接受。悲观一点说,大的连锁零售企业正在成为互联网企业的附庸。而只要电商有这样的意图,2016年这一现象还将上演,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商已经完全具备了挟资本以令大的零售诸侯的能力。

    而所谓的渠道价值重估还引起实体零售业一片欢呼,这真是无知者无畏,确实,对实体零售企业来说,上百亿的融资不小,但对于阿里这样量级的企业来说,算多大点事儿呢?更何况,他们不过把买到的线下渠道当成实验的小白鼠,实验成功就继续发展,实验不成功,也无非就是一次或几次试错罢了。拿苏宁来说,张近东自己也说,和阿里的合作是苏宁最大的一次开放股权,这对苏宁的未来意味着什么,是他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5、环境裂变倒逼业态创新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几年来一向以唱衰实体店为己任的阿里巴巴似乎在这条道路上突然来了个大调头,旗下的阿里研究院抛出一个实体零售下滑是伪命题的观点,让人不禁错愕:买了银泰和苏宁后,连“性取向”也马上就变了?

    马云也的确说过实体店永远不会消亡的话,但这不过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互联网企业本身不创造商品和服务,更多是提升了商品和服务的效率,没有了实体店为依托,这些根本无法落地。然而,这给不了具体到某一家企业某一个实体店任何保障。

    因为,不仅不是每一家实体店都能活下去的问题,而是大部分实体店都将在未来出局。环境已经发生裂变,实体零售企业一直在高喊创新,但在躺着数钱的时候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大多是雷声大雨点小,现在则是被倒逼着进行业态创新,已无退路可走,而这一趋势在2016年将更加凸显。所以,或许我们会看到线下企业在O2O方面诞生区别于现有由互联网企业主导的全的模式、遍地开花的小业态、主题式和体验式购物中心的重新定位与布局等等,新一轮实体零售的创新潮正蓄势待发——虽然几年来对零售企业常有恨铁不成钢之感,但也不要小瞧了当企业在面对不生就死的选择题面前,所能激发出的潜力。

    当年,沃尔玛是折扣店的开创者,家乐福是一站购齐的导演者,麦德龙是仓储卖场的推进者,7-11是便利店的先行者。当市场出现重大转变时,新业态、新模式、新探索将有助于获得成长机遇。无一例外,惟有走在行业变革的前沿,才有成为领军者的机会。

    6、小而美业态为转型方向

    230多平米的一家以生鲜为主的门店,日销售竟然平均在4万元,且仍呈上升趋势——没错,这仍是一直以创新著称的安徽乐城超市旗下的新业态“生鲜传奇”在2015年给业态带来的震撼。正如我在《2015年中国零售业发展预测》一文中指出的,大而全的优势正被小而美的精致所赶超。2016年,小而美的业态将成为转型的热门方向,这一点,从《中国连锁》于9月在合肥成功举办的“中国零售业态小型化经营趋势研讨会”受到的热捧程度就可见一斑。

    一些优秀的零售商超企业早已走在转型的路上,迅速变成“路边的专业店”,烘焙店、零食店、水果店、化妆品店、母婴店……极致的品类管理、小巧的面积、精致的装修,把某一品类看懂吃透,用专业化、精细化、差异化和便捷性更好地迎合了新的消费需求。同时,开店成本降低、开店速度提升,产品毛利提升,小业态专业店将成为大卖场的品类杀手,给大卖场的细分品类造成极大威胁。

    渠道为王已经摒弃了大店,谁能想到,那些拥有几百家大卖场的企业,当年何等风光。但风水轮流转,当业态遭遇生命周期、市场形势急转直下时,这些企业当时拥有的优势,或许朝夕之间就成为了其最大的包袱。而小而多、品类少而精的小业态,能够再次展现渠道的价值,成为零售业价值重估的最大资本。果品小业态的代表之一百果园在去年获得天图资本等领投的4亿A轮融资就是最好的证明。

    小业态将成为未来三四线市场的主战业态。这将是未来商超企业转型的突破方向。大卖场的逐步边缘化早已是趋势。小而精的业态能迅速在三四线城市里遍地开花,既能迅速覆盖城区主要网点,又能真正满足社区的品类精准需求,这将是未来真正的社区商业。同时,三四线市场是所有市场的神经末梢,也是所有电商的最后一公里。小业态无论是线下线下结合,还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都是必不可少也是最方便快捷、成本最低的渠道之一。

    但遗憾的是,一些企业目前还沉迷在大店的风光之中,全然不觉威胁的来临和商业模式的变革速度是如此之快。尤其是一些中小连锁企业,对急剧变化的行业趋势并不重视,真是应该给他们一记当头棒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传统商圈概念完全颠覆

    如果你还死板地遵循以门店所在地点为中心,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距离扩展、想着辐射多少周边多少公里范围内的传统商圈(专题阅读)原则,或许你最终得到是门店为什么没有像当初预想的那样,来店的顾客数为何变少,客单价为何无法提升,辐射的范围为何越来越小甚至无法判断究竟能覆盖多大区域?

    传统商圈概念将被完全颠覆。零售企业需要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以往很多成功的经验和方式,现在运用在门店的营运上,往往不再那么奏效,就是因为过往的体系已经被打破,传统思维、观念、营销包括商圈等,都在时刻升级和变化。你会看到消费者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速度都比过去要更强更快,消费习惯的改变也非常迅速,而门店服务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举一个例子,很多实体店(如餐饮、休闲食品、烘焙、便利店等)大部分时间门可罗雀,我们根据传统的生意模式去调查统计并进行分析时,往往会得出根本无法正常维持运营的结论。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真相是,他们可能从来就没有依靠过进店客流的销售来实现盈利,而是靠与O2O结合,通过外卖等其他方式就解决了生存问题——当然,这可能导致实体店过于依赖其他平台产生的业绩而最终被第三方掌控,但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实体零售企业而言,你这种担心本就是杞人忧天。因为我的目的,是希望实体零售企业不要再被传统的观念所束缚,被过时的概念所误导,且陷在其中还全然不知,错失拥抱新发展的良机。

    所以,零售企业们,你们真的应该像生鲜传奇那样,重新进行门店定位、定品、定数、定品,定架、定价,未来实体店的成功,就是取决于你有多贴近消费者,你有多吸引消费者,你有多了解消费者。除此,别无其他。企业的经营都已经没有边界,传统商圈的概念也将会慢慢终结,退出历史舞台。很多人说是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的商圈概念。事实上,这并非完全是电商的功劳,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电商这种模式,也会有其他的模式来替代传统商圈的概念。比如,当初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外资零售巨头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号称的5公里、3公里死亡圈,一度让内资零售企业惶然不已,但如今这种现象还有存在的可能吗?

    商者无域的时代真的到来了!请所有的零售企业好好思考这句话蕴含的旧与新的内涵,你们一定会有所感悟!

    7、商业物业租金有望下降

    现在一说起实体零售,似乎除了挑战还是挑战,除了困境还是困境。但是,事物都有两面,好消息可能也就要出现了:2016年,涨了多年的商业物业租金有望迎来下降。这对于租金成本一直在攀升的零售企业来说,应该算是一个利好。

    一位名叫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网友在2015年写的一篇《大批关店潮开始了,不要以为与你无关》的文章很有道理:细心的你会发现,走在大街小巷里,很多门面房是空的。以前,空的店什么时候都有,不过没有现在多,而且是很多。有些繁华区域甚至整条街全关掉了。再细心地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店上面写的是出租,而不是转让。新铺出租是正常的,问题是很多店都是老铺。老铺由房东出面直接出租而不是转让,这个不符合常理。

    不符合常理,但符合市场规律。事实上,不仅不是转让而是直接出租,而且租金也有很大的商量空间。前几年坐地要价甚至业主随意毁约的现象大为减少,甚至未来几年会出现逆转(确实这个逆转得也太快了点)。

    由于前些年商业地产的过度开发,中国各地已经出现大量的存量商业物业,甚至一些大型购物中心也出现严重过剩。再加上近两年大店的百货店和街铺大量关店和经营不断倒闭,又使一大批商业物业空置。而现在企业开店却更加审慎,同时,商业地产商和一些商铺的业主也希望引起更成熟、更能持续发展的品牌商业以提升物业价值和避免频繁更换租户,并对市场租金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不再漫天要价,多重因素积累到一起,商业物业的租金下降的日子应该不会太远了。这对于有着市场优势的零售企业来说,又一个抄底门店的时机出现了。但是也要提醒那些经营能力欠缺的企业,仍然要三思而后行,租金下降的另一面是生意更加难做,没有金刚钻,还是别往自己身上揽多了瓷器活。

    8、跨境电商方兴未艾

    被电商打蒙了的实体零售商,在线上终于通过跨境电商业务在2015年刷到了不少存在感了。这一年,包括华润万家、步步高、苏宁、广百,甚至麦德龙这样的外资企业,都纷纷涉足了跨境电商业务,并将其当成企业O2O战略的重点。

    跨境电商占进出口总额比重进入上升通道

2008-2014年中国跨境进口电商交易额规模

2008-2014年中国跨境进口电商交易额增速

2010-2017跨境出口B2B电商交易规模增速

 

中国跨境进出口电商占比

    电商巨头角逐跨境进口电商

2010-2017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进出口结构

2008-2014 年中国跨境出口电商交易额规模

2010-2017跨境出口B2B电商交易规模

2010-2017跨境出口B2B电商交易规模增速

2011-2017年出口 B2C电商规模

2011-2017年出口 B2C电商规模增速

    目前,中国从业跨境电商超过20万家,平台型电商也超过5000家。有机构预测,2016年,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总额会突破6万亿元,保持每年30%的增长。毫无疑问,2016年,跨境电商将成为不少实体零售企业眼中的香饽饽。

    跨境电商对实体零售企业确实是个机会。一是市场空间够大,由于税收及信息不对称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外商品的价格远低于国内,消费者对于平价海外商品的需求不断高涨,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不短的时间。二是政府的大力支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空白是,这一领域目前尚没有出现像京东这样的大平台,换句话说,跨境电商业务在中国市场还处于散乱状态,格局远未划定,消费者对平台的认知度不强,在这一轮抢人抢钱抢地盘的阶段,谁能抢得先机,谁就有可能谋得一席之地。从步步高旗下电商平台3月3日上线了跨境电商业务云猴全球购,很快突破3000单、6000单、20000单,并在9月20日的大促销中,日订单量达了16.32万单——在实体零售商做的传统电商的传统线上业务里,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实体零售企业涉足跨境电商的优势是品牌背书后的商品质量保证和供应商,这就是目前很多平台型的海淘或代购的最大弱点。比如步步高除了在海外进行批量采购,董事长王填更是亲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寻找直采商品,开拓资源。华润万家的跨境电商是整合深圳前海保税港区的优势和海外供应链优势,倚重的是华润香港超市的采购通路和TESCO的海外商品资源,而像麦德龙这样的外资零售企业,本身就存在着丰富的海外商品供应商。

    另外,实体零售企业还可以与线下门店结合展开跨境电商业务。比如华润万家就在大卖场里开辟了专门的跨境电商体验区ewj zone,双方实现互补:一方面大卖场为跨境电商导流,另一方面跨境电商业务丰富了大卖场的体验,并提升了大卖场的形象。ewj zone开业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深盐店进口商品的销售占比已从原来的4%提升到8%~10%,整整翻了一倍多。这也是其他没有实体店的跨境电商企业不具备的优势:第一,你自己没有足够多的大卖场;第二,就算你能找到实体店合作,也要这些大卖场具备足够好的协作意愿和协作能力,这个沟通和合作成本非常高;第三,自身还要有足够的资源整合和反哺大卖场业务的能力。

    不过,尽管跨境电商风头正劲,且空间不小。但仍需要提醒的是,跨境电商只能是对线上线下业务的部分补充,或许能为一直无力的线上业务注入一丝新风,或者说带来几丝振奋,但不可能成为零售企业的主营业务,更难承担起实体零售企业的转型重任。从这个角度来说,连锁零售企业仍然任重道远。

    大零售商初具“染指”供应链能力

    一个可能被业界忽视的现象是,一些规模较大的零售商正在悄然从供应商上完善自身经营体系,并逐步展开上游整合。

    永辉超市近几年已陆续参股或控股上海蔬菜集团、专注于外贸进出口业务的上海东展国际贸易公司以及其他一些上游厂商,并仍在寻求商品厂商的并购机会。同时,在引进战略投资方牛奶有限公司后,其全球采购的供应链在国内超市行业已经位居前列,而2015年其与京东签署和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联合采购机制,打通线上线下。这些动作均表明,永辉已经开始反向从上游供应链整合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另一家零售企业步步高,则在2015年成立了香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6家海外公司,与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等数十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并与渝新欧快线、湘欧快线建立了物流战略合作关系,在广州、宁波、郑州保税仓、香港等地和日本等国家设立了物流仓储,使其全渠道全球采购布局基本成形。事实上,这不仅为其云猴全球购提供了更强大的商品采购资源,这些采购渠道也将给步步高线下门店的商品差异化带来质的变化。

    华润万家则更不用说,华润系本身就具备上游商品资源,同时还有香港超市的采购通路和并购了TESCO中国业务后的海外商品资源。

    这些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尝试与深度参与,将在未来门店的创新、品类管理以及差异化经营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值得重视的是,5年前可能大家也在做供应链整合,但实话实说,那时零售企业尚不具备整合供应链的能力,而从2016年开始,大型零售商将初具“染指”供应链的能力,同时商业游戏规则的快速迭代也让有前瞻性的零售企业开始从这方面下功夫突破。而零售同行们更需要注意的是,类似永辉等企业在供应链上的探索,还隐藏着更大的野心与图谋:那就是通过对上游商品资源的把控,实现对未来各类渠道的服务、合作、合并与吸收。当然,现在还无法判断他们的试验能否成功,但试想一下,一旦成功,未来的实体商业格局可能还有被重新改写的可能。

    9、实体零售迎来O2O发力时机

    O2O果真如所谓的经济学家许小年所说“是两边都是零,中间一个2货”吗?我觉得,经济学家不是说相声的,这种哗众取宠的观点不应该出自一个严谨的经济学家之口。而且,我也不认为许小年真正懂什么叫O2O。

    但O2O确实在2015年栽了跟头,一份《华东O2O项目死亡名单》在网上流传甚广,文章列出了餐饮、社区、美业、旅游、教育、汽车、房产、婚庆以及母婴9个行业的O2O企业倒闭名单,其中外卖、洗车、教育、旅游、房产等领域最为突出,可谓“尸横遍野”,比如小叶子外卖、蹭饭网、阿姨厨房、e食e客等17家创业公司已经关闭,拒宅网、找好玩儿网等旅游O2O,呵护网、36号教室等教育O2O,房屋网、程途网等房产O2O都扎堆死亡。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死亡的O2O企业,无一例外都是互联网企业,这些企业具有很多共性:没有核心技术和产品支撑,没有清晰的战略规划和盈利模式,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线上线下严重脱节,全靠概念忽悠投资,然后靠疯狂烧钱进行所谓的扩张。就如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说的:全世界风投烧钱给中国大城市用户改善生活。而同时,一些有头脑的O2O企业如滴滴与快的、58同城与赶集、大众点评与美团等等,在寒冬到来前都由打得头破血流的竞争对手迅速牵手成一家人,以减少或结束无效竞争来谋求未来的出路。这些巨头们一合并,也就意味着这些行业的小兵小将们走到了尽头。

    不过,当互联网企业在O2O领域的盲目跟风热潮过去,资本的狂热回归冷静,O2O也就真正会迎来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而实体零售企业将在O2O上真正有了发力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些互联网企业的O2O项目实际上从没有创造新的需求,而只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试图用另一种方式来满足需求,而实体连锁企业既有O2O的基因和优势,还有创造新需求的能力。当市场在由混乱走向规范,O2O的商业模式不再以无谓的烧钱大战来冲锋,拥有丰富的线下资源、且在线上正在逐步摸到门路的实体零售企业,就能对符合自身的O2O业务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并通过商业模式和产品服务的双重差异化,在市场上找到立足之地。所以,当互联网泡沫的浮华散去,实体零售企业的转身机会可能也就会真正到来。

    10、 满足小众需求才是未来

    零售业包括百货、家电、超市等企业,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法则:面向所有的顾客。我们还以对超市企业来说:要满足老百姓的一日三餐是大部分零售企业在生鲜经营中的定位。

    越想大而全,越想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越想将所有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顾客全部装到自己门店里来的企业,可能在未来越不受欢迎。乐城的生鲜传奇,从最初的1800个品种,一路砍到1500、1300、1200,当初同事们不理解,并质疑这样的减品一定会影响销售业绩。但实际情况如何呢?销售不减还有增长,但仍然有不少滞销品,这表明品类还有调整空间。乐城总经理王卫还要求往下接着减品,只选取目标消费者需求最高的1000余品种。其实,做加法不容易,做减法更是难上加难。这种反时下大多数企业认同的商业常理而行的方式,不仅要冒市场风险,更是考验着经营者对每一个商品的把控能力。

    小众化或者定位鲜明的门店会更有市场,或者说抗风险能力将会显著增强。2016年,零售业应将此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美欧等发达国家,虽然每个行业都有巨无霸企业,但同时很多有特色的小店或小企业,也活得有滋有味,甚至不乏百年老店。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商业也将和发达国家一样,已经真正到了个性化、小众化的企业与大企业长期共存的时代。零售企业不要再试图幻想满足所有人群的消费需求,要再对大家说:那样的时代结束了!我们需要重新有更清晰的品牌定位,有效地细分用户,找到主要目标客户群,并为这个群体贴上标签,让自己的门店符合这个群体的特色,吸引他们的追捧。

本文采编:CY315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零售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2024-2030年中国零售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2024-2030年中国零售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共十一章,包含零售业大数据前景预测,投资风险与建议,行业结论及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