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5-2016年海水产行业发展概述(图)

    1、海水产概述

    海水产的定义与分类

    水产品是海洋和淡水渔业生产的动植物及其加工产品的统称。海水产品指出产自海里的动物性或植物性水产品,也即通常说的海鲜。海水产种类繁多,可分为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等。常见食用的虾、蟹产品属于甲壳类水产。海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除了富含高蛋白、钙质与铁质外,还含有多种微量矿物质,对人体代谢、生理功能调节都有积极作用,具有高经济价值。

常见海鲜营养价值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开信息整理

    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水产品市场供需现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显示,水产品是优质的食物蛋白源,与肉蛋类食物存在互换性。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数据,将居民经常食用的猪牛羊鸡等肉类与青鱼、鲢鱼、鲤鱼和对虾等淡水产品以及多宝鱼、鳕鱼等海水产品的营养成分进行对比,可以看到,海水产品的蛋白质含量较为丰富,且具有低脂肪、低热量和钙含量高等优势。

每 100 克畜产品和水产品的营养成份比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海水产品供应模式及特性

    2.1 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

    海水产的供应主要来自两方面,即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指利用渔具在海洋中从事水生动植物的捕捞活动,按捕捞海域距陆地远近,还可分为沿岸、近海、外海和远洋捕捞。海水养殖一般指利用浅海、滩涂、港湾、围塘等海域进行饲养和繁殖海产经济动植物的生产方式,是定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水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海产品中,根据获取方式分海水养殖、海洋捕捞和远洋渔业。目前我国海水养殖总量已超过海洋捕捞总量,2014 年海水产品产量 3296 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 1813 万吨,占比 55%左右。海洋捕捞近年受近海过度捕捞和水域污染等影响,近年产量规模较为平稳,2014 年海洋捕捞产量 1280 万吨左右,占比在海产品供给总量的 39%左右;远洋渔业捕捞产量则在203 万吨左右,占比不高,但以高价值海水产为主。

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的产量占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1-2014年海洋捕捞中以鱼类、甲壳类为主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其中,海水养殖中以贝类养殖为主,2014 年贝类养殖产量 1316.6 万吨,于海水养殖中占比在 73%左右。海洋捕捞方面以鱼类和甲壳类捕捞为主,2014 年鱼类、甲壳类捕捞量分别为881 万吨和 240 万吨,于海洋捕捞中占比分别为 69%、19%。海洋捕捞受资源约束强,近年来鱼类、贝类等捕捞产量增长缓慢。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我国已是全球第一的捕捞大国,捕捞量超出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随着近海海洋区域被过度捕捞,海洋资源面临日益枯竭的风险,捕捞产量也很难有稳定增长;从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的角度,海水养殖受到提倡和鼓励,海水养殖有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优势,且受资源和气候等条件约束较小,一定程度上能保证生产供应的稳定性。

    2.2海水产供应特性

    海水产供应有较强的区域性和季节性。

    区域性。由于海水产品对生长海域的水温、气候等均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因此海水产的打捞或养殖领域就相对固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且相同种类海产,在不同的水域生长,其产品特征、口味都会有所不同。

常见海产品的产地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国内海水养殖的主要海水产品种的主产区域也各不相同。如大黄鱼主产自福建,海参主产自山东、辽宁,对虾主产自广东、广西等省份。

国内部分养殖海水产的区域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季节性。各种海水产一般具有相对固定的繁殖期、生长期和收获期,因此海水产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海水产主要品种养殖捕捞周期各不相同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此外,休渔政策加剧季节性特征。我国自 1995 年以来就一直实行海洋伏季休渔政策,目的是为了缓解过多渔船和过大捕捞强度对渔业资源造成的巨大压力,遏制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势头。目前,实行休渔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及部分南海海域,休渔时间一般在 6 月-9 月前后不等,休渔时间不少于两个半月。

 

本文采编:CY205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