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投入严重不足及行业体制缺陷成为制约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两大瓶颈(图)

    航空发动机是现代工业领域唯一要同时解决超高速、超高压、超高温三大技术难题的制造品,被喻为高端制造业领域“皇冠上的明珠”。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落后于发达国家,表现为三方面:主要研制军用,民用刚起步;军用技术水平落后一代;体制与机制落后。

    智研咨询发布的《2014-2019年中国航空发动机市场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航空发动机短板制约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中国目前的民机发动机全部来源于国外进口,进口量和进口金额逐年提升。而且我国目前在研和制造的民机品牌也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国外先进的民用发动机。军机用发动机方面,我国三代发动机尚未成熟,四代正在研制中,仍有进口需求。

    I、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投资严重不足

    航空发动机研发投入大、研制周期长: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在整个飞机制造过程中技术难度最大,一款新型发动机,概念提出后要做大量试验,试验后要修改反复迭代,可能要迭代十几次甚至更多。大规模投入使用后还要不断修正,因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成本回收期在30 年以上。

    航空发动机是“零容错”行业,研制完成后还要经历长时间的试验、鉴定过程,全新研制的航空发动机的研究和发展周期比飞机机体长5~8 年,根据国外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历程来看,研制完成后还要突破10 万小时的飞行时间,发动机的稳定性才将得到有效保证。第四代战斗机发动机的部件技术研究工作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初,1980 年、1983 年、1986 年和1991 年分别开始核心机、技术验证机、型号验证机和型号工程研究和研制,到2005 年12 月F-22/F119 具备初始作战能力,研究和发展全周期长达30 年,其中型号研制周期也有15 年。

航空发动机研制周期长

型号型号
F100
F404
F414
F119
研制周期(月)
54
98
72
156
研制用发动机
23
14
14
9
试验时间(h)
9628
15000
10000
8677
研制成本(亿美元)
14.1
10.5
9.41
24.65
交付年份
1974
1980
1998
1997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中航工业发动机公司副总裁张健说,中国航空产业之所以患有“心脏病”,根本原因在于投入不足。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重视航空发动机的前期投入。美国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由军方和政府相继实施了十几个航空动力研究计划。有数据显示,美国过去50 年中,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累计投入达到1000亿美元,而中国累计投入总额还达不到美国单家企业的投入水平。2000 年以后,虽然我国航空发动机投入增加,但从航空动力的报表来看,研发投入仍然不足。现在,随着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中国已经完全有能力扭转这一局面。

    二、落后体制制约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仿照前苏联建立起的航空发动机工业体制,由于不符合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中外发动机产业体制比较

    1、 AB 制存在弊端

    我国仿照前苏联建立起的AB 航空发动机工业体制,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AB 制无法让航空发动机企业形成独立研发、立足长远的经营氛围,研发受制于飞机型号。AB 制也不适应飞机发动机研发周期长于飞机研制周期的现实。

    2、单业经营模式

    由于发动机资源配置分散、组织和协调力度不足,结果导致航空发动机产业并没有与欧美成熟发达市场一样通过核心机延伸拓展产业链。航空发动机产品仍然只是立足于航空领域,船用燃气轮机制造也没有形成合力。

本文采编:CY209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规划报告
2024-2030年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规划报告

《2024-2030年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规划报告》共十二章,包含2024-2030年航空发动机行业前景及趋势预测,2024-2030年航空发动机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防范,航空发动机行业发展战略研究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